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郭沫若拚命撬開的定陵,其中一件引來西方各國青睞,結果令人唏噓

郭沫若拚命撬開的定陵,其中一件引來西方各國青睞,結果令人唏噓

距今60多年前新中國發生了一件震驚全球,就是對明萬曆皇帝的定陵進行挖掘,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也成為考古界永遠的遺憾;定陵在明十三陵中的規模雖說算得上是最小的一座,不過其最終出土的文物寶物卻令所有人意想不到,多大3000多件。

其實在建國之初最早確定發掘的古墓並不是定陵,而是明永樂皇帝的長陵,不過最終因為當時的技術條件極為落後,甚至因為長陵建造面積實在太大根本無法找到墓道的所在之處,最終決定將發掘的目標轉移到有坍塌跡象上的定陵而且相比之下定陵的面積較小。中國作為全世界皇陵做多的國家,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的象徵,而對於西方國家而言皇陵更是一種他們眼中的無價之寶。

定陵的挖掘不僅引來了各國的圍觀,同時也有不少國家的考古學家的質疑和好奇,國內外有很大一批人都曾力阻定陵的挖掘,因為當時無論是哪國的條件都不具備開啟這種規模的皇陵。定陵開始挖掘後一切進行都十分順利,這也讓不少人懸著的心都落了地,看著千餘件的罕見文物被一件件發掘出來時,所有人都將一切質疑拋於腦後,也就是這種順利讓人們忽視了對文物後續的保護工作。出土的文物中最具價值的當屬絲織品文物,這是極為罕見保存完好的明代絲織品,在中國民間乃至世界上都是極其少見的,有著不一般的研究意義

定陵出土的大量明代絲織品震驚了全球的考古界,整匹絲織品,每卷上都有「腰封」,寫著尺寸、時間、產地、質地,極為難得。然而由於經驗不足,考古人員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加入軟化劑,塗抹在半腐的衣物上,過了幾個月就全變黑、變硬、變脆。再加上當年的文物庫房太過簡陋,四面漏風,根本談不上恆溫、恆濕、避光,以至於後來出版的考古報告里,大多數絲織品只能呈現支離破碎的損壞狀態,令人痛心。

其中最可惜的一件文物就屬明神宗龍袍,在歷朝歷代龍袍的製作幾乎可以說是涵蓋了一個朝代的紡織技術,而至今也沒有真正對古代皇帝的龍袍真正研究過,對於完好的帝王龍袍還是第一次被發掘出來,不過因為保存的手法問題直接導致龍袍幾乎盡毀,在考古界燃起了一陣唏噓聲,此後對帝陵的發掘也就成了禁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檔案大帝 的精彩文章:

志願軍連長父親被殺,母親頭被砍三刀,上戰場目的簡單
孟良崮一戰華野軍心動搖,粟 裕捏了把汗,好在此人下一道重令

TAG:檔案大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