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的世界到來了嗎?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發了一款機器人,和人類歷史上研製的任何一款機器人都不同。
這款機器人是一個「精神病人AI」。它所有的能力都集中在「以任何方式看待死亡」。
這款「精神病人AI」被命名為諾曼,這個名字源自希區柯克[驚魂記]中汽車旅館老闆的名字諾曼·貝茨,一個典型雙重性格的精神病患者。
出於對母親的恨,他在十年前就殺死了母親,出於對母親的愛,在此後的十年里,他戴著母親和諾曼兩張性格面具生活。
影片最後一幕尤其令人毛骨悚然,他從母親的角度向警方供認了犯罪事實,而不是諾曼的角度。
諾曼是從死亡的角度看世界,但它不理解什麼是死亡,這款精神病人AI的記憶,仍然源自於研發者人工植入的各項已成型數據。
也就是說它替代人類通過行為軌跡,去分析行為的動機以及可能發生的後果。
實驗性仍然是這款精神病機器人的核心價值,而所謂死亡感,是人類的角度。
最近,一個世紀性的結果出現了,奈飛公司以1600億元的市值,超越迪士尼,成為全球第一媒體公司。
奈飛是一家流媒體公司,它最成功也最受人詬病的就是所謂的演算法模式。根據用戶使用痕迹,計算出偏好,有目的地將已知內容推薦給用戶。
奈飛一個重要的理論就是,「一個基於百分比的評價系統,就能給觀眾提供更有效的參考。」
奈飛與迪士尼的王者之爭,再一次擊穿了人類正被賽博格的事實。並且這一事實,有明顯縱深化的趨勢,在成為全球第一媒體公司後,奈飛在演算法的基礎上,取消了用戶評論功能。也就是說,人類被機器再一次逼退。
其實,這兩件事是一件事,是機器人歷史的一大步,人類文化重新進入冰川期的一小步。
但無論是以奈飛為代表的傳播體系,還是以精神病人AI為代表的研發體系,都沒有建立足夠精密的預警系統。
在冰川期到來之前,碎片化仍然被當成多元化,智慧一再地被簡化為聰明,把叛亂者當成了冒險家。
我們好像真的沒有意識到,資源的再分配已經進入了一個封閉性通道內,貌似仁慈的技術,使得資源可以只屬於資源的的佔有者,而不是每一個渴望獲得並為獲得付出努力的人。
所謂資源的再分配,只是佔有者利益的重新劃分。
不切合實際數據的東西,開始被機器有目的地摒除,就像烏托邦,就像冒險精神。人類在失去自己的宗教,被機器飼養。
機器把人當做了機器,人被機器重新編碼,按照機器設計的路線去完成熱愛或者是厭惡。
我們可以把這一切當做是一個新紀元出現的灰光,主宰這個新紀元的,也可以不是人類而是機器,人類可以像恐龍那樣,只是主宰了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然後就把世界拱手交給了人類。
但新的機器文明是發明和製造的工具,是一個破壞性的工具,在變著法地消耗世界,而不是去發現和建設這個世界。
文明是公平的,贈與了一些東西,也拿走了一些東西。但我們只記得了所得,忽略了所失。


TAG:看電影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