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遼寧省博物館一場不可錯過的展覽滿血趕來!不看是你的損失!

遼寧省博物館一場不可錯過的展覽滿血趕來!不看是你的損失!

一個不容錯過的展覽

最近一年中,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館紛紛放出大招,亮出館藏精品。你看,遼寧省博物館也滿血趕來,參加團戰。

從昨天開始,那些久未露面的作品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圖》、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宋徽宗趙佶的《瑞鶴圖》、仇英的《清明上河圖》...將在遼博展出。

除了繪畫,書法館中歐陽詢、張旭、趙孟頫、鮮於樞...等人的作品和絲綉館的緙絲作品也將一一露面(後附清單)。

今天,我們分享幾件繪畫作品,看看這個展覽的分量有多足。

唐代周昉

簪花仕女圖

《簪花仕女圖》 絹本設色 46 x 180 厘米

在唐代,人物畫極其盛行,周昉即是處於盛、中唐時期最著名的人物畫家。

由他繪製的《簪花仕女圖》是全世界範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它還體現了當時仕女畫的流行風格,這種風格極大影響了唐末乃至以後各朝代的仕女畫和佛教藝術,這一點,從明代唐寅和仇英的仕女畫中就可以領略得到。

《簪花仕女圖》描繪的是 6 位衣著艷麗的貴族婦女及侍女於春夏之交賞花遊園的場景。人物層次分明,用筆和線條卻細勁有神,半罩半露的透明織衫,使仕女形象顯得豐腴而華貴。

我們如今看到的《簪花仕女圖》是近兩米的長卷,但它最初應該是一幅屏風畫。1972 年,為了更好地保存此畫,博物館人員在對其進行重新裝裱時,發現此畫是拼接而成,比較明確的是左邊第二個比例較小的仕女為後嵌入,白鶴與左側小狗也是剪裁而來,它們原本或許在屏風的邊角,最後被統一裝裱在了長卷上。

《簪花仕女圖》局部

唐代的絹本繪畫,流傳至今實屬不易,如此難得的作品,在戰爭年代卻險些流入日本——

1924 年,溥儀出宮。但在此前,他用 1 年的時間整理了 1000 余件皇室收藏的經典書畫作品以「恩賜」的名義賞給了溥傑和溥佳,並讓二人利用每日下學出宮的機會,用黃綾包袱把書畫帶出,《簪花仕女圖》就在其中。

起初,這些作品存放在醇王府內,1925 至 1934 年,在日本人協助下,這批書畫先後被運抵天津靜園和長春「小白樓」。小白樓是一幢二層日式鋼筋水泥樓,它是日本人特意為溥儀修建的保存圖書及古玩字畫的庫房,當時的藏品總數約為 1300 件。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投降。兩天後,溥儀乘飛機企圖逃往日本時,被蘇聯俘獲,他攜帶的書畫和珠寶也遭到查扣,幾經輾轉,《簪花仕女圖》最終留在了遼博。

五代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圖

《夏景山口待渡圖》 絹本設色 50 x 320 厘米

董源,這個名字對有些人來說有點陌生,但他對後世山水畫的影響卻無處不在——北宋范寬、元代黃公望、清代「四僧」...都是宗其法者,明代董其昌更是將他尊為南派山水畫的鼻祖。

近處的樹林與遠山

斑駁的林間樹影

《夏景山口待渡圖》描繪的是江南夏季的山水景色,峰巒層層遠去,河面碧波蕩漾,遠處草木朦朧,水氣若蒸,近處岸坡錯落,綠樹成蔭。

近景樹木的處理是董源最為關注的,雜木與竹林互為穿插,鬱鬱蔥蔥。遠景慢慢展開,層次分明,拉大了畫面的空間感。林間坡岸上碎影斑駁,甚至讓人感受到了晴午陽光瀉落的情形。

畫中的沙灘和山坡、近山和遠山的畫法並不相同,近樹和遠樹、灌木和蘆葦的畫法也各有不同,但它們的組合有節奏、有變化,又十分的和諧,像是一首視覺的「交響曲」。

宋徽宗趙佶

《瑞鶴圖》

《瑞鶴圖》 絹本設色 51 x 138.2 厘米

公元 1112 年的元宵節前,汴梁城舉辦了 5 天 5 夜的盛大燈會,熱鬧非凡。

正月十六清晨,街上的彩燈還未摘掉,剛起身的宋徽宗收到一個喜訊——汴城的上空雲氣飄浮,一群仙鶴飛繞於宣和殿上空,爭鳴和應,不肯離去。

在古代,祥雲與仙禽都是吉祥和瑞的代表。徽宗得此消息,甚是喜悅,於是欣然提筆,把這帶有象徵意義的奇景用半寫生的方式描繪下來,旁邊還以他獨特的瘦金體書法記錄了創作此畫的來龍去脈。

《瑞鶴圖》局部

在遼博展出的所有作品中,這位最有權勢的藝術男子完成的《瑞鶴圖》無人不知。不過,曾有幸一睹其真容的人並不多,多數人並不清楚宋徽宗留下的宣和殿上空的那一片天空青如幾許,當然,我也不清楚...

明代仇英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明上河圖》有三個知名版本,除去宋代張擇端的版本外,還有仇英版和清代院體版。

一幅是明代仇英( 1509 - 1552 )的《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有三個知名版本,除去仇英版,還有宋代張擇端的版本和清代院體版。但最有趣的,當屬仇英的版本,他不僅畫出了明代蘇州城的繁榮景象,也將市井百態進行了生動刻畫。

仇英大致遵循了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景物布局,但他描繪的是明代中期的蘇州景象以及江南民眾的生活,整幅畫共有兩千多人——市民、商人、農夫、藝人各種身份,並且每個人物的動作、服飾都不雷同,實屬不易。

《清明上河圖》局部

當把這近 10 米的畫卷放大,細看其中的每個人、商鋪及場景,一種「仇英式」的幽默感躍然紙上:

在仇英的《清明上河圖》中,最有意思的應該屬於下面這個部分——休息中的勞工、生意不太好的店主、發獃的橋上人...形形色色的描繪,生動至極。

清代石濤

古木垂蔭圖

《古木垂蔭圖》 紙本水墨 175 x 50.7 厘米

作為「四僧」之一的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和革新者,又有自己的藝術理論。

《古木垂蔭圖》描繪的是黃山市歙縣西干山一帶的山川景緻,這裡堅實的巒石上長滿雜草,幾株古樹紮根於硬石之中,挺拔虯曲,姿態各異,粗糙的樹皮上布滿樹疤,樹木的枝葉雖不茂密,但生命力十足。

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

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卷(宋摹)

絹本設色 27.1×572.8cm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的山水畫,起源於魏晉,當時多為人物畫的背景。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雖仍以人物為主,但對山水的描繪已佔據了相當大的空間,這幅畫的原作已遺失,本次展出的宋人的摹本足以再現山水畫起始點的模樣。

顧愷之(348-409)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顧愷之博學有才氣,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和提出的「六法」,為我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被尊為我國的「畫祖」。

洛神賦圖 局部

隋唐時期,山水畫開始獨立,至宋元,高峰頻現。以此看來,遼博的大招算是對山水畫的一次粗略梳理。

宋代 劉松年

秋窗讀書圖

南宋劉松年《秋窗讀書圖》

絹本設色縱26cm橫26cm遼寧省博物館藏

劉松年(生卒年未詳),南宋宮廷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淳熙間為畫院學生,至紹熙時升為待詔。他的作品,有的近似趙伯駒的青綠畫風,有的「淡墨輕嵐」,表現江南的山色。他的繪畫深受李唐的影響。

《秋窗讀書圖》局部

《秋窗讀書圖》畫面表現的是讀書的場景。水畔樹石掩映之下,書齋門窗敞開,主人在窗前展卷沉思,一書童在門外侍立。景色清幽,主人儒雅,童子恭敬,各盡其態。房屋、院落、樹木、籬笆牆,都是精工細寫,一絲不苟,將秋天的氛圍渲染得恰到好處。一片湖光水色之外,更有遠景的山石隱現。這件作品筆墨工緻嚴謹,氣格寧靜雅逸,具有一種宮廷的富貴氣息,是劉松年細膩、典雅畫風的傑出代表。

宋代 張激

白蓮社圖

宋 張激 白蓮社圖

34.9cmx848.8cm 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張激(約公元11世紀-12世紀初),字投子,號投子同叟,生卒年不詳。藝術活動約在北宋哲宗、徽宗時期,晚於李公麟。工人物、佛道、山水,畫法受李公麟影響。傳世作品有《白蓮社圖》。

白蓮社圖局部

圖中人物白描並揉進鐵線描,剛健流暢如行雲流水,形象栩栩如生;山石皴染,濃淡相適,深谷幽徑,奇石嶙峋;樹榦多粗筆,枝葉用尖筆「鷹爪法」,顯得蒼勁挺秀,生機蓬勃。畫面上共有31人,分成了幾人一組,每個人物的姿態各異,使畫面波瀾壯闊而又不顯凌亂。

白蓮社圖 局部

《白蓮社圖》的最右端,是白蓮社社主慧遠法師,他站在虎溪橋旁,迎接遠道而來的老友陸修靜,兩人握手言歡,熱情洋溢;在一片巨石環抱中,東林普濟大師竺道生在講經,底下的高僧聽得津津有味,在這裡,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細節;在竺道生左旁,有一人搔頭晃腦,一臉愁容;看此人的穿著打扮,應為童奴。畫家通過這個人物形象的刻畫,表現的卻是論經者所述內容的深奧。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遼代 佚名

山弈候約圖

遼人 山弈候約圖

遼寧省法庫縣葉茂台七號遼墓

佚名 絹本,設色

縱:106.5厘米,橫:54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畫於1974年在遼寧省法庫縣葉茂台七號遼墓出土。畫面繪有峰巒峭拔,杉松茂密,廳堂深鎖。嶺坪上兩人對弈。山門外曲廊相通。一長者策杖前行,尾隨二童,一負葫蘆,一負琴囊,為赴約入山而來,巧妙地組成一幅耐人尋味的隱者生活畫面。

山弈候約圖 局部

遼代捲軸繪畫作品傳世不多,《山弈候約圖》雖無作者名款及印記,卻是遼代早期墓葬出土,製作年代是確實可靠的。此畫為研究中原和契丹繪畫藝術的相互影響,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遼代 佚名

竹雀雙兔圖

遼代 佚名《竹雀雙兔圖》

絹本設色 縱114.3厘米 橫56厘米

現藏遼寧博物館

《竹雀雙兔圖》中心畫有雙勾竹一叢,枝葉茂密,三隻麻雀分踞其間。竹下畫有三叢野草,左為蒲公英,中為地黃,右為白頭翁,還有許多野花小草,點綴著大地。雙兔伏在草地上,神態逼真。

《竹雀雙兔圖》局部

此幅作品帶有民間繪畫的那種純樸自然的情趣,雖在遼墓中發現,但沒有直接反映契丹民族的社會生活,也沒表現東北的地方景色。畫中的翠竹,也非在此地區所有。這說明了契丹族上層社會接受中原漢族藝術的影響,也表明當時南北文化的密切聯繫。

金代 楊微

二駿圖

金 楊微《二駿圖卷》

縱25.2厘米 橫81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

楊微歷史人物(公元12世紀),高唐(今屬山東)人。傳世作品有《二駿圖》卷。

《二駿圖》卷描繪女真族人馴馬手套馬之驚心動魄場面。畫中一奚官裘皮秋裝乘騎賓士,兩匹正在奔騰的淡赭墨色馬肥壯野逸,造型準確,神態生動,大有追風抹電之勢,令人驚奮。該畫用筆嚴謹工整,沉著豪放,線條遒勁,勾勒靈活,運筆流暢,人物和馬之神態表情刻畫細膩,栩栩如生,真實地反映了北方少數民族狩獵生活之特點和勇悍、粗獷之個性。

《二駿圖卷》局部

明代黃暘題詩讚曰:

「雄姿騰踏雙飛黃,走如抹電風沙揚。權奈自是渥窪種,奔逐恍若神龍驤。前駒野性未易制,胡兒直把長纓系。且驅且挽力無窮,落日平沙浩無際。乃知調習良可馴,伯樂一顧價無倫。毛品雖為天廄亞,神駿能空冀北群。人間此馬難重致,楊微妙筆傳真意。……」

圖左自署款:「大定甲辰高唐楊微畫」。從署款推定,此圖作於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拖尾有明初人應光雯、黃壽、黃暘三人七言詩題跋,一九八三年詹宏羲先生將其捐贈給遼寧省博物館收藏。

元代 趙孟頫

紅衣西域僧圖

元代 趙孟頫《紅衣西域僧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趙孟頫的人物畫大多出於想像,但也有寫實之作,只是傳世較少,此《紅衣羅漢圖》堪稱代表作之一。

《紅衣西域僧圖》局部

圖中身著紅色袈裟的羅漢盤腿坐於大樹下面的青石之上,左手前伸,神態安詳堅毅,似在說法。根據作者題記所言,因常與西域僧人往來,「耳目相接」,故能對西域僧人的神態特徵刻畫入微。

圖中羅漢取梵相,人物的造型及表現手段取法唐代閻立本,以鐵線描勾勒,用筆凝重;設色濃麗,以赭石、土黃、石綠與大紅袈裟形成鮮明對比;構圖採用由左向右的開合形式,引人聯想。此圖作於作者五十一歲時,是高度表現了其藝術創造力的一幅傑作。

元代 王蒙

太白山圖

元 王蒙《太白山圖》

紙本設色 縱27厘米 橫238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出生於畫壇世家的王蒙,生活於元末明初,與黃公望、吳鎮、倪瓚並稱「元四家」。他的外祖父是元初畫壇領袖趙孟頫。

王蒙起初只做過刑部理問這種審查官司案件的小官,40歲左右辭官,隱居臨平(今浙江餘杭臨平鎮)黃鶴山。在此時期,他和黃公望、倪瓚等人常有來往,創作了不少好畫。一次他到寧波城外的天童寺做客,在那裡住了好些日子,畫了一卷《太白山圖》,送給天童寺住持方丈,以作紀念。

《太白山圖》局部

圖繪浙江鄞縣太白山天童寺二十里松林及周圍的景物。蒼松丹槲,枝繁葉茂,溪流拱橋,曲徑通幽,寺宇宏偉,林蔭夾徑。騎馬、步行、執杖、挑擔的僧侶遊人絡繹不絕。山巒起伏,湖水如鏡。全圖筆法尖細,以硃砂及花青點染。個別雜樹施重墨,別創一格。圖首有小字篆書「太白山圖」。

明代 沈周

盆菊幽賞圖

明 沈周 盆菊幽賞圖卷

紙本設色 23.4×86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畫家,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明四家之一,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歲(虛八十三歲)。

沈周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盆菊幽賞圖卷局部

《盆菊幽賞圖》被認為是沈周中年「細沈」畫風的佳作。畫家在作品左下角的題詩:

「盆菊幾時開,須憑造化催。調元人在座,對景酒盈杯。滲水勞僮灌,含英遣客猜。西風肅霜信,先覺有香來。長洲沈周次韻並圖。」

此畫清初歸朱之赤、安岐遞藏,乾隆時入內府,有乾隆御筆題籤。

盆菊幽賞圖卷局部

此圖為對角構圖,卷首一側,雜樹中設一草亭,四周以曲欄隔成庭院,院里牆邊有盛開的菊花若干盆。亭內三人對飲,飲酒賞菊,意態優閑,一僮持壺侍立,布勢疏朗,景物宜人,一派秋高氣爽的意境。隔水茂樹數株,景緻簡樸。沈周早年多畫小畫,40歲以後才畫大幅繪畫作品,中年畫法嚴謹,用筆沉著,晚年筆墨豪放,氣勢雄強。此作畫法謹細,筆墨精工,屬沈氏中年細筆畫風。

值得一提的是沈周在此畫中對三位文人和一個書僮的處理。三位文人顯然是賞菊的主人公,與畫家精心描繪的茅亭、樹木、盆菊相比而言,畫中人物用筆不多,但卻以概括的形體點出了文人活動的主題。這也算是較少作人物畫的沈周對這個畫科的一次能力展示。

最後,鑒於精品實在太多,附上清單一份:

繪畫部分

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

唐代 周昉 簪花仕女圖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圖

宋代 趙佶 瑞鶴圖

宋代 張激 白蓮社圖

宋代 劉松年 秋窗讀書圖

遼代 佚名 山弈候約圖

遼代 佚名 竹雀雙兔圖

金代 楊微 二駿圖

元代 趙孟頫 紅衣西域僧圖

元代 李士行 竹石圖

元代 王蒙 太白山圖

明代 戴進 達摩至惠能六代祖師圖

明代 沈周 盆菊幽賞圖

明代 唐寅 悟陽子養性圖

明代 文徵明 蘭亭雅集圖

明代 仇英 清明上河圖

明代 呂紀 獅頭鵝圖

明代 陳淳 萱茂梔香圖

明代 文伯仁 松風高士圖

明代 董其昌 峰巒渾厚圖

明代 陳繼儒 雲山幽趣圖

明代 藍瑛 溪橋柱杖圖

明代 陳洪綬 鬥草圖

清代 王時敏 南山積翠圖

清代 王鑒 遠山崗巒圖

清代 王翬 仿古四季山水圖

清代 王原祁 西嶺雲霞圖

清代 石濤 谷木垂蔭圖

清代 龔賢 一道飛泉圖

清代 鄭燮 幽蘭圖

清代 趙之謙 牡丹圖

清代 吳昌碩 牡丹圖

書法部分

商代 牛胛骨卜辭大版

東晉 楷書曹娥誄辭

唐代 歐陽詢行書仲尼夢奠帖

唐代 張旭草書古詩四帖

唐代 孫過庭草書千字文

宋代 蘭亭集序拓本

宋代 玄秘塔碑拓本

宋代 歐陽修行書自書詩文稿

宋代 趙佶草書千字文

宋代 趙構章草書洛神賦

宋代 趙慎章草書後赤壁賦

元代 趙孟頫行書心經

元代 鮮於樞行書王安石詩

明代 乙瑛碑拓本

明代 王居士磚塔銘拓本

明代 沈周行書千人石夜遊詩

明代 祝允明草書杜甫詩

明代 文徵明行書自書詩

明代 唐寅行書吳門避暑詩

明代 董其昌楷書

清代 始平公造像記拓本

清代 石鼓文拓本

清代 嶧山碑拓本

清代 王鐸臨唐太宗貼帖

清代 傅山草書龍王社鼓師

清代 查士標臨米芾帖

清代金農隸書高軒清福聯

來源:微水墨藝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民間代有大匠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藝術家所造羅怙羅尊者像
漫談:明清代犧耳尊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