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藝術人物
跨界,是當下各行業熱門。在藝術世界裡,也少不了跨界或者身兼數職。只是,本周的藝術人物,有成功跨界並驚艷世人的——電影《機械戰警》主演彼得·韋勒,他攻讀了藝術史博士後重返底特律,但他不再與邪惡鬥爭,而是以學者身份拯救「美的危機」;也有兼職不算成功的——四川安岳縣當地農民,他們有保護文物的初心,卻偶把好事辦壞,經輿論發酵後更折射出背後文物保護的困境。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道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莫斯科 | 街頭藝術家班克西
抵制莫斯科未經允許收費展出其作品
班克西
今年夏天,莫斯科的一場班克西個展引發了爭議。莫斯科中央藝術家之家主辦的這場展覽展出了班克西的「蒙娜麗莎」及其他原作。展覽收費550盧布至650盧布(約合人民幣57元至67元)。據《衛報》報道,這場展覽得到俄羅斯不少知名公司的贊助,其中包括俄羅斯三大移動運營商之一MTS。據俄羅斯媒體報道,這場展覽在開展後的兩個月內吸引了20萬觀眾。不過,對於展覽的舉辦,藝術家班克西毫不知情,並因此於近日在社交網站上對此發聲質疑。
莫斯科舉辦的關於班克西的展覽,藝術家本人抵制未經允許收費展出。
班克西是一位匿名的英國塗鴉藝術家、社會運動活躍份子、電影導演及畫家。他的街頭作品經常帶有諷刺意味,其塗鴉大多運用獨特的模板技術拓印而成。他的作品富有濃厚政治風格,儼如一種以藝術方式表達的社會評論,並已經在世界各地不同城市的街道、牆壁與橋樑出現,甚至成為當地引人入勝的城市面貌。
得知這場未經自己允許舉辦的展覽需要收費才能觀看,班克西非常不滿。「我從來不會向人們收費來看我的作品,除非那是在遊樂場里。」他在網上寫道。
記者從俄羅斯新聞網站Lenta.ru了解到,展覽組織者Alexander Nachkebiya對於此事回應稱,展覽上所展出的作品系私人藏家們的收藏,「這些藏家有權在展覽上展出藝術家的作品……所有的作品都具有真實性證明。」他表示,自己在此前的採訪中就預料到班克西的反應,「班克西對於並非自己組織的展覽總是嗤之以鼻。」Nachkebiya接受俄羅斯一家媒體採訪時說道。
目前,班克西認為有必要舉行新聞發布會來抵制這一展覽的舉辦,有趣的是,作為一個街頭塗鴉藝術家,他在這件事中也嗅到了一點諷刺,「我不確定我是否是抱怨人們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展示圖畫的合適人選。」 (文/錢雪兒)
四川安岳縣 | 文物管理員、農民楊國玉
平時干農活,靠偶爾巡山和聽監控協助保護文物
楊國玉
不久前,一條關於四川安岳縣峰門寺南宋摩崖造像被重繪的新聞,引發熱議。據安岳文物局的回應,被工匠們塗抹得色彩高飽和的龕內造像是1995年當地群眾自發捐資重繪的。這一情況當時便受到文物管理所的制止,其餘造像得以逃過一劫,至今保持原貌。
四川安岳縣文物局稱,1995年,峰門寺南宋摩崖造像被群眾自發捐資重繪,導致龕內造像色彩高度飽和。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位當地農民走進了《三聯生活周刊》的視野。據該刊報道,上世紀80年代初,安岳縣建立了文物管理所,2000年,升級為文物局。25個編製外,為保護管理石刻,文物局推出了他們著名的「三防」安保措施,即人防、犬防、機防。
於是,農民大嬸楊國玉就在2011年成了文物管理員。「我家離這佛像最近,所以他們選擇了我。說讓我當文管員,但我也不知道什麼叫文管員。當時他們來到我們家裡面,說給我點錢。那時候給的少,每個月一百,現在是每個月五百元。」楊國玉說。她平時主要干農活,自己種紅薯、玉米。有空的時候,她會到這個山上來巡視一下,沒事的時候她就在家聽紅外線監控。文物局把紅外線監控按在造像木棚的房樑上,如果有人走近木棚這個區域,她家裡的警報就會響。
2016年,佛像前的木棚塌了。楊國玉每月初一、十五向香客化緣,持續了兩三個月,攢了六七千塊錢。她的老伴、兒子、女婿,一起上山砍樹,用集資得到的錢重新修了佛像前的木棚。被記者問及「對你來說文物保護意味著什麼?」楊國玉只說:「挺好。」
除了楊國玉,另一位農民李奶奶也用自己的方式守護文物。甚至,在那位把造像重繪得「面目全非」的守廟老人去世後,李奶奶還為逝者的屋子換上新床單和被褥,意在讓菩薩累了的時候過來睡覺休息。
在村民樸素抑或「拙劣」的守護外,沮喪的是,一段時間內安岳石窟似乎被人遺忘。作為文保單位,安岳縣沒有專門針對石刻的研究機構。臨近有重慶市大足石刻,大足區每年投入的文保經費有上千萬元,安岳石刻每年的保護經費只有90多萬元。
日前,四川省文物局派專人前往涉事地點對安岳等地摩崖石刻類文物開展了全面的實地勘察。(整理/陸斯嘉)
美國底特律 | 電影《機械戰警》主演、藝術史學者彼得·韋勒
以新的身份重返底特律,拯救「美的危機」
彼得·韋勒
1987版電影《機械戰警》講述了一名警察在執行任務時遭遇不幸,後來經過科學家改造,成為了人機結合的警察並與罪犯鬥爭的故事。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在《機械戰警》故事背後,還有一場主角再生的奇聞。
那就是當年《機械戰警》的男主角彼得·韋勒(Peter Weller)成為了一位藝術史學者。2004年,57歲的韋勒重返校園,在錫拉庫扎大學取得羅馬與文藝復興藝術碩士學位,2013年又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史博士學位。此後,他在演員、製片人、藝術史學者三個角色間成功切換。
1987版電影《機械戰警》中的彼得·韋勒
據Artnet報道,今年秋天,韋勒將以新的身份重返底特律,那他此行的任務是什麼?這次,韋勒將出席底特律文化研究室會議,並帶去一場關於文藝復興藝術之美的講演。
每年10月11至12日,底特律都會邀請藝術家和學者聚集於此,展開公共話題的討論,今年會議的主題是「美的危機」。
底特律文化研究室創始人簡·舒拉克在接受Artnet採訪時表示,「之所以選擇『美的危機』為今年主題,因為我們發現,在藝術領域,對美的定義和標準正在發生劇烈變化。誰在定義美?這個問題在藝術、科技、政治、好萊塢等各個領域正在普遍發生。」
兩天會議中,第一天將由藝術家與建築學者共同探討「美學的明天」;第二天將以「看見與被看」為題,批評家、藝術家、音樂家們會圍繞身份的形成與表現展開討論。
今年是舒拉克組織的第六屆會議,「除了每年議題的更新,這些年最主要的變化是底特律這座城市本身。雖然城市仍面臨諸多挑戰,但新的解決方案和聲音也源源不斷,底特律在人們的敘述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舒拉克說。(文/陸斯嘉)
英國 | 建築師阿倫·瓊斯
當選皇家建築協會下任主席,協會競選過程因「歧視」惹爭議
阿倫·瓊斯
上周,北愛爾蘭建築師阿倫·瓊斯(Alan Jones)當選英國皇家建築協會(RIBA)的下任主席,他將接替現任主席本·德比希爾(Ben Derbyshire),自2019年9月1日起正式上任,任期兩年。
阿倫·瓊斯目前是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高級講師,以及皇家建築協會副主席,負責教育,當選主席後,他希望使協會「在商業和社會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並且在自己的任期內減少離職的建築師數量。
「皇家建築協會擁有出色的資源,尤其是其成員。無論身為個人還是作為機構,我們都需要團結起來,發揮我們的才能,實現建築師職業的價值。」阿倫·瓊斯說道。「因為財政問題,不少同事和專家離開了我們,我們必須努力削減雜項開支,減少人員流失。」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皇家建築協會的選舉過程中出現了爭議。非洲裔建築師學會創立者埃爾西·優素(Elsie Owusu)指控皇家建築協會種族歧視,她原本希望成為協會的首位非洲裔女性主席,最終卻只是當選理事會成員。根據《衛報》新聞,新任主席正式發布前,優素收到了警告書。
對於此事,皇家建築協會回應稱,他們譴責任何形式的歧視或侵犯,並對此類事件會嚴肅處理。「建築師的工作關乎人和社會,為了做得最好,我們需要儘可能地多樣化。如今,我們的成員已經越來越多元化。」皇家建築協會的一位新聞發言人說道。(文/錢雪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