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面對別人的毒舌,孩子怎樣才能不難過?

面對別人的毒舌,孩子怎樣才能不難過?

肯亞之行的一天,我們在博格利亞湖看火烈鳥(看的是小紅鸛,體型比較小)。

科考營有個在加拿大讀大一的大姐姐,迎面走過來,跟我「吐槽」:「剛剛旁邊幾個大媽在批評我的衣服,說怎麼穿成這樣啥啥啥的。」

我故作輕鬆地安慰她:「別放在心上,自己開心就好。」

但其實,聽到她說「沒關係,只是有些不理解,她們為什麼這麼做,估計,她們以為我聽不懂中文(她看上去很像ABC)」,我才放心。

「沒關係,總有人缺乏邊界感,隨意踏入別人的領地。但好在,你守住了自己的邊界,沒有因為她們而難受」,我拍了拍她的肩膀。

尊重別人的邊界,更要守好自己的

常常聽到批評國人缺少邊界感的言論,特別是在「探討」婆媳關係的文章里。

「婆婆不經我的同意,進入我們的房間,亂翻我的東西。」

「公公婆婆老是插手我們小家庭的事情,從買房裝修到教育孩子、出門旅遊,大事小情都要管。」

......

家務事還好說,關起來門怎麼說都好處理。難的是朋友、同學,甚至陌生人都敢隨意越過那條邊界,對我們的生活橫加評論。

但當我們在控訴誰誰誰沒有邊界感時,轉身想想,我們的糾結其實說明了問題的另一面,我們沒能守住自己的邊界

別人的惡言惡語很容易就穿過邊界,佔據了我們的大腦和內心,使我們焦慮、難過,懷疑自己。

大人尚且如此,年幼的孩子面對那些不中聽、甚至刺耳的批評時,他們更容易潰不成軍。

總有些「無聊」的大人愛和孩子開著只有他們自以為好笑的「玩笑」。

「你看你和你爸媽長的一點也不像,肯定是撿來的!」

「期末考試考什麼分啊?才80分啊,不是聽說你學習挺好的嗎?怎麼才考這點分啊?」

......

如果沒有堅固的個人邊界,孩子很容易被別人的言論所牽引,懷疑、甚至責怪自己和難為自己。

推動她無奈選擇自殺的因素中,除了班主任侵犯之外,還有那些無情看客的嘲諷、幸災樂禍甚至落井下石。

從一方面看,這些人缺乏對別人邊界的基本尊重,隨意踏入別人的領地,肆意發表意見,甚至是極其惡毒的人身攻擊。

他們的行為令人討厭和可恨。

但從另一方面看,如果那個女孩的自我邊界感再堅固些,能再多抵抗一些惡毒言論的攻擊,更加相信堅持自己,也許結果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她的結局令人惋惜和心疼。

沒有個人邊界就失去了自我

個人邊界是個很複雜的概念,包含物質、生理、精神、情感等等多個維度。

物質和生理邊界是有形的,相對清晰。這是我的東西,我的房間,我的身體和我的隱私。而精神和情感邊界是無形的,比較模糊,很多人其實是拿不准我的價值觀,我的想法和我的感受到底如何。

總的來說,當孩子缺少合理、堅固的個人邊界,往往會出現以下的表現:

太快或太容易分享,或者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

覺得自己要為別人的快樂負責;

不敢甚至害怕對別人的要求說「NO」;

缺少自我意識;

根據別人的評價看待自己;

總是允許別人替自己做決定;

對自己的生活充滿無力感,無法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對照這些表現,總會想到以前的自己。之前會覺得自己只是缺少自信,現在想來更多還是沒有劃定清晰的個人邊界。

小的時候依附父母,長大了依附同學、朋友、男朋友,總是在別人身上尋找自己的價值和快樂的理由。很多年後,才覺醒,失去自我的自己是不快樂的。

不希望孩子也將決定權拱手讓給別人,希望他能真正獨立,為自己而活。

所以,當小川長大一些,我就很注意幫助他建立個人邊界感。

個人邊界,從和父母劃清界限開始

這是件非常複雜、困難的任務,但再難的事情,先找到起點,後面總會容易很多。 而孩子建立自我邊界感的起點是——與原生家庭成員之間劃定邊界。

我們和孩子無論如何相愛相愛、親密無間,伴隨他的長大,總要讓他慢慢意識到,他是獨立的個體,和我們之間是有界限的。

當孩子明白和父母之間都有必要的界限,他會很自然平順地將相似的認知和做法推演到朋友、同事和陌生人的身上。

一些教孩子個人邊界感的繪本~

第一步建立有形邊界

父母和孩子之間「人為」地去創造界限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時我們可以再在其中發現起點——有形邊界的建立

比如,明確各自的物權。我常常告訴孩子:「這是你的東西,你要自己收拾、保管好,弄壞了、丟了要自負責任。」「這是我的手機、電腦,你不可以隨意使用,必須經過我的同意」等等。

比如,建立隱私觀念。洗澡、上廁所、換衣服等等個人私密行為,必須要求孩子迴避,明確告訴他這是我的隱私,我不願意你看到,你也不能看到。

和孩子分床、分房間,並強化他對自己房間的概念;並要求他進入我們的房間,必須先敲門,經過允許才能進入。

鼓勵孩子敢於說「No」

關於無形的精神和情感邊界的建立,其中有太多可討論的地方,今天只說一點,鼓勵孩子敢於說「No」

只有學會拒絕別人,才能真正認識和懂得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所以,從小到大,我從來都不要求小川要100%聽話。

留給孩子一些選擇權

我當然會堅持父母該有的權威,要求他必須尊重我們的決定。但總會留些空間給他發表他的想法和訴求,合理的情況下,會給他一些選擇權。

再說出合理原因的前提下,我允許他拒絕我的安排。

不強迫他做不願意的事情

我從來不強迫他分享自己的東西,只告訴他分享的意義和快樂,然後留給他自己決定(他自己選擇做愛分享的孩子)。

我也從來不強迫他和別人打招呼,只告訴他禮貌的必須性,在一段時間的糾結和嘗試之後,鄰居朋友都發現他變了,會主動問好了。

他不喜歡和不太親近的人有肢體接觸。有時遇到朋友見他可愛,想摸摸他的頭,他轉身跑開時,我不會罵他,只會告訴他,你的身體你做主。然後,替他跟朋友解釋。......

過程可能會有些折磨人,但相比消磨掉他的自我意識,多費些心力引導他還是非常值得的。畢竟,我們的孩子,首先他得有獨立人格,才真正有能力成為一個正直善良的人。

說了這麼多,其實關於個人邊界的話題還只是開了個頭。

大家感興趣的話,我們可以就各個具體的問題深入地聊下去。我可以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怎麼從一個特別在意別人想法的人,變的更加有自我、更加淡定豁達。

參考資料:

1.Parental Roles: How to Set Healthy Boundaries with Your Child

2. Privacy Please! How to Teach Kids About Personal Boundaries

3. Establishing Healthy Boundaries in Relationships

川媽說說

今天,和大家聊邊界感,特別是爸媽和孩子之間如何「人為」地去建立界限意識。我猜,會有童鞋提出疑問:這麼強調爸媽和孩子之間的邊界,不會教出淡薄人情,對爸媽缺少感情的孩子嗎?

首先,我覺得這是關於邊界感的另一個層面的問題——邊界的剛性程度(rigidity)。TherapistAid.com上有張表格特別清楚說明了不同剛性程度個人邊界的差異。

簡單地說,過於剛性的個人邊界不好,會阻礙親密關係的建立;但過於鬆散的個人邊界同樣不好,會讓人失去自我。我們要在兩個極端之間找到平衡點,勾畫健康的個人邊界。

再者,我一直認為,缺少獨立性的個體之間的情感是有問題的。過於依賴就會患得患失,就會很容易受到對方情緒的影響。再親密的關係,都應該給對方留點個人空間,尊重對方的隱私。

兩性關係如此,親子關係也是一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板牙 的精彩文章:

人體那些事,別掖著,就該讓孩子光明正大地看

TAG:板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