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融圈炸鍋!兩部門出手!號稱「民族品牌」的它栽了!

金融圈炸鍋!兩部門出手!號稱「民族品牌」的它栽了!

猝不及防!金融圈再迎震撼消息!

監管對評級業開了一張足以導致行業洗牌的罰單。

8月17日下午,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公告稱,決定給予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嚴重警告處分,責令其限期整改,並暫停債務融資工具市場相關業務一年。

當日傍晚,證監會亦發布官方通報稱,將「暫停大公國際證券評級業務一年」。

理由是在檢查中被發現犯下「四宗罪」:

(1) 大公國際與關聯公司公章公用,內部管理混亂;

(2) 為多家發行人發行服務的同時,開展諮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

(3)部分高管人員及評審委員會委員資質不符合要求;

(4) 部分評級項目底稿缺失等。

另據某媒體援引財新的報道,大公評級內部人士向監管部門舉報大公資信,掛鉤評級向企業兜售一套完全沒用的數據管理諮詢系統,該系統價值近千萬

消息一出,整個金融圈都為之一驚。

要知道,資信評估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其主要作用是警示風險,堪稱公信力的象徵,所以,客觀、謹慎、專業是開展該業務的企業必須擁有的素質。

打了十幾年「民族牌」的評級公司,本來是公信力的象徵,原來早就變成了賣評級、收黑錢,充滿著利益交換和尋租。

「大公估計要涼。」一位曾在大公國際工作多年前員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此事的嚴重性:

「由於債券評級屬於特許經營業務,暫停評級業務,市場會認為你被政府拋棄了, 別說一年,停業一個月都受不了。」

「這基本上等於死刑,以前上海遠東就這樣。」該人士說。

上海遠東資信評估公司成立於1988年,是國內資歷最老的評級公司,一度擁有全牌照資質。但在2006年福禧事件發生後,央行暫停其評級業務,此後其銀行間牌照已然作廢。

數位評級業人士均對記者表示,業務資格恢復後,大公國際很難恢復元氣。

何為信用評級機構?

其是為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對企業乃至國家的資產狀況、履約能力和信譽程度進行全面評價的組織。

因為專業性極高,所以員工一般是由專門的經濟、法律、財務專家共同組成的。

在國際上,目前最具影響力的信用評級機構有三家:標準普爾(S&P)、穆迪(Moody)和惠譽國際(Fitch)。

它們分別始創於1860年、1900年和1913年,且皆是美國企業。

信用評級機構的殺傷力有多大?

2004年,德國第二大保險公司Hannover Re兩次拒絕「穆迪」提供的「評級服務」後,信用級別被後者調低到「垃圾級」,結果造成了1.75億美元的損失。

這還只是企業級別的,而若是國家等級被下調,那殺傷力猶如炸彈。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曾說:

「我們生活在兩個超級大國的世界裡,一個是美國,一個是穆迪。美國可以用炸彈摧毀一個國家,穆迪可以用債券評級毀滅一個國家,有時候,兩者的力量說不上誰更大。」

此話多次得到印證。

比如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時,標普、穆迪和惠譽急劇下調受影響的東南亞國家的主權評級,結果嚴重加劇了市場恐慌,讓危機進一步蔓延。

正因為信用評級如此重要的作用,為了防止美國三大評級機構為了謀取自己和美國的私利,肆意在評級結果上做文章,各個國家紛紛開始扶植自己國家的信用評級機構。

中國亦如此。

目前,我國規模較大的全國性評級機構有中誠信、聯合資信、上海新世紀、東方金誠以及出事的大公國際。

至於大公國際,公開資料顯示,其成立於1994年,是我國唯一獲得中國人民銀行和原國家經貿委共同批准成立的全國信用評級機構,擁有政府監管部門認定的全部評級資質。

在眾多宣傳中,大公國際通常以民族信用評級機構自居,且揚言自己已把命運與國家戰略發展和民族偉大復興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事實上,2011年8月3日,大公國際曾因第一個下調美國信用等級而「一戰成名」。

彼時,大公國際宣布把美國的本外幣國家信用等級從A+下調至A,前景展望為負面。

然而,此舉雖讓國際資本市場知道了其的存在,但卻沒有引起什麼反應。

對比之下,標普在兩天後下調美國主權信用等級的行為,瞬間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大地震。

這充分說明我國的評級機構暫時並沒有得到國際資本市場的認可!

面對此狀,包括大公國際在類的評級機構,更應該發憤圖強,用更多的評估業績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結果我們看到了什麼?

當初鋒芒畢露的大公國際,如今竟自甘墮落,在企業評級上搭售系統、賣評級,連管理人員都能不夠格。

這是對自己的不尊重,更是對整個中國信用評級行業的褻瀆,讓人失望之極。

而若所有的評級機構都像這般的話,中國的評級行業又要如何打破美國評級機構的壟斷,在世界評級舞台獲得自己的的話語權?!

如今,證監會出手整治,希望大公國際能夠好好整改,更希望讓其他信用評級機構能夠引以為戒。

除了傳統金融和資本市場,大公評級也頻繁將手伸向互聯網金融。

2015年1月21日,與上述被查的大公評級同屬大公國際信用評級集團(下簡稱"大公國際")旗下的大公信用數據有限公司(「大公數據」)發布了266個網貸平台黑名單和676個預警名單。

其中,廣東以預警名單佔比19.62%,黑名單佔比19.58%,金融信用風險省份排名中位列第一,浙江、上海緊隨其後。

從名單看來,不少大平台如陸金所、拍拍貸和一些已確定的問題平台如中匯在線等並列於預警名單中。

究竟大公信用制定名單的標準在哪兒?名單又有多少公信力?質疑之聲頓起。

對於陸金所也在預警名單中,大公數據總裁王再祥對中國網表示:

「我們評價一個平台不能看背景,不能看出身,大不代表好。從評級專業的角度來看,陸金所是有很大風險的,它是在政策沒有監管到位的情況下,做的一種政策套利,打的是擦邊球。資金不明了,資金來源不明了,去向不明了,債項不明了。在投資者保護上有很多問題,甚至有法律陷阱。」

然而大公數據的網貸黑名單和預警名單發出當天就遭北京市網貸行業協會打臉。

北京市網貸行業協會表示,大公數據評定「黑名單」及「預警名單」的數據源主要為網貸平台披露的債務人信息以及平台自身信息,涉及平台特徵與平台經營風險等內容。

對於這些數據,大公數據尚未說明相關的數據獲取與更新機制,亦未披露評價模型的可信度及歷史數據擬合情況。

必須指出的是,「黑名單」或「預警名單」具有負向激勵作用,易於成為套利工具。尤其是在監管措施尚未出台的情況下,負面評價缺乏第三方監督與監管,客觀性、公正性難以保證,或對合規、合法經營的平台造成嚴重傷害。

面對行業內的質疑,大公數據依然我行我素。

半年後的2015年7月,大公數據再將40家網貸平台「拉黑」,涉及到信息披露不充分、償債能力無法評估等關鍵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行業裁判員的身份,大公國際早就下場「運動」,直接參与互聯網金融行業。

2017年5月,大公國際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告籌備三年的「絲路互金網」正式上線運營。

新聞稿稱,絲路互金網是大公發現互聯網金融規律,把握金融科技未來趨勢,堅持互聯網金融正確創新方向,著眼於服務實體經濟和一帶一路資本互聯互通需求,運用獨創的互聯網金融理論和數字化評級技術,創造的具有時代引領價值的互聯網金融模式。

絲路互金網的功能定位是,以信用評級信息為媒介的一帶一路實體經濟公共投融資服務平台。

絲路互金網官網顯示,僅有1頁共8個投資項目,目前都已經結束募集,最近的標是2017年7月發布,官網已經超過1年未更新。

絲路互金網的運營主體同樣是上述發布網貸黑名單和預警名單的大公數據。

幾乎與絲路互金網上線同時,大公國際和其前員工的知識產權訴訟案在北京朝陽區開庭。

被告為大公數據原總裁徐志鵬。徐志鵬在任職期間擔任網貸行業信用風險研究報告項目負責人,領導團隊進行該項目研發工作。

徐志鵬於2015年11月離職後,原告大公國際在2017年3月14日的"民事起訴狀"中稱,"後公司發現,被告在未經公司同意的情況下,擅自以個人名義將公司研發且未對外發布的網貸行業信用風險研究報告發布到互聯網上。

"大公國際在2015年發布的網貸評級報告,將200多家業內平台拉入黑名單或預警名單,為了給自己上線"絲路互金網"鋪路。"徐志鵬在庭審舉證、質證中說。

(來源:綜合自21財經搜索、互金偵探、

21世紀經濟報道等)

贊是一種鼓勵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熱門閱讀

沒看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億財經網 的精彩文章:

美禁售令正式取消!中興通訊:滿懷信心再出發
美國為GDP大漲興奮 但IMF提醒:中國正步步緊逼世界第一

TAG:中億財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