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磷酸肌醇是HIV-1組裝的輔助因子

磷酸肌醇是HIV-1組裝的輔助因子

撰文丨望夜

責編丨迦漵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多年來始終是病毒學的研究熱點之一,HIV相關的結構文章更是生物學頂級期刊的 「常客」。針對HIV的藥物開發,也成為各大製藥公司爭相追捧的「明星」。近日,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康奈爾大學Volker M. Vogt教授組與弗吉尼亞大學Owen Pornillos教授組合作完成的一項工作【1】,通過結構和功能學研究,確認磷酸肌醇是HIV-1病毒組裝的輔助因子。

磷酸肌醇(Isositol phosphates,IP)是一類單磷酸或多磷酸化的肌醇,具備多種細胞功能,在細胞生長,凋亡、遷移、內吞和分化中發揮關鍵作用。常見的IP分子有IP、IP2、IP3、IP4、IP5、IP6。IP6(inositolhexakisphosphate,肌醇六磷酸,也稱植酸),發現於1903年,是植物組織主要的磷貯存形式,在麩皮和種子中含量較高。IP6分解可產生IP5、IP4、IP3等不同形式。在哺乳動物中,IP6分布廣泛,是含量最豐富的一類磷酸肌醇,依細胞類型和發育階段不同,其濃度在10-40 μM不等【2】。人體中的IP6通常無法從食物獲取,須由肌醇和磷酸分子合成。IP6的一項重要生物學功能是參與DNA修復,在非同源末端連接過程中作為輔助因子【3】。此外,還有報道稱其參與mRNA由細胞核向胞質的轉運【4】,在抗癌(預防和治療)中也能起作用。

具體到HIV-1,早先研究表明Gag蛋白的組裝過程分成兩個階段:初期,由Gag上一段14個氨基酸的間隔多肽1(spacerpeptide 1,SP1)及其後緊鄰的七肽區摺疊成六螺旋束(six-helix bundle)樣結構,促使Gag蛋白聚集成六聚體並進一步裝配成非成熟狀態的六角形柵格(hexagonal lattice)結構;而當Gag被酶切啟動成熟過程後,非成熟柵格解聚,釋放出衣殼結構域(capsid,CA)重裝配成成熟狀態的圓錐樣衣殼。

六螺旋束的摺疊和酶切正是整個組裝和成熟過程的限速步驟【5】,而六螺旋束也已成為HIV-1抑製劑的重要靶點【6】。2016年,Owen Pornillos組在eLife雜誌上報道了非成熟狀態Gag蛋白CA-SP1複合物的晶體結構【7】;同一天,德國萊布尼茨研究所John A. G. Briggs教授組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使用斷層成像(Tomography)重構的非成熟狀態Gag組裝結構【8】。兩個月前,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的陳匡時教授組在PNAS上發表了題為Roles of Gag-RNA interactions in HIV-1 virusassemblydecipheredby single-molecule localization microscopy的研究論文,利用光敏熒光顯微技術研究了HIV-1組裝的動態過程,發現Gag組裝的全程都是病毒vRNA依賴的【9】。

IP6促進HIV-1的組裝也非新鮮事,已有研究稱其與Gag蛋白的MA和NC結構域存在相互作用【10】,本文就是為了回答IP6如何影響Gag組裝。研究者首先構建了包含有CA到NC結構域的一段Gag蛋白(s-CANC)(圖1)。為防止發生自成熟,還將N端多向前額外截取了一個絲氨酸,以干擾成熟組裝所需β-發卡結構的形成。依照前人研究,該構建通常只能在偏酸性(pH 6)條件下形成成熟的病毒樣顆粒(VLP),但他們通過負染電鏡照片觀察發現,在偏酸性(pH 6)和偏鹼性(pH 8)條件下都出現了成熟的VLP(圖1)。但當IP6存在時,可以顯著地誘導球形非成熟狀態VLP的形成,且在偏鹼性時效果更顯著。於是作者推測,IP6具有強制組裝非成熟VLP的能力。

圖1 Gag蛋白不同構建(a)及 IP6促進非成熟VLP的形成(b)【1】。

特異性如何呢?作者進一步測試了不同IP分子(IP3、IP4、IP5)的促進效果,發現它們均可促進s-CANC聚集,且效果隨磷酸基團數目的減少而降低;其他帶負電的有機分子(dNTPs、dATP、檸檬酸、苯六甲酸)卻不具備或僅有極微弱的促進組裝能力。於是推測,可能是其電荷中和效應決定了其對Gag蛋白組裝的作用,幾何和/或空間化學上的協調性也有重要影響。為證明其生物學功能,作者使用CRISPR-Cas9系統構建了肌醇五磷酸激酶(IPPK)敲除的細胞系,用以消除胞內IP6,結果發現感染性病毒顆粒的產量下降了10~20倍。這說明IP6在HIV-1病毒的成熟(或非成熟)組裝中具有關鍵作用。

接下來,結合文獻分析並使用不同的截短體的2D晶體進行電鏡觀察發現,只有在SP1結構域存在時IP6方可誘導組裝成球狀的柵格,說明是SP1結構域和IP6存在相互作用。研究者進一步解析了可組裝的Gag最短構建CACTDSP1與IP6的複合物晶體結構(圖2),發現在CACTDSP1六聚體環形結構內部存在一塊六次對稱的電子密度(即一個Gag六聚體結合一分子IP6),而且此密度剛好與之前報道的冷凍電鏡觀察到的HIV-1非成熟顆粒中 Gag六聚體內部一塊未知的密度吻合。這一直接證據說明IP6是Gag組裝的輔助因子,且是HIV-1顆粒的組分

圖2非成熟狀態Gag六聚體與IP6的複合體結構【1】

IP6具有多種立體異構體,含量最豐富的為myo-型,呈一個磷酸基豎直狀而另五個磷酸基團水平狀的椅式構象,在已報到的結構中IP6也多呈此構象(圖2f)。在本文的複合物中,IP6也呈myo-型構象,且其直立的磷酸基團指向六螺旋束(6HB)。在結構中,IP6剛好位於兩圈由賴氨酸側鏈構成的環形內部,其一為主要同源區(major homology region)的Lys290,另一個為6HB上的Lys359,它們的ε-氨基與IP6磷酸基團間形成電荷相互作用。

突變實驗顯示,若將賴氨酸突變成丙氨酸,突變體相較s-CANC對IP6的靈敏度降低100倍,說明兩處賴氨酸對於IP6的有效結合都是必需的,而且丙氨酸突變體均失去感染性。即便將賴氨酸突變為精氨酸,突變體較s-CANC對IP6的響應也會受影響,儘管影響沒有丙氨酸突變體嚴重。資料庫統計也顯示兩處賴氨酸位點保守性極高(K290佔99.94%,K359佔99.84%)。由此說明,理想的HIV-1胞內組裝需要這兩處位點均為賴氨酸。

為測試IP6對6HB的穩定作用和其對非成熟Gag六聚體形成的促進作用,研究者使用了全原子分子動力學模擬(all-atom molecular dynamicssimulations),發現在缺失IP6時,CACTDSP1六聚體的六重對稱在200納秒後即被破壞,直到2微妙後仍無法恢復;而在IP6存在時,六重對稱結構,尤其是6HB頂部的IP6結合位點處,一直可以維持。其他IP分子及苯六甲酸(mellitic acid)也可穩定6HB,類似於它們對s-CANC組裝的促進能力。

作者還進一步研究了IP6在成熟衣殼組裝中的作用,該過程是由Gag經酶切後釋放的CA蛋白進行的。結果發現,IP6也可以促進HIV-1 CA組裝成成熟的VLP,只不過所需的IP6濃度(1250 μM)要明顯高於s-CANC組裝時(50-100μM)。且僅有笨六甲酸和IP5具有類似促進作用,而IP4、IP3則無效果。在成熟的CA六聚體中,R18的側鏈也形成一個帶正電荷的環狀。一旦將該精氨酸突變成丙氨酸,IP6即失去促進組裝的能力,且帶有該突變的病毒顆粒也失去感染性。研究者同樣解析了CA六聚體和IP6的複合物晶體結構(圖3),儘管結構中IP6既可以結合於正電荷環的上方,也可以在其下方,但環上方結合位點的電子密度更加清晰,正好位於CA蛋白N端β-發卡包圍所形成的空腔內。因此,IP6也可以結合成熟的HIV-1 CA柵格並促進其組裝。

圖3 成熟狀態的Gag六聚體與IP6複合物結構【1】

基於上述結果,作者總結了IP6對於HIV-1組裝的工作模型(圖4):IP6通過與兩處賴氨酸側鏈組成的正電荷環相關作用促進CA-SP1六螺旋束的形成,並中和了Gag六螺旋束內部可能形成的同種電荷排斥。儘管其他類似分子也可結合這一口袋區,但本文數據顯示IP6對其組裝的促進作用最顯著,且具有最優的結合幾何空間。大約300-400分子的IP6以一個六聚體對應一個IP6分子的形式結合到病毒顆粒上,成為非成熟狀態Gag殼層的結構組分。而當病毒顆粒成熟時,Gag的六螺旋束結構被酶切破壞,IP6從其上釋放;同一時刻CA蛋白變為成熟構象,暴露出R18結合位點,IP6隨即結合其上,進而促進CA六聚體的形成,並最終形成CA柵格。這類一種小分子在病毒組裝的兩個階段發揮作用的模式,為針對HIV-1複製過程的治療手段開發提供了新的策略。

圖4IP6對Gag組裝的作用模型【1】

今年五月底,eLife上發表過一篇文章【11】,通過結構和功能研究證實了IP6可以穩定衣殼結構,促進衣殼中的逆轉錄過程,起到類似於小RNA病毒(picornavirus)中的口袋因子(pocketfactor)的作用。該文同樣證實了IP6可以整合到HIV-1病毒顆粒中,且每個病毒顆粒包含超過300個IP6分子,同樣鑒定出IP6結合R18位點,極大程度地穩定了衣殼結構,可以說佐證了本文獲得的一些結論。綜合兩篇文章可見,IP6在HIV-1整個生活史中發揮多重關鍵作用,提醒研究者關注相關的脂類分子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有趣的是,這篇eLife文章的研究團隊2016年曾經在Nature發文闡釋HIV-1藉助衣殼上的孔洞載入核酸促進衣殼內的DNA合成【12】,此項延續性工作則發表在了eLife上;而本文團隊2016年時的工作僅發表在eLife上。該領域中激烈的競爭可見一斑。但圍繞著HIV-1入侵和釋放仍有諸多未解之謎,相信定有更多精彩故事輪番上演。

圖5IP6分子在HIV-1衣殼上的結合位置【13】

參考文獻

1. Dick, R.A., et al., Inositol phosphates are assembly co-factorsfor HIV-1.Nature, 2018.

2. Letcher, A.J., M.J. Schell, and R.F.Irvine, Do mammals make all their owninositol hexakisphosphate?Biochem J, 2008. 416(2): p. 263-70.

3. Hanakahi, L.A., et al., Binding of inositol phosphate to DNA-PK andstimulation of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Cell, 2000. 102(6): p. 721-9.

4. York, J.D., et al., A phospholipase C-dependent inositolpolyphosphate kinase pathway required for efficient messenger RNA export.Science, 1999. 285(5424): p. 96-100.

5. Wang, M., et al., Quenching protein dynamics interferes with HIV capsid maturation.Nat Commun, 2017. 8(1): p. 1779.

6. Keller, P.W., et al., HIV-1 maturation inhibitor bevirimatstabilizes the immature Gag lattice.J Virol, 2011. 85(4): p. 1420-8.

7. Wagner, J.M., et al., Crystal structure of an HIV assembly andmaturation switch.Elife, 2016. 5.

8. Schur, F.K., et al., An atomic model of HIV-1 capsid-SP1 revealsstructures regulating assembly and maturation.Science, 2016. 353(6298): p. 506-8.

9. Yang, Y., et al., Roles of Gag-RNA interactions in HIV-1 virus assembly deciphered bysingle-molecule localization microscopy.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18. 115(26): p. 6721-6726.

10. Datta, S.A., et al., Interactions between HIV-1 Gag molecules insolution: an inositol phosphate-mediated switch.J Mol Biol, 2007. 365(3): p. 799-811.

11. Mallery, D.L., et al., IP6 is an HIV pocket factor that preventscapsid collapse and promotes DNA synthesis.Elife, 2018. 7.

12. Jacques, D.A., et al., HIV-1 uses dynamic capsid pores to import nucleotidesand fuel encapsidated DNA synthesis.Nature, 2016. 536(7616): p. 349-53.

13. Obr, M. and H.G. Krausslich, The secrets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HIV-1capsid.Elife, 2018. 7.

作者介紹

VolkerM. Vogt

康奈爾大學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以勞氏肉瘤病毒(Rous sarcoma virus)和禽逆轉錄病毒(prototypic avian retrovirus)為模式研究逆轉錄病毒的組裝,以及HIV組裝相關蛋白的研究。本文的第一作者RobertA. Dick為Vogt教授組助理研究員,該文章創意由他最先提出,為通訊作者之一。

Owen Pornillos

弗吉尼亞大學分子生理學和生物物理學系副教授,本文另一通訊作者。研究方向是HIV及其宿主相關蛋白結構及抗病毒機制研究。本文的結構解析部分由其實驗室完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ioArt 的精彩文章:

冷凍電鏡在藥物發現中的應用前景
是怎麼在大腦里的?

TAG:Bio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