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代最久的距今274年,巴中這個漁村驚現幾十座精美古墓……

年代最久的距今274年,巴中這個漁村驚現幾十座精美古墓……

巴州區光輝鎮白羊壩臨近巴河,土地平整肥沃,村部距巴中城區12公里。依山傍水的白羊壩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清新怡人的秀美漁村。無數白羊壩漁民世世代代在這裡生活,他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譜寫著一個個美麗的漁村之夢。

最近,這個漁村驚現幾十座精美古墓。經巴州文物局組織專人現場勘察,認定這些精美古墓均是清道光年間所造。被發現的古墓大小不一,合計有33座,年代最久的距今274年。其中兩座墓葬雕刻內容豐富,圖案精美,有較高藝術價值,對於研究清代雕塑工藝和研究清代巴中地區喪葬文化提供了較為珍貴的實物佐證資料,其內容對於研究「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史和四川人口發展史也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碑樓及碑龕上的戲劇人物和「二十四孝」雕刻對研究清代戲曲及孝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九世家風」墓碑

祭祖白羊壩

被發現的第一座墓葬為道光三十年(1850年)所造。墓葬由封土和碑樓組成,碑樓為四方形石質仿木結構,為「四方碑」,具有川東北建築特色。碑樓單檐攢尖頂,頂尖葫蘆形,坐於方形碑座上,碑座為方形疊澀式,上下淺雕卷草紋,碑座正面有三角形裝飾,三角形內淺雕房屋、龍紋、雲紋等圖案。碑樓為形制兩柱一間,正面門楣上方浮雕雙龍戲珠托長方形匾額,匾刻「九世家風」,碑柱墓聯為「品正行端龍門毓秀,出風入雅虎嶺鍾靈」,兩碑柱側面淺浮雕龍紋、人物、花草等圖案,碑柱內兩側浮雕戲劇人物10組,主要記載墓主人生平事迹。碑樓兩側面分別陰刻草書,碑樓背面形制和正面基本一致,扇形匾額刻「樹德堂」,碑柱墓聯為「存順沒寧形歸吉穴,光前裕後代啟文人」,碑柱內側淺雕花卉圖案和「二十四孝」圖案,內嵌墓碑,主要內容為張氏家族基本情況介紹。碑上第一列刻有「欽命四川全省提督軍門張必祿」。

張懋道墓碑

張必祿,何許人也?

據史料記載,張必祿,生於清嘉慶年間,號壽軒,字培齋,祖籍巴州太平(今達州萬源市)。先後任四川提督、雲南提督、貴州提督,加太子太保,從一品,謚武壯,被後世人譽為「四川抗英第一人」。

萬源市中坪鄉張必祿故居功德碑(本報資料圖片)

一代名將與白羊壩又有何淵源?在第二座被發現的古墓碑文揭開這段塵封的歷史。

第二座墓葬碑龕為整石鑿刻而成,較為少見,為道光二十年(1840年)所造。墓葬由封土和碑龕組成,碑龕坐於方形碑座上,碑座素麵無紋飾,碑龕為兩柱一間,卷拱形,卷拱上方飾冠形頂,卷拱上方淺雕雙龍、雲圖案,正面門楣上方浮雕雙獅托長方形匾額,獅頭損毀,匾刻「清河源流」,碑柱墓聯為「身歷兩朝念茲皇祖,系傳九世煥啟文人」,雙獅下面浮雕有人物戲劇圖案11組,正面內嵌墓碑,墓碑內容主要記載墓主生平事迹。碑樓背面形制和正面基本一致,匾額及碑柱題聯風化嚴重,字跡模糊。碑柱內側淺刻戲劇人物及花卉紋飾,內嵌墓碑,墓上碑文迄今清晰可見:「懋道祖碑文四川全省提督軍門七世侄孫張必祿辛巳恩科武舉候銓千總八世侄孫張上思議修」,碑文所示該古墓是張必祿與侄兒張上思共同商議為太祖張懋道所建,張必祿是張懋道第七代侄孫。「國初太祖大人系明遠祖,任雲南布政,曰銓,任雲南巡撫,名本之嫡嗣也」,張懋道太祖,曾任雲南布政使名銓、雲南巡撫名本的後嗣。「自豫章宦蜀落業石城,繼遷德陽,明代有偉人,至明末群寇峰起,獻忠屠川,因挈族遠避……及今世傳九世,其間文聖武緯代各有人」,明代出了很多大人物,到明末群寇而起,張獻忠屠蜀,太祖於是舉家遷徙以避難。到了清朝立國時,幾年後大亂平息,太祖隻身回家恢復家業,東到孟家山(今巴州區三江鎮),南到萬家溝(今巴州區大茅坪鎮),西到梨樹埡(今南江縣境內),以及百里以外的洞子塬(今巴州區光輝鎮)。從太祖傳到現在已經九世,其間文武才能,各代都有人物。「二百年來荒於荊棘,為之裔者能是乎,固勤貞珉以志不朽雲」。白羊壩住著張必祿的許多祖輩,他與這些祖輩之間並沒有多少聯繫,但他常到白羊壩一帶憑弔祖先,當他看見祖先的墳都荒在草堆里,漸漸荒蕪,荊棘叢生,心想作為他們的後裔不能對此置之不理,因此為太祖張懋道建墓刻碑以永垂不朽。為太祖張懋道建好墓立好碑後,張必祿即召集張氏後人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臘月初十舉行了一次祭祖活動。

張必祿雕塑(本報資料圖片)

張必祿生前鍾愛騎馬射箭,還十分喜愛吃魚。而白羊壩土地平整,適合策馬揚鞭,依山傍水漁產豐富。又因張懋道先祖生生不息血脈相傳,張必祿常常騎馬往來於平梁城和白羊壩之間,騎馬射箭、捕魚、緬懷先祖、聯絡後人,樂此不疲。他常在風和日麗時帶著一小隊人馬從平梁城出發,沿著林蔭小道,穿過淺淺的溪流,來到清新怡人的秀美漁村白羊壩。他一生征戰無數,身手敏捷,箭功也十分了得。他策馬揮鞭,眼觀六路,搜尋獵物的行蹤,如同在戰場上以最敏銳的目光辨別敵人可能出現的方向。一路歡愉後,他帶著人馬前往先祖的墓地憑弔,大多時候會在先祖們的墓前沉默許久,若有所思,然後虔誠地叩拜。白羊壩「張氏」居多,均是張必祿的後生晚輩,憑弔先祖後,他會在近處的張氏晚輩家中歇歇腳,暢談片刻,再同士兵們一起喝口熱茶解解乏,然後騎馬打道而回。

咸豐元年(1851年)八月,張必祿病死於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途中。咸豐二年,張必祿靈柩歸葬平梁城,墓園刊有咸豐皇帝御賜祭文和碑文,謚號「武壯」。後來,張氏建「武壯公祠」於州城奎星閣南。

魂歸平梁城

平梁城位於巴州區平梁鎮南、巴城主城區西3公里。雄居米倉古道西緣,海拔約850米,長寬約2000米。現有耕地400畝,森林1200畝,堰塘14口,村道3公里。古城呈五角星型,五方俱峭壁懸崖,山勢高大雄偉,地勢險要,莫可攀援,九彎十八倉錯落別緻,山形巍巍軒表,凜凜峻顏。

平梁古城城門共五門九寨,有東西南北四門,外加一個水寨門,東石門上刻有三個一尺間方的大字「平梁城」。1947年至1948年的時候,這些門還可以關閉。關後,下面的人上來不了。1956年興修水利,當地農民就把石門拆來修築了堰塘。

平梁城」武壯佳城「題字

時代變遷,平梁古城的石門已無蹤跡,依稀留下四周一些古城牆。古城牆殘存約3000米,石塊連著石塊,石塊壓著石塊,石牆依舊十分牢固。站在石牆上面往下看,險峻異常。在冷兵器時代,有這個石牆屏障,形成堅固的防禦體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石城山形高大,而上面平坦開闊,良田星羅棋布,十多口井水四季不竭。東城建有古廟「紅星寺」,北城建有古廟「真武宮」,常年香火不斷,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東漢末年,嚴顏作巴州太守,在古城練兵,嚴公「點將台」遺址至今尚存。古城修建於南宋。1242年,宋理宗命余玠為四川制置使。余玠受命於四川危亡之際,擇險隘要地,命都統張實創築平梁城,依山為壘,屯兵積糧,可駐萬人之師。利用堅固山城的防禦體系抗敵,平梁城在南宋抗蒙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相傳宋末元初,平梁城在擴建中,一隻喜鵲把木匠的墨簽叼走,木匠覺得奇怪便追趕,喜鵲最後飛到巴州城奎星樓旁,墨簽吐落。考慮到城池擴建,人口增加,水是生命之源,一遇戰事,山寨被圍,日久必缺糧草,而不攻自破,再將巴州城和平梁城的泥土各取一升秤重比較,結果巴州城的泥土重於平梁城,鑒於此,平梁城再未擴建。

停止擴建後的平梁古城依舊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它不僅是歷代兵家攻守巴州的必爭之地,還曾為保護巴州城發揮過巨大作用。清嘉慶年間,官僚、富商大肆兼并土地,耕地不足,人口急增,導致糧價猛漲,饑民日眾,加以封建統治階級生活奢侈,貪官污吏橫行,人民反抗日增,川楚豫爆發了大規模的白蓮教起義。巴州是白蓮教教徒主要活動的地方之一。嘉慶二年(1797年)九月,巴州城被白蓮教徒焚毀,州署官民遷居平梁城。平梁城山上有石牆、石門抵擋,上有良田清泉,可駐萬人之師。憑著堅固的天然屏障,州城官民才得以保全。直到1805年,州署才從平梁城遷回巴州城。

平梁城現有保存比較完好的宋代崖墓一處、宋代摩崖造像一處,清代石刻四幅,咸豐年間清兵駐紮平梁城守護巴州,在巨石上刻有「武壯佳城」四個雄偉大字。

平粱城張必祿墓前桅杆

被朝廷封為「昭烈候」的張必祿將屯兵之地選定在平梁城。屯兵期間,爆發了「三元里抗英」之事。張必祿隨即率領幾千人從平梁城出發至廣州,成為四川抗英第一人。張必祿的一生,幾乎是在征戰殺伐中度過的。其生平武功遷升之跡,咸豐帝御賜碑文中有精闢的概括:「起家義勇,奮力戎行。拔戟摧堅,轉戰蠶叢之域;分符總伍,策名燕塞之間。榮賜雅翎,晉階蠻部。赴函關面趨瞻對,歷分閫以管游軍。洎乎榆塞從征,花門折虜,望衡山而飛騎,入瑤塞以消烽。」

張必祿一生參加過鎮壓川楚豫白蓮教起義、河南天理教起義、湖南瑤民起義、新疆回民起義、廣西太平天國起義,參加過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率四川健兒抗擊過英國侵略者,駐守過廣西、廣東、雲南、貴州等地。其臨敵有勇,治軍有方,御外有功,安邊有策,功過臧否史家早已定論,此不累贅。張必祿終因效忠國家而病死疆場,對屯兵之地的一草一木都有著深厚感情的他,最終選擇長眠於平梁城。張必祿墓佔地5畝余,墓前有方形石桅杆一對,高一丈五,頂端獅形裝飾。有石碑兩塊,上刻咸豐帝御賜祭文和碑文。碑前有大石獅一對。有石鋪墳壩,墳壩兩側有石雕人、馬、虎、犬、羊等對稱排列,墓地前後古柏森森。

1967年春,因「文革」時期紅衛兵「破四舊」,張必祿在平梁城的墓室、石雕等被毀,並有人挖墳拆棺。拆棺後見到一個滿面紅光的「活人」緊閉雙眼,手拿寶劍、雙手手腕戴著一對精美的玉圈,身著做工精細的華美衣袍。用手觸摸,發現其皮膚十分柔軟細膩,膚色與活人所差無幾,彷彿一俱活屍躺在面前,現場目睹的村民萬分震驚。但隨著開棺時間的推移,這個逼真的「活人」全身開始一點點毀色,越來越黯淡、越來越黑。不到半個小時,最初開棺所見的滿面紅光的「活人」最後完全失去光澤。「難道這不是真人?」在一旁的一個村民開始質疑。一個村民出於好奇,用手上的鐮刀輕鑿了一下,只見一些粉末開始夾雜著白色黏物慢慢往外掉,村民們猜測這應該是用一種特殊顏料和葯料混成的黏性很強的物體做成的假屍,後來取出掉落的混合物體驗證,得知是由石灰和酒米混合而成的材料做成假屍,與活屍相似度極高。

那麼張必祿的真人墓地究竟在哪?據村上的老人講,張必祿生前共有11座墓,分布在通江、巴州和重慶梁平三個地方。至於他真人藏在其中哪一座墓里,至今還是一個未能揭曉的謎。

當時一個喜愛唱戲的村民馬萬如還將棺材中的華美衣袍取走,常常穿著衣袍到巴中縣川劇團唱戲演出,有時也在家中向村民表演一些地方戲。1967年下半年,出於對文物的保護,寶劍、衣袍、一雙玉圈被送到巴中縣文管所。如今,張必祿在平梁城的墓只有兩根石桅杆高高矗立著。石桅杆頂端,各坐立著一隻保存完好、威武的石獅。

註:除本報資料圖片外,其餘圖片由王剛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巴中日報 的精彩文章:

恩陽機場航站樓收尾!造型亮點多

TAG:巴中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