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羅斯福時期為何把過剩的牛奶、棉花扔掉了?難道不能給窮人分點

羅斯福時期為何把過剩的牛奶、棉花扔掉了?難道不能給窮人分點

這很正常的,是經濟規律在發生作用。

這事情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

在那時候,美國化學、生物、農業等技術的飛快成長,使得農產品的產量迅速提高,繼而出現了當時牛奶和棉花過剩的情況,所以價格也自然是大跌。

價格暴跌,對於奶農來說,就無利可圖,包括通過罷市、罷工等模式,想提高產品價格,但其實於事無補。牛奶又不是耐儲藏產品,奶牛還在不斷出奶,奶農只能將牛奶倒掉。

因為當時社會購買力,跟不上牛奶的迅速增長。

對於奶農來說,牛奶價格暴跌,已經無利可圖,甚至虧損,他怎麼可能再出錢補貼運費,將這些東西送給城市裡的窮人?而如果政府出面低價購買,再無償送給窮人,那麼就違背了基本的經濟規律,會讓奶農未來的處境越發惡化,讓整個產業崩潰。

去過海南沒有?海南香蕉產量非常巨大,但在有一些年份,香蕉買不上價格的時候,蕉農寧願將香蕉爛在地里,也不願意去採摘。

前幾年在海南島時候,有一年海南香蕉市場價只有5毛錢,而種植成本在7-8毛。這樣如果去採摘香蕉,還要支付工人工資,蕉農一算,划不來,就不採摘,任憑香蕉爛在地里。如果你住在附近,想吃香蕉,跟蕉農說一聲,隨便你採摘。

棉花也一樣。棉花可以儲藏很久,但倉儲也是需要成本的,時間越久成本越高。在新棉花不斷上市的未來,倉儲顯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這涉及到基本的經濟規律,就是供需之間的不平衡。對於企業來說,供給一旦超過了需求,就會變成買方市場,定價權就在消費者的手裡,因為消費者可以找到更多低價的貨源,所以廠商不得不降低價格出售產品利潤被不斷的壓榨。這樣企業的效益就會不斷降低,最終導致沒有錢給工人發放工資,面臨破產,造成更大的惡形循環。所以只有減少供給的差距才能夠滿足需求的同時又增加企業效益。

所以在羅斯福新政時期,商家企業願意把過剩的牛奶棉花扔掉,也不會發放給窮人,這是社會的一個基本運行秩序。

中國有一句古語叫「救急不救窮」,如果人人都可以免費或者低價擁有超越實際價值的東西,對於商業的打擊是非常巨大的。大家會對這些產品有著固有的認知,定價策略就難以提高。這樣會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對整個商業體系,甚至社會秩序,造成巨大的破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奶 的精彩文章:

孕晚期喝奶粉好還是牛奶好
注意!喝牛奶一小時內別吃此種食物,為了自身健康千萬要忌口!

TAG:牛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