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定風波·重陽》:古往今來誰不老?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定風波·重陽》
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九月,重陽節到來,蘇軾與徐君猷等客人登高賞菊,飲酒賦詩。蘇軾有感於杜牧《九日齊安登高》詩,心境一致,作該詞以表達蘇軾的生死觀。
上片,以景入情,描敘登高賞菊,飲酒言歡的情景。「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開頭兩句點明「上翠微」的行蹤,描繪「江涵秋影」與「雁初飛」的兩幅畫面。觸景生情,便迅速推出「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的三句人生箴言。趁著這大好的年華、大好的秋光大笑,插黃花。上片即花生情,也為過渡到下片暗示了一筆。
下片,由即花生情進入到寫以酒助興。飲酒抒情,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傳統文化,稱之為「酒文化現象」,蘇軾也不例外。「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寫把酒臨風,喝個痛快是為了酬謝佳節。登山臨水,同樣也是為了酬謝佳節。即使夕陽快落山了,也用不著愁怨。夕陽是自然界中「無限好」的景緻,自然人生「夕陽」也應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直言人的衰老死亡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杜牧含蓄地說人生「只如此」,而蘇軾則直言不諱人生「誰不老」。尤其詞的最後引齊景公泣牛山的故事,傳情達意,精鍊入微,可謂妙筆。
全詞,以景入情,即景生情。蘇軾雖然感嘆世事多艱,但是不消沉,不傷感,充分顯示了蘇軾對世事、人生短暫的恬淡達觀的胸襟。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杜牧《九日齊安登高》


※蘇軾《減字木蘭花》,莫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
※蘇軾《點絳唇》: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
TAG:品茗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