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中的胡歌和董卿,是董卿的微笑,胡歌才真的願意放下戒備
「我們去朗讀吧。」看《朗讀者》的時候,每次聽到董卿說這句話,我心裡都會掀起一陣波瀾。那或許是種想要立馬就去閱讀的衝動,又或許是種對人生以及命運的頓悟。短短的六個字,似乎蘊藏著無盡的力量。一如她的笑容,溫柔沉靜,堅定平和,卻又能直擊人心。 一段時間裡,我到處給朋友推薦《朗讀者》。我說:「去看這個節目吧,它不只是一檔節目。」這話有些拗口。對方會問我,不只是一檔節目,那它是什麼呢?最好還是用節目中的點點滴滴作答吧。
「其實有一段時間我自己是非常不樂意說這個事情的」胡歌很少上綜藝節目。但他選擇了《朗讀者》。當然,我並不是特別願意將《朗讀者》稱為「綜藝節目」。它很難被定義,在我看來,《朗讀者》是檔獨一無二的節目。面對胡歌,董卿是真誠的。
溫柔的她沒有直接提出那個我們都猜到她會問,但看上去有些尖銳的問題,他巧妙地避開了一些問題,和胡歌開始對話胡歌面對董卿的微笑和赤誠,也報之以溫和與真摯。
他們說到了生死。這才開始提及那場十二年前發生的車禍。然後呢董卿的表情是非常好的,他的臉上沒有可憐,也沒有好奇。
她帶著溫柔和理解,很禮貌地問:「你還願意去回憶嗎?」也許,坐在那裡的時候,胡歌的心就已經逐漸被打開了。面對董卿,他願意多表達一些內心的聲音。「我其實在一段日子裡都不想說這個事情的。」胡歌開始講述那段經歷。我一度想要關掉電視。我是個內心柔軟的人,我畏懼看到血淋淋的殘酷。但從胡歌的講述里,我聽到的更多是蛻變,是新生。他曾經逃避過。在自己剛剛從醫院康復,然後就去拍完了射鵰。殺青的一瞬間,他跑掉了。
他說自己再也不想演戲了。後來,他因為右臉的疤痕甚至在講話時都只會露出半張臉給對方。演《神話》的時候,他的造型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右側的劉海,遮遮掩掩。他說自己後來想通了,做演員,怎麼能遮遮掩掩。對於胡歌來說,十二年一個輪迴,他終於可以較為平靜地講述那段經歷。在節目里,胡歌的臉上不斷浮現出成熟的笑容。看著胡歌,董卿的眼神里滿滿都是關懷和溫暖。也許也是看到了董卿的眼神和微笑,胡歌才真的願意放下戒備。


TAG:不痛不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