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東漢光武帝北疆治理思想述評:「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

東漢光武帝北疆治理思想述評:「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張文木】

西漢武帝的北疆治理留下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西漢宣帝和東漢光武帝對此都有深刻的總結。他們二人共同的特點是不主張打破北疆的戰略力量間的平衡。

光武建國初期,馬上得天下的大臣們一個個磨拳擦掌,他們還要在馬上再建「令萬世刻石之功」,這些都為光武帝喝止。東漢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開國功臣宮臧、馬武聯名上書請滅匈奴,「願得五千騎以立功」,要抓住機會。宮臧、馬武敦促出兵的理由是:

虜今人畜疫死,旱蝗赤地,疫困之力,不當中國一郡。萬里死命,縣[1]在陛下。福不再來,時或易失,豈宜固守文德而墮武事乎。今命將臨塞,厚縣購賞,喻靠高句驪、烏桓、鮮卑攻其左,發河西四郡、天水、隴西羌胡擊其右。如此,北虜之滅,不過數年。臣恐陛下仁恩不忍,謀臣狐疑,令萬世刻石之功不立於聖世。[2]

光武帝笑著對宮臧說:「常勝之家,難與慮敵,吾方自思之。」[3]光武帝考慮後明告宮臧、馬武:

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故曰有德之君,以所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所樂樂身。樂人者樂其長,樂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逸政多忠臣,勞政多亂人。[4]

這裡,光武帝是在總結西漢武帝至王莽期間北疆治理的經驗和教訓。儘管沒有點名,但言有所指.光武帝指責王莽——類似今日「團團伙伙」式的政客們——之失在樂身,全憑主觀意志辦事;西漢武帝對中國北疆穩定貢獻很大,其不盡人意處在於「舍近謀遠」和「務廣地」,戰略目標大大超過國力極限,以至「勞而無功」和「勞政多亂人」。接著,光武帝提出自己的治邊主張:

故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有其有者安,貪人有者殘;殘滅之政,雖成必敗。今國無善政,災變[5]不息,百姓驚惶,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孔子曰:「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6]且北狄尚強,而屯田警備傳聞之事,恆多失實。誠能舉天下以滅大寇,豈非至願;苟非其時,不如息人。[7]

需要說明的是,光武帝在這用了「廣地」和「廣德」兩個概念。前者不難理解,就是擴大可控制的地盤,而後者即「廣德」在先秦和秦漢時的理解與今天有一定的差異。

對「德」的理解可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經》,這本書最早稱《德道經》,「德」先「道」後,[8]這說明老子最重視的範疇是「德」而不是「道」。「德」為具體的「事」,「道」為抽象的理。它講的是從具體「事」里講「道」,「道」孕於「德」中。在老子《道德經》中,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德」。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管子說「德者道之舍」[9],《易?乾》中說的「君子進德修業」都是一個意思,即「德」是「道」的具體物質載體,是具體事物的存在方式。

道是無限的,而德是有限的。由此引申到做人辦事上,「德」最初指的就是人的立身之本,處事之位。體,人之本也。「心之在體,君之位也。」[10]因此,「廣德」的含義在此不主要指「仁義」這樣一些觀念上的東西,而是指國家力量的現實性和有限性,《管子》說:「強不能徧[11]立,智不能盡謀」[12]意思是再強也不可能遍占天下地,再聰明也不能盡算人間事。這與光武帝的「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是一個意思,意即要量力而行,不要做鞭長莫及之事。

理解了「廣德」這個關鍵詞,其他就迎刃而解。「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地佔的多了反守不住,目標超出國力反倒虛弱。「有其有者安,貪人有者殘;殘滅之政,雖成必敗」,「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量力而行者安全,超出國力的佔領者傷國,這樣的盲目擴張政策,即使成功,也是失敗。理解這一點,也就理解了光武帝對宮臧所說的「常勝之家,難與慮敵」[13]的深刻內含。遺憾的是,光武帝的這些治邊思想在51年後即東漢和帝永元年(公元89年)竇憲的「銘功封石,倡呼而還」的豪邁中灰飛煙滅。

永元元年(公元89年)東漢朝廷命車騎將軍竇憲、征西將軍耿秉會同南匈奴三萬餘騎出塞遠伐北匈奴。六月竇憲大破北匈奴,事後二人又東施效顰,模仿霍去病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祭天、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祭地的儀式,史載:

憲、秉遂登燕然山(今杭愛山),刻石勒功,記漢威德。[14]

次年(公元90年)五月,竇憲再遣耿夔出居延塞,圍北匈奴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破之,北匈奴「震懾屏氣,蒙氈遁走於烏孫之地,而漠北空矣」 。[15]

漠北空,鮮卑起。竇憲前門驅狼,後門入虎。「自匈奴遁逃,鮮卑強盛。」[16]永平三年(公元91年)「北單于復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可能是竇憲才意識到北疆戰略力量失衡可能產生的危險,竇憲復上書「乃立降者左鹿蠡王阿佟為北單于」。[17]但此時江心補漏,為時已晚。是後,幫助竇憲驅走北匈奴的鮮卑人「轉徙據其地。匈奴余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漸盛」。[18]《後漢書》作者深刻地指出竇憲「忽經世之規」造成令朝廷陷入「自後經綸失方」,其錯「降及後世,玩為常俗,終於吞噬神鄉,丘墟帝宅」,[19]終至國以三分魏、蜀、吳的大悲劇。

「常勝之家,難與慮敵。」讀史至此,筆者想起歷史上因勝而敗的事件和人物,古代除中國竇憲之外,地中海有與羅馬爭衡的漢尼拔,近現代史中有拿破崙入侵俄國、希特勒入侵蘇聯、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美國還有竭力主張打敗希特勒後立即向蘇聯發起攻擊的巴頓將軍……

「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生死之地,殷鑒不遠,不可不察也。

參考文獻:

[1] 縣,懸也。

[2]=《後漢書》卷四十八《臧宮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第1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頁。

[3]《後漢書》卷四十八《臧宮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第1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頁。

[4]《後漢書》卷四十八《臧宮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第1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頁。

[5]災變,這裡指天有異象。

[6]季孫,春秋後期累世在魯國執政的貴族季孫氏,這裡特指魯哀公時的季康子。顓臾,魯國附庸,臨近季孫氏的私邑,季康子欲用武力攻取而據為己有,孔子反對說:「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意思是季孫氏之患在內而不在外。後果然出現魯哀公奔越之事,企圖利用越國伐魯除掉季孫氏等。

[7]《後漢書》卷四十八《臧宮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第1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頁。

[8]《老子》最初又名《德道經》,書中的內容順序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這與後世的《老子》是不同的。後世的《老子》,如王弼本、傅奕本,河上公本等,均名《道德經》,其文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可能主要是被道教篡改所致。在先秦,韓非是第一個對《老子》做過系統研究和闡發的人,他在《解老》和《喻老》中所述的《老子》,其內容的排列順序便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韓非所見的《老子》應是古本。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了《老子》帛書甲、乙本,該墓主是西漢初人,死於文帝12年,該帛書《老子》亦應是古本。帛書《老子》甲、乙本亦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與韓非在《解老》和《喻老》中所述的《老子》相同。這說明古本《老子》是《德道經》,而非《道德經》。來源,孫景壇:「關於道家研究中的幾個關鍵問題」,《南京社會科學》,2001年第10期,ttp://www.confucius2000.com/taoist/gydjyjzdjggjwt.htm。

[9]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47頁。

[10]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36頁。

[11]徧(biàn), 同「遍」。

[12]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54頁。

[13]《後漢書》卷四十八《臧宮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第1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頁。

[14]《後漢書》卷五十三《竇憲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第二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646頁。

[15]《後漢書》卷一百十九《南匈奴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第三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7頁。

[16]《後漢書》卷一百二十《鮮卑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第三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9頁。

[17]《後漢書》卷七十五《袁安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第二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1頁。

[18]《後漢書》卷一百二十《鮮卑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第三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4頁。

[19]《後漢書》卷一百十九《南匈奴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第三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7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施一公講西湖大學籌款:89位海歸專家排隊捐贈兩千多萬
塞內加爾主帥躥紅網路,網友:戴面具就是鐵血戰士了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