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後,你的孩子憑什麼不被人工智慧淘汰?
十點書店第79篇好文
文 |點叔
本文為十點書店原創
只要是很酷的書,點叔都喜歡看。
比如裝幀酷、觀點酷、選題酷,或者內容酷,不分類別。因此,點叔也很喜歡從歷史出發的書籍。
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說的:「讀史使人明智」。
讀多了歷史,我們常常能切身感覺到,自己的思維與觀念,變得越來越明智和通透。
美劇《西部世界》劇照
不過,還有一點,讓點叔對這類書特別著迷——
著眼於歷史的書,能幫我們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讓我們更好地讀懂今天,甚至是讀懂當下的世界。
歷史學家愛德華卡爾,對此就有過精闢論述:「現在是由過去鑄造的,然後又不斷地再現過去。」
可以這麼說,讀懂了過去,就可以讀懂現在。
那麼,若是讀懂了現在,也能更從容地面對未來。
因為對於未來而言,今日,正是即將逝去的「歷史」。
這就是為什麼,今天點叔要好好推薦這本《今日簡史》,萬眾期待的2018必讀大作。
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2014年就推出過《人類簡史》。一出版就震驚了文學界,豆瓣5萬人打出9.1的高分,甚至被各種書單列為人生必讀好書。
確實,它值得。
《人類簡史》從人類發展歷程出發,探究了很多有意思的話題:十萬年前還特別罕見的人類,為什麼現在能登頂食物鏈?為什麼每個社會都有「男尊女卑」的觀念?「神」是怎麼來的?
每代社會的變遷,全逃不過作者的法眼,簡直顛覆了點叔對人類發展的認知。
去年,作者推出的續作《未來簡史》,更是從人工智慧出發,探討人工智慧和未來人類的關係。
每一次,作者都想在了我們的前頭。
而這次的《今日簡史》,作者把目光放在了我們身上——未來的社會是怎樣的?我們該如何才能不被淘汰?
年度大作,點叔帶你們一起了解這本書——
「今日」是什麼時候?我們當然知道,就是今天,當下。
人類文明史經過數千年的跋涉,如今已經走到了21世紀初。那麼對於現在,過去的歷史學家們,曾經對21世紀有過什麼展望和預言嗎?
沒錯,有過很多。
比如在上個世紀末,美國學者福山就斷言,隨著蘇聯的解體,21世紀將是自由主義的世紀。
但,真的如此嗎?
又比如,英國學者托尼·朱特,就把戰火紛飛的20世紀看作是不堪回首的暴力世紀。他慶幸地說:「謝天謝地,我們走出了那個時代。」
但,我們真的有走出暴力的年代么?
對於這兩個問題,尤瓦爾·赫拉利在《今日簡史》里的回答都是——
「不」。
《黑客帝國》劇照
赫拉利是當今世界最為引人矚目的新銳歷史學者。他的每一本書,都堪稱腦洞大開、才思銳利,強力刷新著世人的認知。
比如,他在《人類簡史》里提出,人類之所以能成為地球上的最強物種,其實是因為人類擁有「虛構故事」的能力。
又比如,在《未來簡史》里他又提到,生命本身就是等待演算法解構的數據。
點叔也算看過不少歷史相關書籍,但當讀到赫拉利這些大膽的洞見時,也還是忍不住拍掌叫好。
而這次他在最新作品《今日簡史》里,將視角回歸到當下,探討人類在21世紀裡面臨的各種難題。
他希望通過這本書里的探討,來為讀者揭示「今日人類」所面臨的挑戰與危機,並以此作為我們邁向明天前的警醒。
那麼,這些與人類命運有關的、我們正在面臨的「今日挑戰」,究竟有哪些?
總結來看,有四個:
科技的顛覆、政治的衰落、宗教的混亂、真相的模糊。
這四大挑戰之中的任何一個,我們只要仔細一瞧,就會發現這些其實都是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大難題。
就拿科技的顛覆來說。
我們都知道,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人類科技的發展速度,超越了歷史上的任何一段時期。畢竟一百年多前,很多人還不知電話是個啥。
而到了今天,手機早就成了生活必需品。
等等,這麼看來,科技對生活的改變,應該便利了人類才對,那作者為什麼要說科技在顛覆秩序呢?
別急,點叔先帶你看兩個例子。
前兩年,谷歌公司的機器人阿爾法Go,在人機圍棋比賽上,先後擊敗了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和柯潔,震驚全世界。
柯潔是世界排名第一的人類棋手,他還在賽前半年豪言「它贏不了我」。但在被阿爾法機器人3比0橫掃後,他幾近崩潰地哭了。
彷彿在一夜之間,全世界的人類都突然意識到,人工智慧的發展程度可能早已超出自己的想像。
《我,機器人》劇照
也因此,作者在書中詰問:
隨著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的飛速進步,人類的工作會不會很快被自動化的機器所代替?
這還沒完,緊接著作者還發出了一連串的質問。
如果機器真的代替了人類,那麼,國家又應該如何安撫那些被機器人淘汰掉的失業人類員工?又該如何安撫高漲的社會失業率?而人類員工自己,又要怎麼面對自己被淘汰後的失落感?
這些都是當下的人類還沒有答案、又難以面對的問題。
但隨著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這些問題很有可能明天就會出現。
正如作者所言:「等你的孩子長大,很有可能沒工作。」
這就是科技之於我們的顛覆性。
再看第二個例子。前段時間,國內某互聯網巨頭的CEO說:中國網民願意用隱私來換取便利與效率。
這話一出,立刻引來了排山倒海的聲討與譴責。
不過坦白說,網民對隱私的自願出讓其實早已不稀奇。
作者在書里也有一模一樣的論述:
目前的人們,很樂意放棄自己最寶貴的資產(他們的個人信息),以換取免費的電子郵件服務和可愛的貓咪影片。
這會引發什麼問題?
作者認為,個人隱私泄露的背後,是數據霸權的建立。
只要取得足夠的數據,並擁有足夠的運算能力,數據巨頭們就能對數據進行徹底的分析、推算,預測、操縱人們的選擇,甚至炮製新的生物形式。
美劇《疑犯追蹤》劇照
這聽起來是不是很令人不寒而慄?
如何規範數據的所有權,這可能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政治問題,如果不能趕快找出答案,我們的社會政治制度就可能面臨崩潰。
這同樣是科技之於我們的顛覆性。
不難看出,在科技狂野發展的背景下,作者對人類命運憂心忡忡。
同樣的憂慮也體現在他對另外三個挑戰的探討里。
比如政治的衰落。
以前人們還期盼著全球化世界,但實際上,現在國家間開始重新築起森嚴的藩籬,我們在意識和民族上的分隔,依舊難以逾越。
又比如宗教的混亂。
如今,宗教的精神內核已經在現代科技的發展和衝擊下搖搖欲墜。更糟的是,不同信仰間的摩擦和矛盾不僅沒有消弭,反而還常常引發戰火。
這些戰火讓21世紀依舊充滿暴力。
再比如愈加模糊的真相。這點確實讓人無奈,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信息和知識是如此充足,但我們卻越來越難以從中辨別出真正的真相。
也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往往不一定是真的。或者說,這是一個謊言橫行的「後真相時代」。
這些挑戰,足以讓我們焦慮得如坐針氈。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
可惜的是,任何歷史學家都不能預測未來。
即使是早已寫過《未來簡史》的赫拉利,也不能。
他其實也還是和我們一樣,終歸都是被世界發展的潮流所裹挾的普通人,都是在文明命運的漩渦面前等待裁決的眾生。
但就算如此,他對於未來的難題,仍然提出了不少很有價值的對策。
美劇《黑鏡》劇照
比如,他認為,能應對今日世界挑戰的,是教育和「世俗主義」。
什麼是世俗主義?簡單說,它認為人們的言行要根據客觀依據進行,而不是被宗教觀念干擾。
也因此,它能讓人們在面對異見的時候,維持寬容和謙遜,接納他人和自己的不完美,以此來快速適應這個時代的挑戰。
而教育,是通過賦予人類批判、思考、溝通、創意的能力,來幫助人們面對不確定的未來。當數據和演算法不斷成為霸權的時候,人們還能保留對自身的控制權。
但是,更為根源性的應對力量,其實是於人類的內心。
一個事實,我們應該徹底明白:
隨著今日歷史推向未來,「安穩」這個詞,將逐漸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最終唯一不變的,只有「改變」。
也因此,我們應該趁早接受這種處於不斷變革之中的時代背景,在變化里,尋找我們自己的個人價值。
這些曾經是依靠神靈來賦予的,但現在,能夠將它們賦予給人類的,只有人類自己。
說了這麼多,還遠遠沒法囊括《今日簡史》的深刻內容。如果你翻開它讀讀,就可能顛覆你對當今世界的認知。
說到底,作者也希望通過《今日簡史》,來警醒人們當今世界的危機所在,幫助人們在邁向未來前,至少不再那麼迷茫。
他所秉持的態度是悲天憫人、憂心忡忡的,他所勾勒出的今日圖景,也是逼仄、焦慮、讓人坐立不安的。
但即使如此,我們也不用對此感到不安。
就像這段話說的:
現代人作為生活在與以前的一切迥然不同的工業世界裡,生活方式既不相同,而且還生活在日益憂慮世界毀滅的恐懼之中。人們同一切傳統的源泉切斷了關係,也失去了自己的身份。
這段話其實來自《劍橋近代史》,描述的是18世紀時的歐洲人對未來的恐懼。但如果點叔說它是來自《今日簡史》,也許沒人會懷疑。因為,無論是300年前還是現在,這些對社會當下和未來的迷茫感,都是共通的。
《如父如子》劇照
可是,即使這樣,人類文明不還是一直在堅定地前行嗎?雖然未來也許隱藏著災禍,但同時帶來的財富也必然更多。
因為,文明的源動力之一,就藏在人類對當下的不滿,和對未來的焦慮里。這些焦慮的存在,驅動著人類更篤定地向前,更認真地生活。
一百年前的歷史學家克羅齊曾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閱讀當代,閱讀今日。
而今日的脈絡,都被寫進了《今日簡史》里。
點叔只能幫你讀到這,剩下的,看你了。
- 作者 -
好文章記得分享給你的家人和朋友


TAG:十點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