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上海市肺科醫院放療科12項研究入選2018世界肺癌大會
導語
世界肺癌大會(WCLC)是世界上最大的聚焦肺癌和其他胸部惡性腫瘤的會議,是由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舉辦的官方學術會議。國際肺癌研究協會是全球範圍內最權威且唯一致力於肺癌研究的學會組織,成立於1974年,成員包括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的超過7500名胸部腫瘤專家。
每年的WCLC均有來自全球的近萬名代表參與這一學術盛宴,共同討論胸部惡性腫瘤研究的最新進展。今年的WCLC將於9月23-26日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會議主題是「協同治療肺癌」。
2018年WCLC舉辦在即,來自上海市肺科醫院放療科許亞萍主任團隊的多項研究在超過15000篇投稿中脫穎而出,共有包括2項口頭報告及10項壁報將在本次會議上展示,成果喜人,充分體現了該團隊嚴謹學術精神和勤奮的科研態度。
許亞萍 主任/教授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放療科主任,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密歇根大學訪問學者,浙江省衛生高層次創新人才,CSCO非小細胞肺癌專業委員會常委,世界華人醫師協會放療專業委員會常委,華人腫瘤放療協作組(CRTOG)肺癌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肺癌防治聯盟肺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姑息性放療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會員
會前預熱
AME對許亞萍團隊的研究成果進行了資料收集及翻譯,提前40天向各位展示他們的風采。
由於研究內容較多、報道篇幅有限,將分兩部分對所有研究進行報道。
本篇報道為12項將要在2018年WCLC上展示研究中的第1-6項。
1
Title丨The Estimate of Shrinking Field and SIB Radiotherapy Guided by 18F-FDG PET/CT in Locally Advanced NSCLC Patients: A Phase 2 Randomized Clinical
背景丨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療效目前仍不理想。放療劑量增加對局部腫瘤的控制有積極的作用,但受放射性肺損傷(RILI)的限制。本研究旨在評價18F-FDG PET/CT引導的自適應放射治療在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丨2012年11月至2017年6月共72例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納入研究。在簽署知情同意書後,患者隨機分為縮野同步推量放療組和常規放療組。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的客觀有效率(ORR)、無進展生存率(PFS)、總生存率(OS)、縮野同步推量放療的安全性(放射治療劑量學參數、2級及以上的放射治療相關毒性反應的發生率)。採用T檢驗比較兩組計量資料的差異,採用卡方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比較兩組計數資料的差異,採用Kaplan-Meier法計算PFS和OS,利用對數秩檢驗分析比較兩組生存曲線的差異,P值小於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結果丨兩組患者均按研究方案完成了治療。縮野同步推量放療組ORR明顯大於常規放療組(77.8%vs.52.8%,P=0.026)。縮野組同步推量放療組的中位OS和PFS分別為22.0個月(95%CI: 18.1-25.9)和12.4個月(95%CI: 10.4-14.3),明顯高於常規放療組的18.1個月(95%CI:12.4-23.8)和8.2個月(95%CI: 5.2-11.2)(P=0.045,P=0.013)。兩組放射治療劑量學參數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兩組2級及以上的放射性肺損傷、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心臟損害和骨髓抑制的發生率均無顯著統計學差異。
結論丨18F-FDG PET/CT引導的縮野同步推量放射治療是一種安全可行的治療方案,能在不增加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放療相關毒副反應的基礎上改善ORR、OS和PFS。
2
Title丨Local Ablative Therapy Improves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Synchronous Oligometastatic NSCLC Harboring EGFR Mutation Treated with EGFR-TKIs
背景丨非小細胞是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腫瘤,研究表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寡轉移患者能夠從局部消融治療中獲益,但這部分主要為基因狀態未明確的患者。晚期EGFR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寡轉移患者一線接受酪氨酸激酶抑製劑能否從局部消融治療中獲益明前尚不清楚。
方法丨晚期EGFR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在診斷2個月以內且轉移病灶在5個以內,一線接受酪氨酸激酶抑製劑納入本研究。患者接受的局部消融治療包括放療、手術和消融治療等。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用Kaplan-Meier 曲線計算。
結果丨從2011年10月到2016年5月,共有145例患者納入本次研究。這145例患者中,有51(35.2%)例患者原發病灶和寡轉移灶全部接受局部消融治療(All-LAT組),55(37.9%)例患者原發灶或轉移灶部分接受局部消融治療(Part-LAT組),39(26.9%)例患者原發病灶及轉移灶均未接受局部消融治療(Non-LAT組)。中位PFS在All-LAT組、Part-LAT組和Non-LAT組分別為20.6月、15.6月和13.9月(PPvs.31.5月,PP=0.002),腎上腺寡轉移灶接受局部消融治療患者的中位OS要顯著高於未接受局部未接受消融的患者(37.1月vs.29.2月, P=0.032),局部消融引起的3度以上的毒副反應主要是放射性肺炎(7.7%)和放射性食管炎(16.9%)。
結論丨本研究效果顯示:局部消融治療是晚期EGFR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寡轉移患者一線接受酪氨酸激酶抑製劑的合適的治療選擇,並能夠顯著延長這類患者的生存期。
3
Title丨First-Line Continual EGFR-TKI Plus LAT Demonstrated Survival Benefit in EGFR-Mutant Nsclc Patients with Oligoprogressive Disease
目的丨EGFR-TKIs是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患者的標準一線治療模式,中PFS為10-14個月。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寡進展是一種特殊類型,目前對於它的治療模式尚無明確定論。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索同時的局部消融治療聯EGFR-TKIs一線治療給這類患者帶來的生存影響。
方法丨收集我院2011年3月-2006年2月一線接受EGFR-TKIs治療NSCLC寡進展,同時接受局部消融治療(包括,手術,SBRT,SRS和常規大分割放療)的患者共206例。入組標準為經過組織細胞學確認,ⅢB /Ⅳ期,存在19外顯子del突變或21外顯子L858R突變,ECOG評分為0-2分,寡病灶定義為進展的轉移灶數目不超過5個。排除腦膜標準為不能控制的胸腔積液及腦膜轉移。PFS1指開始服用TKIs到首次疾病進展的時間,PFS2指從開始服用TKIs到停用TKIs的時間。
結果丨本組共納入206例患者,中位年齡58歲(28-83),其中男性97例(41.7%),女性109例(58.3%),ECOG PS評分0-1分153例(74.3%),2分53例(25.7%),腺癌174例(84.5%),非腺癌32例(15.5%),ⅢB期39例(18.9%),Ⅳ期167例(81.1%),不吸煙患者125例(60.%),吸煙患者為81例(39.3%),轉移灶為1個79例(38.3%),2-3個56例(27.2%),4-5個71例(34.5%),19外顯子del 89例(43.2%),21外顯子L585R 117例(56.8%),一線接受吉非替尼107例(51.9%),厄洛替尼47例(22.8%),埃克替尼 52例(25.3%),治療效果PR或CR140例(68.0%),SD 41例(19.9%),PD 25例(12.1%)。患者中位隨訪時間為42個月,mPFS1為10.7個月,mPFS2為18.3個月,mOS為37.4個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別為94.1%,78.9%和54.7%。亞組分析顯示女性、腺癌、未吸煙者、1個轉移灶、19外顯子del、治療療效為PR或CR患者的PFS和OS均要長於對照組。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性別、EFGR突變狀態、轉移灶數目、EGFR-TKIs的治療療效為PFS和OS的預測因素。
結論丨本研究開展了一項有關局部消融治療聯合EGFR-TKIs一線治療對寡進展的患者生存預後影響的研究,發現局部消融治療聯合EGFR-TKIs一線治療能夠延長寡進展患者EGFR-TKIs的一線治療時間,從而延長患者總體生存。
4
Title丨Clinical Outcomes of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for T2N0M0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背景丨對於不能手術切除的I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立體定向體放射治療(SBRT)被認為是標準的治療方案。然而,SBRT治療T2N0M0非小細胞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存在爭議。本文回顧性研究了SBRT治療T2N0M0非小細胞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丨回顧性分析SBRT治療的29例T2N0M0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其總生存率、無進展生存率和腫瘤特異性生存率及其相關因素。
結果丨平均隨訪20.1個月。1年、2年和3年的總生存率分別為93.1%、93.1%和89.7%;1年、2年和3年的腫瘤特異性生存率分別為96.6%、96.6%和93.1%;1年、2年和3年的無進展生存率分別為75.9%、65.5%和62.1%;1年、2年和3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別為100%、96.6%和96.6%;1年、2年和3年的區域控制率分別為86.2%、79.3%和75.9%;1年、2年和3年的遠處控制率分別為89.7%、82.8%和79.3%。20例患者(69.0%)出現1級毒副反應:呼吸困難、胸痛、疲勞、咳嗽、食管炎或肺炎。5例患者出現≥2級放射性肺炎,其中1例患者出現4級放射性肺炎。
結論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對不能手術的T2N0M0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毒副反應可以耐受。但需要行前瞻性研究進一步探索T2N0M0非小細胞肺癌SBRT聯合其他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標準。
5
Title丨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DO Activity and Clinical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Radiotherapy
背景丨免疫影響放療的療效和患者的預後。吲哚胺2,3-二加氧酶(IDO)是IDO/犬尿氨酸途徑中的限制性酶,可將色氨酸(T)轉化為犬尿氨酸(K),促進免疫抑制以及協助腫瘤細胞免疫逃逸。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IDO活性、犬尿氨酸與接受放射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臨床療效之間的相關性。
方法丨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和質譜法對114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放射治療前後的血清K、T進行實時測定。K:T代表IDO的活性。利用Kaplan-Meier法和對數秩檢驗評價患者總生存率(OS)、無進展生存率(PFS)和IDO活性的相關性,採用Cox比例風險模型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結果丨放療後K:T比值降低的患者比K:T升高的患者有更好的OS(未達到vs.達到20.2個月,P=0.004)。在接受體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的患者中,放療後K:T降低的患者比K:T增高的患者有更好的OS和PFS(中位OS:未達到vs.達到20.2個月,P=0.008;中位數PFS:未達到vs.達到10.9個月,P=0.006)。多因素分析表明,IDO活性是OS和PFS的影響因素(HR=6.667, 95%CI: 1.515-29.411,P=0.012; HR=5.348, 95%CI: 1.427-20.000,P=0.013)。
結論丨放療後IDO活性的變化與NSCLC預後密切相關。放療後IDO活性降低的患者比放療後IDO活性增高的患者有更好的OS。尤其是接受SBRT治療的患者,放療後IDO活性降低的患者OS和PFS優於放射治療後IDO活性增高的患者。IDO可能是一種潛在的評價放療預後的分子標誌物。
6
Title丨Role of ERCC1/2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on Treatment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Undergoing Radiation Therapy
背景丨放射治療在肺癌的治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ERCC 1/2的SNPs與肺癌化療的敏感性和療效有關,而ERCC 1/2 的SNPs與放射治療的相關性很少見有報道。
方法丨2014年11月至2017年10月,收集87例在我院接受放療前/後NSCLC患者的外周血標本。應用競爭性等位基因特異性PCR技術檢測SNP基因型,分析患者ERCC1和ERCC2基因7個SNPs;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檢測血清中ERCC1的表達。分析放射治療過程中ERCC 1表達變化與療效、放射性肺損傷和ERCC 1 的SNPs的關係。
結果丨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攜帶ERCC 1 re3212961A等位基因型患者對放療有較好的反應。生存分析顯示G/G基因型比A/A基因型有更好的OS(P=0.012),COX回歸分析顯示ERCC 1 rs11615G/G基因型與死亡風險相關。亞組分析顯示,G/G基因型患者接受高BED放射治療比接受低BED放射治療有更好的OS(中位OS未達到vs.21.5個月,95%CI:15.3-27.7,P=0.011)和PFS(中位PFS未達到vs.19.9個月 95%CI: 8.6-31.2,P
結論丨ERCC 1 rs3212961是近期療效的相關因素。ERCC 1 rs11615是影響NSCLC長期生存的獨立因素,可以作為一個生物標記物。G/G型患者有更好的OS和PFS,且與死亡風險相關。ERCC1/2的 SNPs與RILI發生風險無明顯聯繫。血清ERCC1放療前後的表達變化與放療療效、RILI發生風險和ERCC1 SNPs無明顯相關性。
更多研究成果,請關注下一篇文章「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上海市肺科醫院放療科12項研究入選2018世界肺癌大會(篇二)」
排版編輯:王仁芳,AME Publishing Company
責任編輯:黎少靈,AME Publishing Company
學術審核:許亞萍,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


※肺磨玻璃結節就是肺癌嗎?新橋醫院專家提醒:規範隨訪很重要
※單細胞測序再下一城:Nature Medicine上的肺癌微環境研究
TAG:肺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