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起那顆石子
拾起那顆石子
投入平靜的湖面
壹
01
假期剛剛開始閱讀論語的時候,
我對於記背這位聲望極高的孔老夫子
迂腐而可笑的言論表示不滿,
他都說了些什麼啊!
懟天懟地懟世界?
憑什麼「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憑什麼大多數學生都是只能做官,「不知其仁」
「季氏不知禮」、「管仲之器小」
明明說著自己絕不「唯我獨是」
但全書暢談自己的好學,仁義和多才多藝。
我一時不明白,
在這樣一個時代,
為什麼要讓我們還去看這種所謂道德綁架的長篇大論。
貳
02
從任性的孔夫子引起,
我想談談「發聲」。
正如開頭所說,
發聲即為投石入湖,
去引起別人的或共鳴或反對。
作為一個發聲者,
應當磨練自己的勇氣。
發聲必然需要勇氣,
要學會面對各種各樣的評論,
學會守護自己的理性,
學會引導人們去追求真理真知。
發聲的重點在於,
聲音發掘自個人的內心,
不迎合任何人,
也不針砭任何人,
未必響亮,
但要影響人心。
叄
03
作為一個發聲者,
必須維繫做人的底線。
所謂具有發聲的權利,
並不代表你的聲音能夠超過九十分貝,
並不代表你的聲音能夠隨意地傷害別人。
畢竟,我們都是人,應當互相尊重。
並且發聲之前,請切記三思,
不是合理的聲音,請不要說
現代信息社會的多少悲劇
是由輿論壓力和網路暴力釀成的!
試想,如果一個公眾人物犯了錯誤,
而ta已經在為自己的錯誤而愧疚或後悔了,
這時網路上的人們,
代表著這個社會的所謂「正義」,
仍然拒絕原諒ta,
聲討ta應愧對天下愧對生命......
在一切已經無法改觀後所有的網路暴力
都是在心靈的傷口上撒鹽,
無謂的傷害生命,慢性的殺人。
屏幕背後那張慈眉善目的臉,
願意做一個無名的殺手嗎?
不只是在網路上,
當我看到那麼多人站在樓下
勸一個手無寸鐵的女孩跳樓,
還舉著手機拍照直播的時候,
我的內心,我的生命觀整個就被顛覆了。
這就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嗎?
我終於深切的明白,
人類的皮囊和靈魂是完全無關的。
不要說一個人為什麼這麼脆弱,
只經受了那麼點壓力就崩潰了,
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也許就是你的一句話。
不要過度發聲,
不要衝動發聲,
不要暴力發聲。
當然,作為一個聆聽者,
也應該尊重任何聲音。
這是對發聲者人格的尊重。
肆
04
現在細想來,
孔老夫子是一位多麼勇敢而又具有恆心的人!
在那樣一個禮崩樂壞的年代,
是他站出來,
試圖宣講自己眼中的建設美好天下的方案,
試圖讓人們都成為君子,
讓小人放棄自己的錯誤。
也許我正如同那個時代的很多人一樣,
不贊同他的部分學說,
但是真正的發聲者一定是不怕這些的。
從聲音被多數人聽到的那一刻,
從石頭落入水中的那一刻,
必定會產生褒貶不一的評價,
必定會激起或大或小的浪花。
人生而平等。
無論年齡、性別、貧富,
任何差距都不會改變分毫。
人生而擁有發聲的權利。
並且每個人,都應當心懷尊重,
對於別人的聲音進行聆聽。
發聲的目的是為了改變什麼。
任何偉人的成就,
都來源於最初對於改變世界的一點點期許,
這一切一切的開始,
就是他們把一顆小小的石頭投進平靜的湖,
在平凡的湖水中激起一片片漣漪和水波。
改變世界,從改變身邊的人開始。
因為我們都太渺小。
所有合理的聲音,
都不應該被壓制。
人們的觀點觀念不可能永遠保持一致,
這個社會缺少的正是理性的討論分析。
我們發聲的目的就是為了促使這個社會更加溫暖,
更加充斥了對於真知的期許。
任何文字的存在,
似乎都是兩個作用,
諷刺人類,或勉勵人類,
最終去追求對於人性的救贖,
發人深省,讓人有所感悟。
任何具有影響力的聲音,
都能夠達到人感情上的共鳴,
無論是憤慨、同情、崇敬還是慚愧、悲傷。
這個世界足夠美好,但不夠完美,
人類的文明足夠璀璨,
但人類的心靈和靈魂需要慰藉和警醒。
理性與真理永存。
讓我們從拾起那顆石子開始吧。
其實,寫完昨天的那篇文章,我獲得了很多難以想像的成長。我作為一個發聲者,一時讓自己被自己投下的石頭濺了一身水花。
感謝大家的關注,當昨天有人問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時,我會回答說,我希望為我們爭取到「發聲」的權利,並且我發出了那個「不一樣的聲音」。
讓我們回到發聲的最初目的,
為昨天的討論辯駁帶來一個理性的收尾吧!
經過昨天家長群學生群的討論,也許是我的言辭某些部分過於激烈,我看到有的家長們選擇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但是令我感動的是,這次引發了更多家長和同學們理性的思考。只要經過這次「手機事件」,有一個家長願意坐下來與自己的孩子進行一次心靈的溝通,認真分析利弊得失,那麼不管發生了什麼紛亂,都是成功的。當然,也有的同學們和家長們也進行了某種層面上的反思。可能大家還沒有看到昨天文章的多條評論,那麼我在這裡簡單發表一下我的看法吧~
首先呢,我相信大部分同學都贊同這樣的觀點:禁止手機只是一個不能為我們帶來任何好處的「治標不治本」的辦法,是家長對於孩子的一種信任的缺乏,認為家長對於根本問題之一 ——家庭環境造就孩子自控力的理解有所不全面。有的同學同樣發出了自己的心聲,希望家長能對於羽翼即將豐滿的我們有基本的信任和尊重。明白過度管制恐怕會不慎導致適得其反。
有很多同學認為,家長不應該反對學校自由而科學的政策以及我們在學校環境的熏陶下培養的能力,更不應該把自己的一部分責任一味交給學校,更不能固執地堅持己見。
我們真的做不到啊~
仍然是從反面強調根本問題,禁止手機,如果孩子仍然沒有心思學習,那麼沒了手機仍然有很多能影響學習效率效果的問題,現在只是現象主要被手機顯示暴露了而已。
也有贊同是否使用手機因人而異,但是同時年級制定的規矩是為了適應大多數人的,所以家長們不應該根據自己家孩子的個人情況來試圖改變整個年級的規則。
同時,在我們呼籲家長換位思考的同時,家長也要求我們自己換位思考
最後,鎮樓...
不管大家是唇槍舌戰還是聯名投票,希望所有人都能回到最初的目的,我相信叔叔阿姨們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夠幸福快樂的,只是因為在這個競爭的環境和靠考試取勝的教育制度下略微被蒙蔽了雙眼,希望您們能好好坐下來,問問您的孩子真的想要什麼,需要什麼。當然同學們,我也希望我們能夠一點點地去發掘生活的意義,學習的意義,去追求為自己而學,為自己而活,不忘初心,不枉人生。這個問題就此結束了,只是希望它的影響能使每一個人真的去思考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完全正確的,反省一下究竟哪些還是可以修正的,我們未嘗不可嘗試去改變一點點呢?
圖 片 來 自 網 絡


TAG:光年外的讀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