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地球上最後一塊神秘之地—羅布泊詭異事件

地球上最後一塊神秘之地—羅布泊詭異事件

羅布泊詭異事件

羅布泊,位於中國新疆東南部的一大片湖泊,由於從上往下看,宛如人耳,因此也被稱之為「大耳朵」。這裡被稱為地球上最後一塊神秘之地,沒有人能夠深入到它的腹地,因為能夠到達它腹地的人全部都魂歸西天或幾十年來下落不明。更有許多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事情在這時持續上演,現在我們唯一能知道的是,整個羅布泊的面積約在1萬平方公里左右,至於它的內部到底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六十年來,詭異事件一再在這裡上演,不斷刺激著人們的神經。

我們選取一些較為典型的例子加以說明,1949年,一架本應往西北飛的飛機,最終卻被發現掉在了東南方的羅布泊。1950年,一名解放軍戰士莫名失蹤,三十年後,他的遺體在羅布泊被發現了。1990年,哈密有7人乘一輛客貨小汽車去羅布泊找水晶礦,一去不返。兩年後,人們在一陡坡下發現3具卧乾屍。汽車距離死者30公里,其他人下落不明。

最讓人感到震驚的,是上個世紀80年代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和90年代中國探險家余純順的失蹤,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直到今天也找不到他們的任何痕迹。至於其它的諸如人員失蹤,牲畜失蹤等事件,就太多太多了。神秘的羅布泊,到底還埋葬了多少秘密,我們不得而知。

儘管我們現在有了現代化的儀器設備,有發達的網路,可是這些在巨大羅布泊面前,似乎沒有什麼作用。依然不斷的有人在失蹤,依然有詭異的事件在發生,依然是正常的科學理論無法解釋清楚。有人把羅布泊稱之為20世紀世界十大之謎當之無愧,因為它最具懸念,最讓人震驚,最不可思議。而正因為這種懸念的存在,才不斷引誘著勇敢者向它的腹地進軍。

羅布泊簡介

羅布泊(Lop Nor),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湖泊。由於形狀宛如人耳,羅布泊被譽為「地球之耳」;又被稱作「死亡之海」,又名羅布淖(nào)爾後來經過地質工程者的改造,這裡變成了「希望之城」。先秦時的地理名著《山海經》稱之為"幼澤",也有稱泑澤、鹽澤、蒲昌海等。羅布淖爾系蒙古語音譯名,意為多水彙集之湖。在塔里木盆地東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於塔里木盆地的最低處,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疏勒河等彙集於此,為中國第二大鹹水湖。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較多,西北側的樓蘭城為著名的「絲綢之路」咽喉,之後由於氣候變遷及人類水利工程影響,導致上游來水減少,直至乾涸,現僅為大片鹽殼。

1972年7月,美國宇航局發射的地球資源衛星拍攝的羅布泊的照片上,羅布泊竟酷似人的一隻耳朵,不但有耳輪、耳孔,甚至還有耳垂。對於這隻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有觀點認為,這主要是50年代後期來自天山南坡的洪水衝擊而成。洪水流進湖盆時,穿經沙漠,挾裹著大量泥沙,衝擊、溶蝕著原來的干湖盆,並按水流前進方向,形成水下突出的環狀條帶。

羅布泊之謎在小說《鬼吹燈》裡面有所描寫,另外在起點小說網站里也有一部專門寫羅布泊的《羅布泊之謎》,還有在天涯論壇里也有一個帖子《雙魚玉佩》,說的也是羅布泊的事情,雖然這幾部小說描寫的內容區別很大,但卻都無一例外的詭異恐怖,讓人難辨真假,使得原本就神秘的羅布泊迷霧,變得更加的撲朔迷離了。

1950年,解放軍剿匪部隊一名警衛員失蹤,事隔30餘年後,地質隊竟在遠離出事地點百餘公里的羅布泊南岸紅柳溝中發現了他的遺體。

自20世紀80年代美國公布已乾涸的羅布泊「大耳朵」衛星照片以來,「大耳朵」被認為是羅布泊東湖的乾涸湖盆。在最近結束的「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險之路」科學考察中,研究人員發現了羅布泊東湖連續向西延伸的湖岸線,由此測算出羅布泊古湖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

為揭開羅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來,無數探險者捨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壯的故事,更為羅布泊披上神秘的面紗。有人稱羅布泊地區是亞洲大陸上的一塊「魔鬼三角區」 ,古絲綢之路就從中穿過,古往今來很多孤魂野鬼在此遊盪,枯骨到處皆是。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經路過敦煌時,在《大唐西域記》中曾寫到「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者則死,無一全者……」。許多人竟渴死在距泉水不遠的地方,不可思議的事時有發生。

1949年,從重慶飛往迪化(烏魯木齊)的一架飛機,在鄯善縣上空失蹤。1958年卻在羅布泊東部發現了它,機上人員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飛機本來是西北方向飛行,為什麼突然改變航線飛向正南?

1950年,解放軍剿匪部隊一名警衛員失蹤,事隔30餘年後,地質隊竟在遠離出事地點百餘公里的羅布泊南岸紅柳溝中發現了他的遺體。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考察時 失蹤,國家出動了飛機、軍隊、警犬,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地毯式搜索,卻一無所獲。2007年終於在羅布泊發現了一具乾屍,但最後經過波折的DNA鑒定卻斷定這具乾屍不是彭加木

1990年,哈密有7人乘一輛客貨小汽車去羅布泊找水晶礦,一去不返。兩年後,人們在一陡坡下發現3具卧乾屍。汽車距離死者30公里,其他人下落不明。

1995年夏,米蘭農場職工3人乘一輛北京吉普車去羅布泊探寶而失蹤。後來的探險家在距樓蘭17公里處發現了其中2人的屍體,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們的汽車完好,水、汽油都不缺。

1996年6月,中國探險家余純順在羅布泊徒步孤身探險中失蹤。當直升飛機發現他的屍體時,法醫鑒定已死亡5天,原因是由於偏離原定軌跡15多公里,找不到水源,最終乾渴而死。死後,人們發現他的頭部朝著上海的方向。

1997年,甘肅敦煌一家3口在父親的帶領下,前往樓蘭附近尋寶,結果一去不 復返,最後3人屍體被淘金人發現。

1997年,昌吉有4個人開著大卡車,到羅布泊南岸的紅柳溝找金礦,結果沒有了消息。1998年,有人在紅柳溝附近找到了4具屍體和一部爛車。

2005年末,敦煌有人在羅布泊內發現一具無名男性屍體,當時據推測該男子是名「驢友」,法醫鑒定其並未遇害。這具屍體被發現後,也引起了國內數十萬名「驢友」的關注,更有人在互聯網上發出了尋找其身份的倡議,最後在眾人的努力下,終於確定了該男子的身份,並最終使其遺骸歸回故里。經查明,該男子是2005年自行到羅布泊內探險,但為何死亡,卻一直是個謎……

有人說,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神秘失蹤,入選20世紀世界十大之謎當之無愧,因為它最具懸念,最讓人震驚,最不可思議!

隻身出走 七字之謎誰得解

1980年5月2日至6月5日,斷斷續續、曲曲折折,歷時一個多月,羅布泊綜合科學考察隊隊長彭加木,率領9名科考隊員,衝破重重艱難險阻,第一次由北向南成功縱穿羅布泊,勝利到達羅布泊南岸米蘭農場,打破了「無人敢與魔鬼之湖挑戰」的神話。

在米蘭農場,科考隊僅休整了短短的5天,又於6月11日驅車東進繼續考察,途中曾遭遇過駭人聽聞的沙塵暴和無數次沼澤陷車,還有可怕的迷路。

6月16日傍晚,他們終於艱難地來到羅布泊東岸庫木庫都克。此時,科考隊從米蘭農場補充的汽油已因一路多舛消耗無幾,帶的水也只剩下可憐的十幾公斤,而且裝在高溫下的鐵桶里,一周過去,顏色和醬油一般,散發著難聞的鐵鏽味,根本不能飲用。嚴重缺油、缺水、缺食物,隊員們疲憊不堪、彈盡糧絕、面臨絕境、危及生命。

在這生死關頭,彭加木於當晚9時半親自起草,向馬蘭基地前沿指揮部「720「發出了求救的告急電報:「我們今天20點到達庫魯庫多克以西大約十公里,我們缺油和水,請求緊急支援油三百公斤,水五百公斤,現有的水只能維持至十八日。請轉告烏市撲獲一頭小駱駝。」

庫魯庫多克?這是什麼地方?部隊首長一看地圖,羅布泊以東根本沒有叫「庫魯庫多克」的,而是標有「庫木庫都克」,部隊首長斷定,彭加木他們遇險就在此處。

「720」指揮部收到電報,翌日晨9時回電:「同意送物資,就地待命。」並要求報告大本營坐標和地形特徵。科考隊立即回電,報告他們所處的地方為:東經91°50′;北緯40°17′。標誌是:地面上插有一桿紅旗。部隊知道坐標後,馬上再次確定,就是庫木庫都克,決定派直升飛機緊急救援,先送去500公斤水。

可彭加木心裡又犯了嘀咕:直升飛機送水,代價太高了。一斤水要十幾塊錢啊!那個時候的十幾塊錢等於現在是多少呢?恐怕不止一二百塊錢吧!他思之再三,決定親自出去找水,他自信一定能找到水。

彭加木處變不驚,依舊在冷靜分析:從庫木庫都克這譯成漢語為「沙井」的名字看,從在「720」聽到軍人說庫木庫都克以東不遠的「八一泉」有水的信息看,他想,這個地方一定能找到水源。

彭加木就此失蹤國家曾多次搜尋這位科學家,但是就像人家蒸發一樣沒有找到任何的線索。


看過《星際穿越》(Interstellar)的朋友一定對電影里的超大質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印象深刻。現在,想像一下,如果電影里的超大黑洞不只有一個,而是兩個,又是怎樣一幅場景?我們的團隊最近發現的,正是這樣一對超大質量雙黑洞,距離地球足有100多億光年。我們是怎麼發現它的?這個故事,要從超大質量黑洞本身開始講起。

對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來說,這些質量大多為太陽的上百萬甚至數十億倍的龐然大物,仍充滿了未解之謎。但它們一點都不罕見。我們目前觀測到的所有大型星系的中央,都有這樣的一個黑洞1。比如,銀河系中央就有一個名為人馬座A*(Sag A*)的黑洞。天文學家認為,這些黑洞與所在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密切相關。

但大多數黑洞都並不「活躍」(Sag A*目前就不活躍)——它們處於一種相對安靜的狀態,默默地吸收(accrete)周圍的氣體物質,從而放出一些不那麼耀眼的光芒。但是,如果一個黑洞處於它的「事業巔峰」,正以極快的速度和極高的效率吞噬物質,我們就稱這個黑洞是「活動」的(active),構成了一個活動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縮寫為AGN)。有些活動星系核放出的光2非常明亮,甚至在100多億光年外的地球上也可以被觀測到。

當然,當一個物體距離很遠很遠的時候,你便看不清它的具體形狀,只能看見一個亮點了。這就是類星體(quasar)3這個名字的來源——它是一類離我們很遠、核心又足夠明亮(遠遠亮於它所在星系)的活動星系核,由於在望遠鏡的照相機看來,它和普通的星星沒什麼區別,最初被稱為quasi-stellar object,也就是「類似恆星的天體」。

藝術家假想圖:一個類星體中心的黑洞。盤狀物體是黑洞的吸積盤。我們還可以看到黑洞產生的噴射流(其實是一對,圖中只能看到一條),由外流物質在磁場作用下形成。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

儘管看上去沒什麼區別,類星體和普通的星星4可完全不同,強大的黑洞是它的核心引擎。一顆恆星在它幾百萬年、幾億年,甚至更長的壽命中都幾乎沒什麼變化,類星體卻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不管你盯著它看幾分鐘,還是幾十年。

對於這種變化的原因,天體物理學家有各種理論,主要認為這和吸積盤的不穩定有關。周圍的氣體物質圍繞黑洞運動形成吸積盤,黑洞通過它吸收物質並輻射電磁波,因此吸積盤的不穩定使我們觀測到了類星體在可見光波段產生的光變(variability)。如果把它的光強記錄下來畫在Y軸,觀測的時刻畫在X軸,這條光變曲線(light curve)看起來就會像股市K線圖一樣毫無規律5和節奏感。

但是,類星體有可能存在一種特別的、有規律的光變:當它中心的黑洞不是一個,而是一對時,受到兩個黑洞相互繞轉軌道運動的影響,這對雙黑洞吸收物質的速率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反映在光變曲線里,便會呈現出周期性的光變。

為什麼我們認為會有雙黑洞存在?這要從宇宙學和星系的演化說起:根據當今的宇宙學模型,小尺度的結構率先形成,於是宇宙早期先有了小型的星系;它們通過吸收星系之間的物質,以及與其他星系併合,漸漸成長為大型的星系——就好比一個小公司通過僱用員工,以及與其他公司合併,成為了一個大公司。星系的這種併合現象在宇宙各階段和各處都有發生,我們已經見到了許多處於不同併合階段的星系。

哈勃望遠鏡拍攝的一對正處於併合過程中的星系——著名的「觸鬚」星系。圖片來源:NASA, E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ESA/Hubble Collaboration

當兩個星系併合時,星系中心各自的黑洞也會漸漸靠近,成為新形成的更大星系的中心。當這對黑洞的距離足夠近到受到對方引力作用的影響時,我們便把它們稱為雙黑洞。在一定的距離內,廣義相對論預測,這對互相繞轉的黑洞會輻射引力波(gravitational wave),而引力波開始在這個距離內取代其他過程,主導它們的軌道運動,加速併合,最終使兩個黑洞相撞。

雙黑洞在實際觀測中極為少見,天文學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式是:逐個獲取類星體的光譜(比如使用斯隆數字巡天SDSS的數據),尋找其中被認為與雙黑洞有關的特徵。至於引力波影響距離之內的雙黑洞,更是無法從望遠鏡圖像上辨認。而我們的團隊採用的則是一種新的方法——在夜空中一定的面積內展開系統性的搜尋,尋找前面所說的周期性光變的類星體。

我們用來尋找這一信號的望遠鏡,位於美國夏威夷的茂伊島(Maui)上,名為Pan-STARRS,全稱Panoramic Survey Telescope and Rapid Response System。(充滿想像力的天文學家總愛給一個項目起巨長的名字,卻又有一個好聽的縮寫名。這個項目的縮寫名譯成中文,大概可以稱為「泛星」。)泛星的觀測項目之一,便是在長達4年多的時間裡,對它望遠鏡全部視野里的小範圍夜空,每一季度像拍攝電影一樣有計劃、有規律地重複觀測,由此得到成千上萬個天體的光變曲線。

在7平方度大小(大約相當於大拇指在一臂遠處的視覺大小)的天區里,對上百顆類星體進行搜尋之後,我們發現了周期性光變類星體的最佳候選者,一個名為PSO J334.2028+01.4075的類星體。(天文學家的想像力有時也會枯竭,因此對於為數眾多以至於幾乎數不清楚的天體,通常會以天體在天空中的坐標來給它們命名。)

我們測量了它的光變周期,大約為542天,還利用光譜估算出了黑洞的質量之和,大約是太陽的100億倍。我們還驚訝地發現,如果它確實是理論預測中的雙黑洞,那麼這兩個黑洞的間距就僅有0.02光年,只有太陽和最近的另一顆恆星比鄰星間距的1/200,近到足以令兩者的運動受到引力波主導,甚至可能處在快速併合的過程當中——如果情況屬實的話,這兩個黑洞會在大約21年後相撞!

這是目前發現的間距最近的雙黑洞候選者,也是一個潛在的引力波源。我們公布這一發現的論文,於4月14日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發表。我們所在的學院,即美國馬里蘭大學計算機、數學及自然科學學院,為此發布了新聞稿,還引起了來自《自然》、《美國國家地理》和果殼網等機構的科學記者的興趣。

下一代的大型地基望遠鏡——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Large Synoptic Survey Telescope)已經開始建造,預計2023年前後啟用。它的威力將是泛星的上千倍,在項目計劃運轉的10年時間裡,將產生數以萬計天體的光變曲線。科學家也開始利用遍布世界被稱為脈衝星計時陣(Pulsar Timing Arrays)的射電望遠鏡陣,嘗試觀測雙黑洞等密近雙天體系統在空間中可能引起的廣義相對論效應。科學家還設計建造了地面實驗設備,例如激光干涉引力波觀測台(LIGO),試圖直接探測引力波。

或許不久,我們會發現更多類似於PSO J334.2028+01.4075的雙黑洞候選者,甚至直接觀測到來自黑洞併合的引力波信號。畢竟,就算是在我們作為人類的壽命當中,區區21年似乎也算不上是一段特別漫長的時光。

(想看更多的秘聞--長按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秘聞齋 的精彩文章:

TAG:秘聞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