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去世後,獨守空房數十年的妻子,終於說出一句著名的怨言
魯迅是那個時代破除封建禮教的「勇敢鬥士」,他的作品曾影響千千萬萬的奮發青年。可有誰會想到,這麼一個受人追捧的時代巨人,卻也深受封建家庭婚姻包辦的痛苦。當然痛苦的不止他一個,還有他第一位妻子朱安。
20世紀初,中國仍是一個父母主宰婚姻的時代,這種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習慣力量十分強大。當時魯迅身在日本留學,他母親生怕兒子娶了日本媳婦,便設法騙他回國,讓他成親,新娘便是朱安。1906年,魯迅在母親的主持下同朱安完婚。
僅從相貌來看,朱安實在太難如人意了,她不僅皮膚黝黑,身材嬌小,還有一雙三寸金蓮,給人一種發育不健全的感覺。這些倒還在其次,關鍵在於朱安胸無點墨。對於這樣一個新娘,魯迅既傷心、失望,又身不由己地懷著同情。婚後第四天,魯迅就同二弟周作人踏上赴日的旅途,繼續完成他的學業。
對於魯迅來說,身在異國他鄉,卻絲毫沒有對朱安的思念之情,一心只想供養她作罷。此後,在幾十年的歲月中,他始終同朱安保持形式上的夫妻關係。既無愛,也無恨,更沒有爭吵。
1919年,魯迅在北京西直門內買了一處院子,將母親和朱安接去同住,但與朱安仍是分居,彼此敬而遠之。1923年至1926年,魯迅與許廣平之間由真情的師生情誼,發展為摯烈的愛情,不久以後,他南下並在上海與許廣平結成了眷屬。
不過,魯迅覺得似乎沒有必要同朱安辦理離婚手續。周作人夫婦因此屢次攻擊魯、許二人非法同居,並挑唆朱安去和魯迅鬧。但朱安與世無爭,默默無聞地忍受著痛苦,一如既往地照料著周老夫人。
魯迅則每月按期寄100元錢回家,全由朱安統一開銷。另外寄給朱安本人10元零花錢。1923年11月以後,由於朱安身體欠佳,零用錢增加到15元。按照當時的物價水平,這些錢已經不少了。此外,魯迅對朱安娘家也給過不少接濟,並幫助朱安的弟弟朱可銘找工作等等。
對於朱安來說,是否對魯迅有愛情這個說不好。但他對魯迅是佩服的、敬重的。他知道丈夫有學問和才華,因此常常表現出自卑的心理。同樣,對於許廣平她視乎也不太嫉妒,對他們的結合也無怨恨,只是對自己沒能獲得丈夫的愛情內心充滿了遺憾。
朱安曾說:「過去丈夫對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順著他,將來總會好的。我好比是一隻蝸牛,從牆底一點點往上爬,爬得再慢,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的。可是現在我沒辦法了,我沒力氣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無用。看來我這一輩子只好服侍著娘娘(周母)一個人了。」
這番話任誰聽了都會產生憐憫,真是其言可哀,其境可憐,她真是成了包辦婚姻制度祭桌上一個苦澀的供果。作為常人來講,要說朱安對魯迅沒有絲毫怨言這也不符合常理,但這種哀怨,也只有在別人埋怨她的時候,才偶爾有之。
魯迅去世後,許廣平忠實地履行著他「供養」朱安的原則,而朱安也依舊儘力地侍奉魯迅的母親。1943年,魯迅母親去世,臨終前她留下遺言,要周作人把每月給她的15元零用錢交給朱安,並吩咐朱安,不管怎樣都得收下,你終生服侍我,所以我要把這點錢留給你。
一生未曾違拗過婆婆旨意的朱安,含著淚表示了對婆婆的忠誠:「我生為周家人,死為周家鬼,娘娘怎麼說,我怎麼辦,絕不違背!」
然而,此時的朱安畢竟也老了,她無法照料自己,生活越來越艱難。在周作人夫婦的鼓勵下,她一度想賣掉魯迅在北京的藏書,並登了廣告。後來,經許廣平和魯迅朋友的多方勸阻和幫助,才打消了念頭。這位一生不幸的老人,漸漸了解魯迅在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但她終於又忍不住說了一句著名的怨言:「你們總是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1946年,朱安患心臟病,終日氣喘,她知道將不久於人世,臨終前,她對來訪的記者說:「周先生對我並不壞,彼此間沒有爭吵,各有各的人生,許先生(許廣平)待我極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肯維持我,不斷寄錢來,她的確是個好人。」1947年,這個善良而又不幸的女人,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享年70歲。


※湘軍將領中此人功勛卓著,只因太窮不善打點,落得個「白身總督」
※此人智謀不輸郭嘉,曹操卻從不聽他的計策,只因為他的姓氏太特別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