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壁丹青——毗盧寺壁畫藝術展
粉壁丹青——毗盧寺壁畫藝術展
以保存有明代壁畫著稱的石家莊上京村毗盧寺,與甘肅敦煌、北京法海寺、芮城永樂宮齊名,在國內具有相當的地位。
五十年代的毗盧寺
這次在河北博物院舉行的「粉壁丹青——毗盧寺壁畫藝術展」,利用敦煌研究院的數字掃描技術,引入高科技,將明代壁畫經有效的「轉譯」,成功「挪移」到現代化的博物館進行規模化展覽的一次成功嘗試,是古老壁畫藝術的一次再現。
毗盧殿內壁畫(局部)
記著我去過位於市西的毗盧寺多次,由於礙於毗盧殿的條件和出於保護壁畫的原因,在毗盧殿光線昏暗的條件下,每一次想看清楚壁畫中的內容都十分的吃力,勉強拍攝下的圖像,也是顆粒粗糙,無法完美再現,加上日積月累的塵埃附著,使得壁畫長期存在於「餛飩」之中。
近年,經敦煌研究院對毗盧殿內的壁畫進行了有效的「清洗」,尤其又引用了數字化工程,對壁畫進行全方位、高精度的信息採集,用6000餘張照片拼接復原了壁畫的全景圖,走出毗盧寺,來到現代化的展覽大廳中。
高清數字化毗盧殿壁畫
至於畫作中的一些技法,對於我這個門外漢,只能去揣摩著嘗試性的體會畫法上的技術,像遊絲描、蘭葉描、鐵絲描等筆法(中國畫十八描技法),我純屬雲山霧罩,但從反映出的人物造型,線描細膩勻勁的細節上,還是能看出描繪得生動、傳神,其顏色運用大也是艷麗,畫面顯得華麗、壯美。
摩利支天
比如摩利支天——以少女形象出現,梵文隱身的意思,為印度之光明女神,一個多臂菩薩。她身體豐滿,袒胸,加上微扭的腰肢成S形,顯示出了少女的嫵媚,是盛唐少女的典型形象。
細看面部,怎出現了鬍子?!因為菩薩本身就為男,佛國沒有女性,女居士為了找一個能訴說心裡話的神祗,私自改成女的形象,但改變不了男身,所以菩薩被慣稱女相男身。
相比這些神衹,我還是偏愛底層的百姓生活,對描繪出的民間生活掠影,更加鍾情。
高清數字化毗盧殿壁畫
畫家是從生活中來源靈感去描繪世界,我則從繪畫中汲取出生活的片段來,去品嘗那千姿百態。
原壁畫
複製後的
這次還展出郭淑龍先生複製de滿幅壁畫,我採用了相同的畫面,用「高清原版複製圖」和其筆下的畫面進行對比,孰是孰非,你來評說
粉壁丹青——毗盧寺壁畫藝術展」在河北博物院北區一樓7、8號展廳對公眾免費開放,感興趣的可以去欣賞。
2018.8.16晚寫於雲佇山房by楊群佑


TAG:碼字塗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