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到今天為止,中國史到底是二十四史、二十六史還是二十七史?

到今天為止,中國史到底是二十四史、二十六史還是二十七史?

對於每一個朝代來說,編纂修訂前朝的史書,都是一件大事,也是政績的體現。從滿清滅亡到民國再到今天,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關於朝代史,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惑著很多人,那就是到今天為止,中國史到底是二十四史、二十六史還是二十七史?

我們最熟悉的說法,是「二十四史」,起於漢武帝時誕生的《史記》,終於清乾隆時刊行的《明史》,前後相隔一千八百多年。

「二十四史」的內容,是逐步形成的。之所以被稱為正史,是因為被乾隆皇帝「欽定」,權威性不容置疑。在唐代以前,一般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范曄的《後漢書》合稱為「三史」。後來又加入了陳壽的《三國志》,稱為「四史」或「前四史」。到北宋時期,又加入《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和《新五代史》十三部,變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清乾隆時再增入《明史》《舊唐書》《舊五代史》,統稱「二十四史」。

列位看官也許要問了,為什麼沒有《清史》?

其實,修訂史書有個慣例,一般是後朝編纂前朝的歷史(班固的《漢書》例外),主要是為了客觀公正。民國後,近人趙爾巽主編的《清史稿》書成後,併入「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其後又添入近人柯劭忞撰寫的《新元史》,終成「二十六史」。

但是,為什麼《清史稿》多了一個「稿」字?它還是正史嗎?

原來,正史都是由後朝官方組織人力物力,以國家的名義編輯的。而《清史稿》是滿清遺老編的書,書中多見詆毀明朝,詆毀抗清義士,詆毀革命的寫法,算不上公正,因此很多人認為《清史稿》非後來人編纂,所以不能算正史 。

2002年底,國家設立清史編纂委員會,啟動清史纂修工程,這部即將完成的史書,叫《新修清史》,在不久的將來,關於中國的歷史,就變成「二十七史」了。

關於《新修清史》這個名稱,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必須要告訴大家。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學術界興起了一種研究清朝歷史的學派,取名為《新清史》,因為很多觀點引起巨大爭論,因此只能算是參考資料。

因此,大家要記住,清朝的正史,是《新修清史》而不是山寨版的《新清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鬥文蟲 的精彩文章:

馬大善人人不善,馬四老爺老不死
與其在路邊攤請睜眼瞎算命,不如自學周易把握自我

TAG:鬥文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