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杜甫——是文藝青年,更是愛國中老年

杜甫——是文藝青年,更是愛國中老年

一開始,寫杜甫是出於私心。

俗話說:「天下同姓是一家。」隔著一千多年的距離,每一次提到杜甫,我都會油然生出一種自豪感。

有人說,也許你跟杜詩聖真的有什麼淵源呢。仔細翻閱杜甫的生平,這也未嘗不可能。

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而杜周當年便居於河南南陽。

當然,若是為了攀上點關係才下筆,這未免顯得有些草率。

因為,杜甫的一生確確實實值得大書特書。

既然決定要寫,便從了解他的少年乃至童年開始,但是翻遍網路,我竟找不到他一張年輕的畫像,可見他給人們留下的「憂國憂民」印象至深。

其實,與後人所知苦大仇深的中老年杜甫不同,他也曾是吃穿不愁的少年。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於河南鞏縣,過著安定富足的生活。但他並不紈絝,自小勤學好讀。人家在我們還在吭哧吭哧學拼音時,便已經才思顯露了,「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我們常叫嚷著學習苦,學習累,殊不知古人先賢早已經贏在了起跑線,把我們遠遠甩在身後了。

說到杜甫擅長作詩,有人要笑杜甫少年老成,是讀死書、不開化的迂腐青年。因為一提到他,我們常常想到的就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些凄苦憤懣之語。

其實,他年少時也是個調皮鬼,十四五歲時還曾上樹摘梨打棗,「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年齡更大一點,他還是「詩和遠方」都在囊中的高級文藝青年。

GIF

那些年,語文課本上的「杜甫塗鴉」並不算是杜撰,杜老先生的經歷的確頗為豐富。

儘管,他不能打籃球、開飛機、彈吉他,但他不是在遊山玩水,就是在遊山玩水的路上。

開元十九年,他19歲,正是愛玩愛鬧的年紀。他喊了一句「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就出發了。他先是出遊郇瑕(今山東臨沂),又漫遊吳越,歷時數年。可以說親身實踐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一至理名言。

這一路,高山翠柏,小橋流水,山村野徑,都是寫作的最好素材。只不過,當時的他只顧看風景,留下的詩並不多。

不要擔心,既然都沒寫詩,那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因為那些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最終會滲入你的血肉和靈魂,為你的未來打開一扇窗。

這樣晃蕩了三年,學識淵博、眼界開闊的杜甫終於在23歲那年回老家參加「鄉貢」,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中考」。第二年,杜甫又參加「高考」,可惜在人才濟濟的大唐沒能脫穎而出,高考失敗了。

就在人們以為他失意落寞時,人家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悲傷,到父親當官的地方,開始了齊趙之游。還寫下令著名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落榜算什麼,杜詩聖的眼界遠不止此,他胸懷天下,大氣磅礴,為歷代落榜的高考生們提供了最好的心靈雞湯。

世人皆知「李杜」齊名,事實上兩人相差11歲。

天寶三年(744年)四月,32歲的杜甫遇見了43歲的李白。就算隔著11年的距離,就算此時李白已經名動天下,杜甫還時默默無聞,也絲毫不能阻礙兩人的友誼。

兩人一見如故,攜手同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他們大手牽小手,尋仙訪道,談詩論文, 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友誼。

在兩人交往期間,杜甫盡職扮演了一個小粉絲的角色,他對李白的敬仰如同黃河之水滔滔不絕,還不斷地寫表白信。

「昔年有狂客, 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 詩成泣鬼神。」

「不見李生久, 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 吾意獨憐才。」

「白也詩無敵, 飄然思不群。清新庚開府, 俊逸鮑參軍。」

「李白一斗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可以說,杜甫對李白的稱讚也是不遮不掩,絲毫不亞於現在追星的小粉絲們。據考證,杜甫寫給李白的詩至少有15首。

然而,像李白這樣能賞識杜甫才能的人畢竟不多,他的政治遭遇便證實了這個說法。

杜甫一直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抱負,想要為國為民干一番大事業。可惜他生活的年代,不是最好的時代。

那時的唐朝一日不似一日,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不如一天,後來更是陷入顛沛流離的絕境中。

再接著說他的高考之路,也並不順暢。

35歲那年,他好不容易等到唐玄宗特別開恩,招人才,當時的權相李林甫卻拍皇上的馬屁,說「陛下治國有方,賢能之人都被招來了,民間沒有遺漏的人才」。那年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杜甫也是其中一個倒霉蛋。

於是,杜甫又想其他辦法,向人家自薦,託人介紹等,想來施展自己的才能,可惜大多人「有眼不識金鑲玉」,杜甫四處奔走,也無人賞識,生活極其艱難。他的小兒子竟活生生被餓死了。

這樣的慘劇,讓杜甫悲慟欲絕。接著,他還遭遇了唐朝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見證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災難,也看到了唐朝人們的愛國之心。

這些年的苦痛悲傷,激發了他無窮的創作靈感,他奮筆疾書,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句句催人淚下。

?. ?~?..?

後來,杜甫輾轉到了四川成都,在友人的幫助下,他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我們如今聽來,杜甫草堂是一處景觀,是旅遊景點,可是對當時的杜甫來說,卻是災難。

茅屋破敗,四處漏風,秋風暴雨來了,茅屋根本無力抵擋。這時候孩子年幼,體寒肚飢,只能在門外大聲嚎哭,可以說是一幅非常凄慘的畫面。

杜甫是一個操心的人,一輩子操不完的心。他也真是個性情中人,有什麼說什麼。

自己家茅屋破了,他要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來哭訴;夏日炎炎,他作《夏夜嘆》擔憂苦難百姓。他遭遇過乾旱,便十分珍惜春雨,於是他又作《春夜喜雨》寫自己的喜悅;拜謁武侯祠,他又寫《蜀相》表明自己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

他的文字在苦難的日子裡開處最絢爛的花來,他的遭遇便是他滿滿的榮耀。他的詩記錄生活,記錄歷史,人們也因此稱為「詩史」,他也因此被尊稱為「詩聖」。

當然,這是後話。

儘管生活困苦,日子艱難,他依然不忘記憂國憂民,他在地勢險峻的四川躲過了戰爭,卻時時刻刻記掛著朝廷的安危。

公元763年,杜甫51歲那年春天,著名的「安史之亂」終於平定。這對心繫天下的杜甫來說絕對是大喜事,於是他大筆一揮,寫下了著名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曾經,戰爭如火如荼,血流成河,毀滅了多少家園和城牆。他以為,那夢裡的家園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念著,想著,如今竟然等到夢想成真。

一直以為無望的事情忽然有了勝利的消息,人們常常會高興得忘記一切禮儀和身份。於是,滿臉皺紋、頭髮蒼蒼的杜甫高興得痛哭流涕,淚流得滿身都是,也忘了去擦。

他的妻子和孩子當然也高興,也不為貧窮和飢餓憂愁了,這次回老家說不定生活能好起來。一想到這裡,他們就趕緊收拾東西,特別是杜老寫的詩啊文啊,那可是他的寶貝。

人逢喜事精神爽,來點小酒就更好了。窮困了好久的杜家,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可以放鬆放鬆了。杜甫帶著妻子和孩子在明媚的春光里縱情高歌,開懷暢飲,就等著回老家了。

說走咱就走,杜甫一家人收拾好行囊,他彷彿已經乘著船從巴峽穿到了巫峽,又彷彿乘著車馬經過襄陽來到了繁華的洛陽。

只可惜,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里後兩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描寫的美好場景,最終只是一場夢。

這回鄉的路程,地勢險峻,千山萬水,一句簡單的「回家」哪那麼容易啊!杜甫輾轉四川、湖北、湖南等地,途中千難萬險,可是也沒等到回家的那一天。

大曆五年(770年)冬,59歲的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他在夢裡心心念念的故鄉,他再也回不去了。

杜甫的一生為國家哭,為蒼生哭,為古今賢人哭,從一個文藝青年到愛國中老年。

如今,一代詩聖隕落,長歌當哭。

?

圖片來源 | 網路

圖文編輯 | 玉宛蘇

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傳尺素,可寄情;

之地,足立身;

琴棋畫,方娛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年 的精彩文章:

用它煮水喝,血糖穩血壓降還不得癌,尤其適合中老年人
最全面的心腦血管防治知識,請告訴給身邊的老年人看看,會永遠感激你!

TAG: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