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當了三十年官 死後債台高築 靠下屬湊錢才辦完喪事
原標題:他當了三十年官 死後債台高築 靠下屬湊錢才辦完喪事
這裡的他,指的是晚清重臣丁寶楨。
了解清史的人,對丁寶楨比較熟悉。想當年,他怒殺慈禧太后身邊的紅人安德海,精彩絕倫,大快人心。曾國藩聞訊,高興地對薛福成說:「吾目疾已數月,聞是事,積翳為之一開。稚璜豪傑士也。」李鴻章也大呼:「稚璜成名矣。」
丁寶楨,字稚璜。
其實,除了誅殺安德海一節,丁寶楨身上還有很多精彩的傳奇故事。
一
丁寶楨是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人,1853年考中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不過,由於母親去世,丁寶楨不得不辭去官職,回到老家為母親守制。
就在為母親守制期間,家鄉有人起兵造反。丁寶楨立即散盡家產,組建了一支800人的隊伍,保衛家鄉。後來,苗民教匪發生叛亂,貴州巡撫蔣霨遠奏報朝廷,請求調動丁寶楨部參與平叛。朝廷同意了,還授予丁寶楨翰林院編修一職,讓他師出有名。
經過多次招募,丁寶楨擁有了一支多達4000人的軍隊。後來,丁寶楨守制期滿,朝廷將他調任岳州知府。這支軍隊怎麼辦呢?總不可能拖到岳州去吧?丁寶楨只好忍痛決定就地遣散。可是,由於之前一直拖欠餉銀,處理不好分分鐘鬧出兵變。
丁寶楨掏出500兩銀子,推心置腹地對士兵們說:「與諸君共事久,今庫饋詘,徒手歸,奈何?」(我和大家共事很久了,現在府庫錢糧短缺,你們空著手回家,怎麼辦?)
聽了丁寶楨的話,大伙兒感動得哭了:「公毀家紓難,我等敢他求乎?」(您把家產都捐出來了,以解救國難,我們還敢奢求什麼嗎?)
士兵們紛紛離開。一場遣散風波就此化解。
二
丁寶楨是晚清官場上少有的硬骨頭。
1863年,丁寶楨升任山東按察使。走馬上任前,按照規定,一定要前去參見駐紮在山東、河南的僧格林沁親王。僧格林沁親王是蒙古貴族出身,歷任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等職,頗得道光、咸豐兩帝寵信,為人十分倨傲,在朝廷里屬於橫著走的角色。僧格林沁親王看不起漢人官員,他在接見巡撫以下級別的官員時,從來不給他們留座位,讓他們站著說話。
丁寶楨不願公然受到這種羞辱,但又不能不去見僧格林沁親王。他便提前給僧格林沁親王送了一份帖子,事先申明:留座位,就來見;否則就不來。
僧格林沁親王見了,很佩服丁寶楨的剛強,不但給他留了座位,還以禮相待。
這還沒完,山東巡撫閻敬銘知道此事後,驚訝異常。在丁寶楨上任時,親自到郊外迎接。以後不論大小事務,都要諮詢丁寶楨後才實行。
三
丁寶楨殺了炙手可熱的安德海,並沒有遭到慈禧太后的「秋後算賬」。1876年,丁寶楨還陞官了,署理四川總督,兼太子少保、兵部尚書,授一品頂戴。56歲的丁寶楨,終於位極人臣,走到了人生的巔峰。
不過,當時的四川,吏治腐敗、財政虧空、盜賊四起,簡直就是一個爛攤子。為了勉勵丁寶楨,慈禧太后親筆寫了四個大字「國之寶楨」,送給他。
事實證明,丁寶楨對得起朝廷對他的厚望。從1876年到1886年,丁寶楨紮根於四川,潛心治理,辦了不少實事,得到了四川民眾的擁戴。
丁寶楨在四川推行洋務運動,創辦了四川近代第一座機器製造工廠——四川機器局,填補了四川兵器製造的空白,開啟了四川的近代工業。
他治理都江堰工程,疏通了淤塞百年的河道,建成永久性的防洪堤,讓都江堰這座千年水利工程重新煥發生機,繼續發揮作用。四川老百姓為感謝他,在都江堰便為他塑了一尊雕像。
他改革四川鹽政百年弊政,打通西南數省數百公里鹽運航道,給雲南、貴州、四川以及湖北、湖南人民帶來了巨大利益,堪稱「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1886年,丁寶楨病逝於四川總督任上,享年66歲。丁寶楨為官清廉,朝廷所發俸祿大多數救濟了貧困百姓,以至於債台高築,無錢辦理喪事。最後,是下屬一起湊錢,為丁寶楨辦了喪事,扶柩回鄉。
《清史稿》評論丁寶楨:「寶楨政尚威猛。至今言吏治者,常與沈葆楨並稱,尤勵清操。」
【參考資料:《清史稿·丁寶楨傳》《宮太保丁文誠公年譜》《清鹽法志》等】


※兩江總督棄城逃跑殺不殺?曾國藩一番話讓他頭斷菜市口
※呂布為何臨死前罵劉備是天底下最無信的人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