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首超全球平均水平
中國製造智能化改造升級的需求日益凸顯,工業機器人的市場需求依然旺盛。
8月16日,在第四屆世界機器人大會期間,《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8》(下稱《發展報告》)、中英雙語版《2018中國機器人產業分析報告》(下稱《分析報告》)兩份報告發布。
《分析報告》指出,2017年,隨著中國製造業應用需求的高速增長,工業機器人銷量為14.6萬台,同比增長67.7%,使用密度達88台/萬人,首次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的69台/萬人。該報告由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必傑諮詢和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聯合發布。
機器人使用密度是指每萬名工人配套使用工業機器人的數量,該指標是反映一個國家製造業水平的重要參數。
近年來,在工業4.0及「中國製造2025」政策的引導下,中國機器人產業整體市場規模持續擴大。2017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整體規模超過1200億元,同比增長25.4%,增速保持全球第一。
截至目前,中國工業機器人約佔全球市場份額三分之一,連續六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應用市場。
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預計,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將超過15萬台,市場規模將達到62.3億美元。到2020年,國內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到93.5億美元。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亞洲運營諮詢業務及物聯網負責人Karel Eloot在當天的主題論壇上指出,與日本相比,中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的增長潛力還有4.5倍。「中國與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家相比,機器人使用程度相當,但在機器人使用密度方面還有非常大的潛力。」Eloot稱。
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發展報告》稱,按照應用類型分,去年國內市場的搬運上下料機器人佔比最高,達65%。其次是裝配機器人,佔比15%;焊接機器人佔比為9%。
按產品類型分,去年關節型機器人銷量佔比超六成,是國內市場最主要的產品類型;其次是直角坐標型機器人和SCARA機器人,近年來,這兩者銷量佔比幅度在逐漸擴大,上升速度高於其他類型機器人產品。
一直以來,中國機器人產業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受人詬病。《產業報告》指出,目前,國內廠商已攻克了減速機、伺服控制、伺服電機等關鍵核心零部件領域的部分難題,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的趨勢逐漸顯現。
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300024.SZ,下稱新松)創始人兼總裁曲道奎,向包括界面新聞在內的多家媒體表示,中國的核心零部件如果不發展起來,是否會制約機器人整個產業的發展,這兩者之間可能並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
他指出,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比如篩電機、減速器,都是國際上完全市場化的東西,並不是中國製造不了,這些產品「更多由市場來主導,而不是由政治主導」。
「從產業鏈講,中國要不要搞零部件?一定要。」曲道奎表示,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未來可能是最大的機器人產出國,零部件自然也是一個很好的分支產業。
「但用不了五年,中國核心零部件的產能一定是過剩的。」曲道奎表示,關鍵是做到自主可控,剩下的只需通過市場來解決。
「相較於零部件,真正重要的是機器人的『大腦』,這才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曲道奎稱。
《產業報告》預計,2018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87.4億美元,其中,工業機器人62.3億美元,服務機器人18.4億美元,特種機器人6.7億美元。 2013-2018年的平均增長率達到29.7%。


※哈佛陷入聲譽困擾:歧視亞裔 錄取不夠格的「哈二代」
※80後執掌創維電視,OLED技術能讓這家公司翻盤嗎?
TAG: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