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平遙城牆:一部古代戰爭文化發展史

平遙城牆:一部古代戰爭文化發展史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城牆,這一昔日阻擋金戈鐵馬入侵,浴血抗擊敵人的屏障,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逐漸轉變了它的職能。今天,它不再是統治者拒敵的深溝高壘,不再是庇護百姓安居樂業的城防工事,也不再是生靈塗炭、屍積如山的流血之地。它已搖身變為人頭攢動的旅遊景點。然而,商業化的塗抹總也掩蓋不住它斑駁的痕迹,改變不了它滄桑的軀殼。其實,它不需要靚麗示人,不必要盛妝出席,只要以原貌現身,就足以驚艷。

現在人們見到的古城牆幾乎全部是明朝修建的。平遙古城牆也不例外。平遙古城牆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據今2700年前的西周時期。當時周宣王的大臣尹吉甫北伐入侵的獫狁族在此駐軍,並建起西、北兩面城垣,作為防禦工事。後來尹吉甫病逝平遙,後世的人們為了紀念他,不但在城內建有尹吉甫祠堂,而且在東城牆上還築有「尹吉甫點將台」。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擔心被他趕出中原的元朝殘餘勢力反撲,除了在北方修建長城外,還命令各地州府修葺城牆,加強防禦。平遙古城牆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在尹吉甫的舊址上擴建的。建成了今天人們看到的周長6163米的防禦工事。彼時,用摻了石灰的夯土修築,相較於之前的素土堆築,更加堅固,而且能使城牆修得更加高聳,據說達到了12米的高度。遺憾的是,今天人們在平遙見到的城牆只有八九米高了。因為,由於古城道路的翻新,使得路面抬高,城牆底部被掩埋。而這一現象,如今從平遙古城的北城門或南城門都可以輕而易舉地發現。

城牆原本就是冷兵器時代的防禦工事,然而當強弓利箭和拋石槓桿投入攻城戰役以後,居高臨下的守城兵將顯而易見地暴露於城牆牆頂,容易傷亡。於是,不得不在城牆頂部外側修築掩體防護,人們稱這種掩體為「女兒牆」。這一名稱的來歷,有一個凄美的故事據說有一個工匠在修築這一掩體工事時,帶著剛滿六歲的女兒,女兒看爸爸父親汗流浹背,繞著父親用扇子扇風,一不小心踩空摔下了城牆,一命嗚呼。工匠萬分難過,也得到所有人的同情,於是便把修築的工事命名為「女兒牆」。而女兒牆的高度正好能遮住城牆上巡行的馬匹,因此又叫馬牆。明代中期,平遙一帶多次受到瓦剌人的侵襲。為了更好地保護守城者,女兒牆全部改由磚砌。

加固的女兒牆雖一時佔得上風,但擋不住源源不斷的瓦剌鐵騎。那些手執長槍、背挎弓劍的瓦剌騎兵來似閃電、去若流星,他們除了攻打城池,還洗劫城外的百姓。就在大明朝的隆慶元年,也就是1567年,瓦剌騎兵再度侵入平遙。守城的官員在城牆上親眼看到,城外的百姓被殘忍的殺害。更令人髮指的是,他們公然明目仗膽地姦汙婦女。《汾州府志》里記載,王廷明妻李氏,寧死不從被殺害。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堰。」既然派不出兵將抵擋敵人,那麼加固城防保護自己總還是可以的吧。於是,一年後,平遙知縣岳維華一邊發動當地有錢人捐資,一邊用自己的「斷案抵贖」金增建了六門瓮城,並加寬加深了護城河,還增設了弔橋。於是,增加了攻城的難度。儘管種類齊全的城防工事,會使敵人暫時望而卻步,然而土質的外牆總也是赤裸裸的缺陷。這也是守土一方的官員不得不憂心的地方,就在大明朝的萬曆三年,也就是1575年,時任平遙知縣孟一脈請示上級後,將城牆外側全部以磚石包砌加固。也就是今天人們大家看到的平遙古城牆外側的模樣。

學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朝是漢人的江山,到了清朝成了滿人的天下。滿族人入主中原後,不同於明朝,少了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當然朝廷也用不著派人去修築長城,地方上也不用整天提心弔膽地鞏固城防。然而為官一方,總是要有些政績的。就在1703年,康熙皇帝西巡路過平遙,一心想要討好聖上的地方官員得到消息後,立刻在城牆上修建了四座城樓。這些城樓都是二層建築,上層為重檐九脊歇山頂,下層是單檐加迴廊。

由於清朝統治者照搬明朝政治制度,採用儒家思想治國,得到了漢族精英的擁護,於是,四海承平,天下安定。到了咸豐年間,平遙有個知縣叫劉敘,他為了強化儒家文化思想,親筆題詞為六座城門冠名,把南門冠名迎薰,北門冠名拱極,上東門是太和,下東門是親翰,上西門是永定,下西門是鳳儀。現在各門的青石額匾依然清晰可見,只是縣令大人的良苦用心,百姓並不買賬。到如今,當地老百姓始終依舊堅持按方向來稱呼各城門。

要說平遙城牆的特色,還得是城牆上的三千垛口和七十二敵樓。說到這兒,很多人都會想到孔子的三千學生和七十二賢人。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據說,在咸豐元年,平遙城內的二十四位商人捐資修葺城牆。而同一時期,南方暴發了聲勢浩大的太平軍起義,太平軍打出的招牌是拜上帝教,其主要領導自稱與上帝沾親帶故,並且在佔領的土地上毀壞孔廟,棄禮法如敝履。對於同為漢人南來北往的晉商,為了表明奉清室為正朔的態度,不得不選擇尊儒這條路。而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尊儒即是尊孔。又因為孔子做過魯國的中都宰,平遙過去就稱中都。如此一來,平遙商人藉助這一點線索,巧妙地將孔子請到了平遙,包括他的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於是在修葺的城牆上建成修建了三千垛口、七十二敵樓。也有人指出,啟用孔子這塊招牌,有郾武修文、祈求和平的意思。

從平遙古城牆方方面面的結構上,可以感受古代戰爭文化的發展史。如今歷史的烽煙早已散盡,昔日的金戈鐵馬也不復存在,惟有一段城牆幾處垛口兀自矗立,彷彿在向過往的遊客述說著古城的興衰榮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暢聽旅行 的精彩文章:

TAG:暢聽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