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Airpods的形態探究

Airpods的形態探究

Airpods的到來使得我的所有褲子上的迷你口袋(硬幣口袋)都裝過AirPods,似乎這個口袋這麼多年來是被最大的利用了,我不抽煙,每當我從迷你口袋裡掏出AirPods取出耳機放到耳朵里總有種從香煙盒取出香煙放到嘴裡的感覺,也是,音樂與香煙都能讓人上癮,當單手拿著AirPods的電池盒不斷開合它的上蓋與此同時發出的啪啪聲讓人想到把玩Zippo打火機的感覺,甚至它們的鉸鏈結構原理也是類似的。

Airpods為什麼會讓我有這些體驗呢?

Airpods的電池盒的體積控制的比較小巧,它能被順利的裝進不同褲子的硬幣口袋裡,設計師在設計之初一定做了很多能讓Airpods便攜的思考,甚至可以猜測他們也想過要把體積控制在能裝在這個硬幣口袋裡。

下面這張圖來自太平洋電腦網的一篇文章《是噱頭還是趨勢?5款熱門真·無線耳機對比評測》

它們被稱為真無線耳機,看體積也只有Airpods能滿足裝進硬幣口袋的要求,我第一次聽到真無線耳機這個叫法是因為Crazybaby的一款無線耳機,它長這樣。

備註:圖片來自Crazybaby官網

當時看了圖片和介紹真是喜歡,後來看到有個戴帽子的老外做了它與Airpods的對比測評,我截了一張圖,下面這個圖。

字幕是:我覺得它還是挺便攜的(它指的是右手邊的耳機)

看到這個圖片我一下就想起發生在公交上的那件事。

有一天下班擠公交,我主動與被動的擠到一個背靠後面是窗戶的座位前面站著,我一手抓扶手,一手自然下垂,有時候也輔助的抓一下扶手,我面前的座位上坐著一個30多歲的女人,她翹著二郎腿,期間她的腳有踢到我的褲子,車裡本來就很擠,我沒有理會,因為Airpods耳機是開放式的,車裡又吵我聽音頻課的時候都是要很仔細的,期間我聽到一次那個女人說:「你幹嘛」,我不知道她說誰,當她第二次又說:「你幹嘛」,我覺得有點不對勁,旁邊人向我投來目光,我說:「我幹嘛!我幹嘛了,莫名其妙!」我甩了個臉在原地沒動繼續聽課去了,不想在車上和她再吵,我到站了剛好碰到她也下車了,帶著心裡的不爽上前質問那個女人,那個女人竟然說,可能是她心情不好,以為我對她不懷好意……

吃完飯後,我分析了一下原因,應該是我穿的褲子比較薄布料也比較軟,那褲子沒有硬幣口袋,手機和耳機電池盒在褲兜里把褲子給頂起來了,呃…那是手機和耳機!不是機機

現在看來如果那天兜里裝的是右邊這個黑色的,被誤會的機率應該更大點。而硬幣口袋的位置是比較靠上的,在裡面裝Airpods電池盒即使有頂起也不至於有啥誤會。

備註:圖片來自Crazybaby官網

回到一開始我說的有單手把玩Zippo打火機的感覺,它為什麼能讓我有這種感覺?

很明顯是因為它具備能單手把玩的形態,它的下半部分形態很容易被單手握持,就像刀的手柄一樣你可以穩穩的把它握在手裡,然後像這樣大拇指在凹槽處往上一推就可以將上蓋打開。

GIF

而如果去市面上搜尋這種真無線耳機是很難找到Airpods這種形態的電池盒,它們多數的形態與文章《是噱頭還是趨勢?5款熱門真·無線耳機對比評測》里介紹的這幾款相似。

備註:這張圖片同樣來自這篇文章

中間三個黑色的用單手打開是不太容易的,因為首先用單手握住電池盒的下半部分都不是很容易。最左側的索尼降噪豆有Airpods的大概形態,使得單手很容易打開索尼降噪豆的電池盒成為可能,但從廣告片里看到電池盒與手的比例是這樣的。

手小的用戶是很不容易把它的下端穩穩握住,再看一張來自京東買家秀的圖片。

可以看到上蓋與下端之間並沒有Airpods的那種凹槽形態,所以單手握著下端用大拇指推開上蓋沒有Airpods的那麼容易。

在多數環境中單手打開電池盒與雙手打開電池盒的體驗可以說是無差別的,甚至用戶都不會覺得雙手打開有什麼不妥,本來就是這樣子啊!他們更不會想這個問題,他們也沒有必要想這個問題,這些是留給設計師想的。可是在一些特殊環境中,比如我開始說的公交車裡的情況:有一天下班擠公交,我主動與被動的擠到一個背靠後面是窗戶的座位前面站著,我一手抓扶手,一手自然下垂,有時候也輔助的抓一下扶手。此時我只有一隻空閑的手,如果是用那種只有雙手才能打開的電池盒的耳機聽音樂,我最多也就只能從褲兜里掏出耳機盒,事實上我根本不會掏出,因為我知道我用一隻手打不開的,即便我用身體其他部位和一隻手配合的把電池盒打開我還是很難取出裡面的耳機,而Airpods就不同了,我可以用一隻手從褲兜里把它取出然後打開電池盒取出耳機最後把耳機戴好。

回過頭來看Airpods電池盒的形態設計思路應該是這樣的,要容易被攜帶,要容易被打開。

要容易被攜帶導致的結果就是它的體積要足夠小巧,而要容易被打開只用一隻手是最好不過了,要把一個東西分離成兩部分顯然這兩部分都要有力的作用,當用一隻手握緊這樣的盒子,接著將這個盒子分離成兩部分,那麼分離上蓋的任務也只能交給大拇指了。要握緊盒子而且還不能握緊上蓋所以被握住的部分長一點而且這個分割高度也有利於大拇指對上蓋進行施力,而影響上蓋高度的另一個因素是打開上蓋後露出多高部分的耳機高度。Airpods是在iPhone6之後發布的,所以你會發現它的整體形態與現有iPhone的形態是類似的,差不多的R角、圓弧的側邊。

似乎看來Airpods也只能長這樣了,也由此可見Airpods的形態是一種結果而不是一種目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謝謝石頭 的精彩文章:

TAG:謝謝石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