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學書法,應該注意別犯這幾十種毛病!

學書法,應該注意別犯這幾十種毛病!

字的點畫雖有方有圓,有斜有正,有銳有鈍各不相同,然都須符合一定之書寫方法。以圓滿自然為原則,否則即為「病」。

當代書法,趨之者眾,可謂日趨火爆,此誠值得額首相慶之盛事也。然不乏虛火上升之弊,察其色,切其脈,發覺弊病頗多。數年前,書界識者曾撰文力陳書壇弊病,如今觀之,此類弊病不但毫無革除之相,反而愈演愈烈,病狀愈來愈多,病情愈來愈沉。略加梳理,似有十病,大膽作一疾呼,語或過激,情實可宥。書界同道若能引起重視,則幸甚幸甚。

一曰僵:關鍵在於體制僵化,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已經持續多年,到了縱深階段,但書法體制則仍然是「計劃體制」 的。這個體制的基礎,是以全國書展為主體的展覽以及相應的評獎體系。按理說,各級書協都是群團組織,各類活動屬於群眾性文化活動,但實際上,由於書協組織的特殊性,書協的官方色彩非常濃重,書協領導「交椅之爭」的競爭激烈程度,不亞於同級別黨政官員的「 官位之爭」。書協組織也由此而帶上了一定的「衙門色彩」,所開展的活動,也就不可能僅僅是「群眾性」的。經濟體制在改革,政治體制也在改革,書法體制卻偏偏幾十年一貫制,按兵不動。比如「國展」,儘管每辦一次,都引來很大意見和爭議,但「國展」就是「國展」,只要其「國」字型大小身份擺在那裡,它就始終可以牛氣衝天。或許有人會說:除了「國展」,全國不是有許多書法活動在開展嗎?是的,群眾性書法活動確實不少,但在眾多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依然是這種書法體制。為了增強活動的「權威性」,舉辦者在經濟能夠承受的情況下,總是想方設法掛上「中國書協主辦」之名,掛名費自然是不菲的。只要你有能量拉上「中國書協」一起搞活動,入選獲獎便如囊探物而已。比如2005年姜為民所在的臨沂市與「中國書協」一起辦了一個「新人展」,他寫了一幅「北京2008年粵運會,中國與世界的重大商機」(註:「粵」字原文如此)。這樣的「作品」居然入選入展,還讓人有什麼話可以說。那麼,許多地方舉辦書法活動,為何非耗費重資拉上「書協」這面大旗不可?奧秘在於,活動啟事中必有一條:獲獎者可以具備加入書協的條件。

就在寫作這篇文章的時候,看到電視、廣播、報紙上在「熱炒」一條新聞:有人對「全國牙防組」收取費用後的「論證」提出質疑,「全國牙防組」發言人聲明:他們的論證,並不收費,只不過在論證之後,收取企業的自願贊助(據說最大一筆贊助是1000萬元)。是的,贊助肯定是「自願」的。但是,如果一家民間機構開展論證活動,企業會「自願」贊助1000萬元嗎?我相信全國書法活動組織者給「書協」的錢,肯定也是「自願」的。這是體制給他們這種特權,使得人們「自願」送錢給他們,而不送給別人。當然可以對這種體制說「不」,但民間的「樹葉」要在官方色彩甚濃的這種僵化體制的狂風面前保持靜止不動,可能嗎?

二曰偏:「偏」是「僵」的派生物。官方展覽、評獎機制一統天下,實在堪稱強勢下的偏一,偏一下的強勢,導致書法運動千軍萬馬競走「獨木橋」。人的身體一旦有「偏」,包括偏頭疼、偏癱、偏執狂等等,都不是好事情。書法原是一種書寫工具,是識文斷字者掌握的一種基本技能。進而上升到審美範疇,成為文人墨客抒情達意的風雅「餘事」。書法形態和風格盡可以如同萬物生長那樣多種多樣,自由發展,而無人為的貴賤高低之分。但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書法熱」風起雲湧,書法展覽體制應運而生,這一機製為書法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久而久之,卻發展到偏一乃至極端,走上了「偏道」。之所以說「偏」,是因為這一機制導致一條重要原則,這就是:凡是入選「國展」的,便是「正統」的,便是「高水平」 的,否則便是「野路」的,「低檔次」的。所謂「國展」成為衡量書法家及書法作品水平高低的「強權」標準。或許書法當權者會說:我們並沒有強令書法家們圍著「國展」團團轉,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盡可以「百花齊放」。然而,當「中國書協」成為書法家「朝野」之分的唯一標準,而是否入展「全國書展」又成為能否加入「中國書協」的重要標準(實際上近乎「唯一標準」)之後,書法家們難道還有其他選擇餘地嗎?如果這根「指揮棒」出現偏差,書法大潮出現偏差就成為在所難免之事。那麼,官方的「國展」蛻變成阻礙書法事業發展的「危橋」,也就不是危言聳聽、杞人憂天之論。

三曰媚:做人最忌媚態、媚骨,書法貴在風骨、風神,而書法一旦與「媚」連在一起,將是多大的不幸。書法看似一場全民運動,似乎機會均等。但實際上書法資源操控在少數書壇權貴手裡,書法家們,特別是尚未出道的基層書法家和廣大書法愛好者們,為了獲取在書壇的一席之地,不得不「摧眉折腰」事「評委」。國展、全國大賽評委操控展事、賽事,把神聖的書壇,變成了名利場。他們把持一方天地,誰要想進入他們的領地,即使不留下買路錢,向他們點頭哈腰賠笑臉,是斷不能少的。他們或許從別人的「獻媚」中得到某種的滿足。其實,他們也是「獻媚」 者,在比他們顯赫的官員面前,在腰纏萬貫的老闆面前,在他們覺得可以利用、可以藉以造勢的外國人面前,他們也會低頭哈腰,露出一副媚相。早些年看到過一幅漫畫,一個兩面人,面對下屬時昂首挺腰,眼睛向天;但面對上司時,卻俯首貼耳,一副奴才相。這幅漫畫的妙處在於:對上哈腰和對下挺腰的幅度是緊密相關的,對上有多少「奴」,對下就有多少「牛」 。此翁的嘴臉,與書壇的某些權貴們的模樣不無相似之處。

四曰丑:書法在退化,退化得越來越丑,而且丑得冠冕堂皇,丑得理直氣壯。原因在於,一些掌握著書壇話語權的人們,按照他們的意志,變換了美醜標準,把明擺著丑的字體,貼上「創新」、「流行書風」、「現代書法」等標籤,然後宣稱:這就是當今的書法之美。與其說這是「指鹿為馬」,倒不如說這是「皇帝的新裝」更確切。誰要是對這些「丑」字提出異議,只消輕易地給你扣上一頂「不懂」的帽子就行。想想看,你連什麼是「流行書風」、「現代書法」都不懂,有什麼資格說三道四?而且事實擺在那裡:在全國書展摘金奪銀的就是這些「丑書」。後來,在看到並不漂亮的「芙蓉姐姐」偏偏走紅的事例之後,我想,這明明是對審美標準的一種顛覆嘛!由此想到,可能也怪不得書壇那些「說話算數」的人們,而只能說這個時代變得實在快,讓人看不明白。

五曰浮:我們這個民族曾經深受「浮誇風」之苦,當書壇的「浮」症出現時,便令人分外憂慮。浮,有多種含義:浮誇、浮腫、浮華、浮滑、浮漂、浮躁等等,不一而足。當我聽說一位書協官員宣稱:全國至少有1億人在搞書法時,第一個感受便是:書法大躍進來了。如果說凡是動一動筆頭的人都算是「搞書法」,「1億人」也許並不誇張。然而,動一動筆就真的算是「搞書法嗎」?寫毛筆字的真的都是書法家嗎?大躍進時口占「氣壯山河」的順口溜的「詩人」大概也不下億萬人吧?真正的詩人有幾個?連到處揮毫做詩的郭沫若後來都不得不承認:「郭老郭老,詩多好少。」罔論其他!只要對這一段歷史不健忘,其他還需要再說些什麼!此乃浮誇一例。

六曰雜:書壇是個大雜燴,只要他想要這個名,就可以自命為書法家。特別是不少官員對書法「情有獨鍾」,以特殊身份「強勢」進軍書法領域,成為當今書壇一「景」。中國的書法傳統,原本倒真是官員和書法家不分的,書法作為士大夫雅玩的「餘事」,不少官員本身就是書法家。區別在於:古代的官員本來就是書法家,而現在則是先成為官員,然後順手拿一頂「書法家」的桂冠戴戴。除了附庸風雅,有否其他原因,就不便「以小民之心度大人之腹」了。不過我倒聽一位「縣太爺」朋友私下對我說,他的一位「書法家」上司出版了一部標價三百多元的書法集,用卡車拉到他的縣裡,作為「政治任務」,每個鄉鎮100本分攤了下去。這等好事,是純粹的書法家,哪怕他是王羲之,所望塵莫及的。如此一來,不少正兒八經的書法家有點羞稱書法家的味道。記得十年前,一位北京的書法家來杭州做客,他的朋友介紹:「這位是書法家某某。」他馬上說:「你丫才書法家呢!」當時哈哈一笑,不以為意,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別有深意在焉。

七曰俗:百病均可醫,唯俗難治。書壇之疾,其俗在骨。試舉一例:一位行政級別不低的「狂草家」,「狂飆」一般驚現書壇,作報告,出集子,風光無限,真實水平,明眼人一望便知。然後,卻有不少書壇權威人物,紛紛出面喝彩叫好。這位官員我也曾有過一面之緣,感覺還是不錯的,不失儒雅之風,他對書法,確實是出於個人愛好。問題在於,憑他的身份,一「愛好」,別人便針對他的「愛好」「鬧」起來。一般人瞎起鬨可以理解,問題在於,書壇權威也無原則地跟著吹捧,除了「俗」氣熏天,還能再說些什麼!靜下心來一想,其實也怪不得這幾位書壇權威,書法界也好,美術界也好,能夠見得到幾篇實事求是的批評?所謂「書畫評論」,早已成了「吹捧」、「抬轎子」的代名詞。當庸俗之風盛行,而且司空見慣時,「不俗」便成了「稀缺資源」。聽說有的文物鑒定權威,只要給足「潤筆」,在開門見假的贗品上面照樣題款落名,相比之下,書法權威隨口說幾句「吹捧話」,也算是俗得可愛了。

八曰怪:有人用腳趾寫字,有人用牙齒咬筆桿寫字,有人把女子倒過來,用她的頭髮寫字。可以說,凡是想得出的希奇古怪的辦法,都有人用過了。目的只有一個:博得別人的眼球。這種「怪招」,都只是小丑式的雜耍而已,與書法無關,或者說,它們永遠不可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書法作品。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怪」風之所以盛行,一個原因,可能緣於正道難進。在「正統」的書壇難以有他們一席之地的時候,他們試圖用某種特殊的方法來表現自我,引起別人的重視。他們沒有想到,這種努力是徒勞的,只能落下笑柄而已。對此,我無話可說,只能一聲嘆息。

九曰貧:書畫同源,書畫活動往往密不可分。但我們應該看到書法與繪畫,還是有區別的。我們固然不能輕易下結論,說學書法比學繪畫要艱難,書法與繪畫要真正成功,要成為大家,都是十分艱難的,但是,學書法比學繪畫更難以入門,卻是客觀現實。在書畫市場,賣畫卻比賣字容易得多,價格也要高得多。在一個區域,賣畫致富者肯定多於賣字致富者。書法的確是寂寞之道,乃至貧窮之道。對於大部分書法家而言,如果他沒有其他經濟收入,單靠書法肯定是難以度日的。許多書家的主要收入,是靠辦書法班,教小朋友學書法,這些書法班的小朋友中的佼佼者,靠書法上美院,畢業之後,可能仍然不得不走上他的老師辦書法班教小朋友的老路。書法家這種物質上的貧乏,極有可能影響到心態,影響到操守,影響到對書法理想的追求。

十曰虛:越是物質生活貧乏,越容易激起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越容易挖空心思去賺錢。當書法成為一種賺錢的工具,那麼書法家和手藝工匠,和商人沒有什麼兩樣,淡化和流失的是文化積澱。

從嚴格意義上說,現在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文人墨客。所謂傳統文人,不但要有足夠的文化學養,而且要有超然物外的閑適的文人性情。知識可以傳授,可以積累,但「性情」卻不是一朝一日可以達到的。一個缺少「文人性情」的社會,比缺少「文化知識」更可憐。人們常常責備書法家們寫錯別字,連全國書展的獲獎入展作品也常常出錯,其實這只是表象,並不可怕,其實質是書法隊伍的整體「文人性情」的滑坡,一個字:虛。

我非華佗扁鵲,只見種種表象,難究深層次病根。但我深知,其實書法界,包括社會各界人士,對書壇弊端早已有透徹認識,只是由於種種原因,不願說,不想說,不屑說而已。那麼,倘當這篇小文無法成為療疾藥石,幸或成為引玉之石,則於願已足。因為種種疑難雜症,積鬱已久,很難急於投以猛葯,或投以大補之物,只能靠各路行家裡手悉心會診,從古書典籍堆中尋覓良方,從社會各界尋覓偏方,甚至從山野之民那裡討教草頭單方,對症下藥,細加調養,藉以時日,或許有所效果。


書法三戒:

一是戒字的呆板和獃滯,

二是戒字的分布不均勻,

三是戒書技稍有成熟就開始狂盪怪 誕, 如丐兒村漢,顛朴醜陋。

病筆的產生,又不獨在技巧、功力本身,與書家情緒、精神狀態以及創作態度也是有關係的,正如《南田論畫》所說:「凡畫積惰氣而強之者,其跡軟懦而不快,此不注精之病也;積昏氣而泊之者,長黯猥而不夾,此神不與俱成之病也;以輕心挑之者,其形脫略而不固,此不嚴重之弊也;以慢心忽之者,其體疏率而不齊,此不恪勤之弊也。」南田翁此語甚精闢,非體悟至深者難能道出也。

知道了以上幾種筆病,在具體的書寫實踐中固然應該時時留心,處處注意。但又不可過分,否則會束縛手腳。書當造乎自然,不可信筆;亦不可太矜意。周星蓮《臨池管見》說得好:「意為筆蒙則意闌;筆為意拘,則筆死。要使我順筆性,筆隨我勢,兩相得,則兩相融,而字字妙處從此生矣。」


書法病筆十六種

學習書法,一般都從正楷入手,毫無疑問這個選擇是正確的。但當手拿毛筆,在臨習碑帖時,某些點畫總是不盡人意。這些不盡人意、有毛病的點畫稱之為「病筆」。為了能識別這些病筆,這就需要我們找出原因,改變用墨、用筆或書寫技巧上的不良習慣,從而克服病筆。這裡歸納有十六種病筆,並一一加以分析,以便在臨習或創作時,進行對照,避免這些不正確的點畫出現。

1.牛頭。如圖一,像牛頭狀。主要是筆頭墨水過多,造成漲墨過甚。或是筆鋒轉駐過重,下按之力太大,而出鋒太快,提鋒大疾所致。故在書寫時,筆頭濡墨不宜過多,下按之力根據字的大小適可而止,筆鋒逆入回返時速度略快於提鋒出筆。

2.鼠尾。如圖二,常出現在撇畫上,似老鼠的尾巴,樣子不好看。主要原因是用筆無力,輕浮在紙上,飄滑而去。毛筆在運行時有提無按,不得撇畫用筆要領所致。書寫撇畫應用筆沉著,向下的按力均勻,筆鋒送到頂端,由粗向細的過渡要緩慢自然,中鋒用筆。

3.掃帚。如圖三,指點畫收筆時,散鋒過多,無回鋒之狀,而散亂的出鋒像掃帚一樣,故而得名。如果經過藏鋒回出,筆鋒送到末端,提鋒收筆。仍不能改變「掃帚」之狀時,建議改換毛筆。

4.竹節。如圖四,點畫似竹節狀。這是因為對點畫形質認識模糊,用筆不當所致。經觀察可知,下筆逆入方位不夠正確,筆鋒轉駐時大生硬,而中間運行過於上提,收筆應提鋒時卻下按,使點畫失態,盲生圭角。「竹節」在大多數楷書中系病筆,但在某些魏碑法帖中,有所應用。

5.蜂腰。如圖五,這種病筆出現在彎鉤、豎畫及橫畫等筆畫中。兩頭渾圓粗大,而中間細柔,像蜂腰式。這種病筆的發生,常常是起筆和收筆下按過重,不注意中鋒運行,造成中間和兩頭比例失調。故書寫時,要提按平穩,用力勻稱,出鋒自然。

6.鶴膝。如圖六,丹頂鶴的腳又長又細,而它的膝蓋則圓而粗大,很有特性。人們把點畫線條細柔,而轉折、駐筆處渾圓突出的病筆,稱為「鶴膝」。為了避免這種狀況,要求在起筆或收筆,轉折或橫鉤時,慣性不能過大,不能有太多的圓轉與下按之力,駐筆、頓筆時筆鋒動作不能過大。保持原帖上的姿態,見好即收。

7.釘頭。如圖七,釘頭與牛頭不同,它宛如一顆釘子,頭大身子小。一般系指力失控,隨心所欲而致。這種情形應儘力避免。

8.折木。如圖八,指筆畫收筆處猶似折斷的木頭,參差不齊,圭角盲生,完全違背了點畫收筆的法度與要求,用筆時沒有作回鋒處理,只是輕提飄掃而書。故書寫時,要耐得住氣,心思泰然,筆筆送到,該回鋒時必定回鋒,切不可偷工減料。

9.柴擔。如圖九,樣子與蜂腰差不多,但又不是「蜂腰病」,確切地說是「柴擔」,或叫「扁擔」。兩頭粗中間細,所不同的是-整個筆畫有較大的彎勢,這種病筆大都表現在橫畫。因此,應逆入折鋒,往右運行,以平橫為主,按力不要大下壓,根據結體需要略作彎勢時,適可而為,不能過甚,收筆頓筆回鋒,注意法度。

10.鋸齒。如圖十,鋸齒病筆一般是使用偏鋒不當而致,以撇畫者居多。稍不注意,其它點畫亦有可能出現「鋸齒病」。它的主要特徵是一邊光滑,一邊帶齒狀,也有兩邊帶鋸齒狀的病筆。要克服這種現象,必須強調中鋒用筆。

11.尖棱。如圖十一,落筆過於露鋒,致使點畫呈尖角銳棱,張牙舞爪,失去了點畫圓潤含蓄的遒麗特點。要記住「逆入回出」的道理,可方圓兼備,但不能有「尖棱病」。

12.髮絲。如圖十二,在點畫繁多的結體中,容易出現此病。其點畫過於纖細,柔如髮絲,運筆只提不按,缺乏力度與變化。

13.垂尾。如圖十三,筆畫的捺腳最後應順勢向上提,顯得飽滿有精神,充滿形象與姿態。如果筆力向下,倒垂滑出,則會造成「垂尾」病。捺腳在楷書中是很重要的主筆,當毛筆在駐筆趁勢踢出時,轉捻下按的動作不能過大,在頓按提鋒過程中,上邊保持平直,下邊裹鋒上提,筆力要到位,保持捺腳的造型美。

14.聳肩。如圖十四,與鶴膝不同的是,聳肩以方折為主,雖然有楷書的「折味」,但過於高揚,故作姿態,與下方的豎畫過於懸殊,不能自然過渡。與左方的橫畫亦失去比例,不能達到協調與一致。故在書寫時應予以重視,防患未然。

15.脫肩。如圖十五,轉折處脫開,筆斷意斷,互不關聯,既「脫肩」又「塌肩」,與「聳肩病」恰好相反。脫肩病筆字形字貌上嚴重失真,系缺乏讀帖與缺乏臨帖所致。對結體的形質缺乏認識,故在書寫時必須認真讀帖,懂得布白,掌握間架組合技巧,避免這樣的病筆。

16.柳葉。如圖十六,筆畫似柳葉形狀,俗稱「柳葉病」。一般來說這在楷書中是不允許的,在顏真卿的《勤禮碑》帖中,有些長撇呈兩頭尖中間粗狀,但它過渡自然,反差不大,具有長撇的特點與優美形象,兩者之間有根本性的區別。點畫成了柳葉狀,也就成了病態。所以在臨習時,要入帖,在出帖創作時,點畫要更剛勁遒麗,形質優美。

內容源自書法第一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書 法 學 府》

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書法 的精彩文章:

飄逸生動、典雅圓潤:清代成親王小楷《石闕銘》拓本書法欣賞
清爽勁利、修長精美:元代鮮於樞小楷《老子道德經卷》書法欣賞

TAG:大眾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