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經濟在轉型升級中煥發活力

中國經濟在轉型升級中煥發活力

新經濟蓬勃發展的動人圖景,正在神州大地全面鋪開。

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行進軌跡,在一組組數據中清晰體現。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主要數據顯示,工業領域高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6%、9.2%和8.7%,明顯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

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鏗鏘步伐,在企業結構調整的艱辛探索中匯聚力量。根據記者近日走訪企業一線的觀察,一些傳統行業的企業,正在新舊動能的追趕接力中實現蛻變,在市場導向中逐步實現創新驅動的內涵式增長。無數企業的開拓創新,正在構築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堅實依託。

創造傳統產業發展新空間

偌大的建築施工現場乾淨整潔,不見飛揚的塵土,也不聞轟鳴的機器噪音,甚至連作業工人都寥寥無幾。但就在這樣「不聲不響」中,一面面牆壁平滑細膩,一座座牢固結實的大樓巍然挺立。8月17日,記者跟隨「智行中國——走進中冶集團」融媒體調研採訪團隊,走訪中國二十二冶集團承建的唐山浭陽錦園時,看到的是一個與印象中的建築工地全然不同的場景。

解開建築工地變身秘密的關鍵是「裝配式建築」。裝配式建築,改變了傳統建築業現場澆築的方式,把建築所需的牆體、樓梯、疊合板等部件在企業車間預先按標準生產好,再在施工現場通過機械拼接安裝,像搭積木一樣造房子。

裝配式建築的優勢顯而易見:工廠流水線的標準化生產,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顯著縮短了工期,讓「三天建一層樓」成為常態。採用鋼結構的裝配式建築,不僅有利於提升安全質量,也對化解過剩產能具有積極意義。節約資源能源、減少施工污染等特點,更符合發展綠色建築的時代要求。

「裝配式建築是建築方式的重大變革。」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翠坤對記者表示,建築結構、機電設備、部品部件、裝配施工等建築一體化集成設計,必須依賴信息化手段作為支撐。這為建築業與信息化工業化深度融合提供了機遇。

2016年,我國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面積比例達到30%的目標。一個萬億級裝配式建築市場處於井噴前夜。裝配式建築市場的廣闊前景,勾畫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路徑——緊緊圍繞國家發展需求,主動培育新興產業,依託傳統優勢,創造新的增量發展空間。

而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正是一些傳統產業領域老企業奮力自救的關鍵一招。受到鋼鐵行業深度調整、全球經濟減速等影響,中冶集團在2012年虧損額高達73.6億元,一度瀕臨崩潰。為改革脫困,中冶集團在精耕傳統核心主業的同時,把在冶金工業建設領域積累的「水電氣」技術優勢,延展到綜合管廊、海綿城市、裝配式建築等民用市政建設領域,推動企業從相對單一的冶金業務轉變為非鋼業務占近80%的新格局,實現了2017年創造利潤89.7億的新發展。

中冶集團的涅槃重生,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的生動縮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石光表示,傳統產業具有規模大、需求穩定、抗波動性強、就業人數多等特點,對穩增長至關重要。推動傳統產業技術創新和效率提升,對於促進經濟轉型具有重要意義。可喜的是,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國家製造業創新體系建設和產業重組整合加快推進,企業集中度和現代化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積蓄中國經濟新動能

當把觀察中國經濟的視角從傳統產業轉移到新興產業時,生機勃勃的春日氣息更是迎面撲來。

獨角獸企業的群體性崛起,近來成為中國經濟領域的熱議話題。獨角獸企業,一般是指創辦時間相對較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創業企業。如今,全球每5家獨角獸企業里,就有2家誕生於中國。全球十大獨角獸企業中,一半來自中國。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宋磊認為,龐大的國民經濟規模及其帶來的強烈互聯網效應,為中國互聯網企業迅速擴張提供了前提條件。目前,進入世界五百強企業榜單的中國企業,很多是依靠互聯網效應發展起來的非製造業企業。這表明,其他具有相同特質的中國獨角獸企業,也有成長為世界級企業的可期前景。

獨角獸企業大規模擴張背後,是中國經濟新動能快速積蓄的宏大圖景。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用軟產業和軟性製造業的框架,分析了中國新經濟。她表示,軟產業是以軟投入為主體,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產業,包括知識軟產業、文化娛樂軟產業、信息軟產業、金融軟產業及其他服務業。軟性製造業是指以滿足軟需求為主要目的,軟投入在產品總價值中佔比超過50%的製造業模式。截至2017年,具有高品牌價值和高技術價值的軟產業和軟性製造業,在中國所有產業中的佔比已達到40%。「軟產業和軟性製造業不僅增長迅速,而且具有可持續性,能夠與傳統行業的下滑壓力形成對沖,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中的拉動力。」

以改革釋放中國經濟活力

面對異常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中國經濟何以體現出如此強大的韌性和活力?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智庫研究與信息部部長鄭宇劼歸納了三個原因。一是在對外開放和市場競爭的新條件下,中國發揮出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一些基礎性技術領域,通過整合優勢力量能夠實現更高效的研發和應用轉化。二是中國巨大的人力資本紅利開始顯現。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要求從過去的自然資源支撐轉向人力資本支撐,而中國高等教育擴招儲備了大量人才。三是龐大的市場規模成為中國經濟競爭力的主要來源。中國已形成規模居世界首位並持續增長的中等收入群體,龐大而多樣的消費需求,為技術發明的轉化應用提供了豐沃土壤。

對於未來中國經濟如何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鄭宇劼認為,最為關鍵的是要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只要扎紮實實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舉措落實到位,中國經濟必然會煥發出新的強大生機活力。在眾多改革舉措中,鄭宇劼尤為關注財稅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他認為,把財稅從過去的「小財政」「小稅收」,提升至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地位,是一個正確方向。未來,我國在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建立全面規範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深化稅收制度改革方面應進一步發力。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星 排版編輯:劉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世界哲學大會首次到中國 全球哲人共議「學以成人」
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國際研討會在滬召開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