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將如何影響發展中國家?
製造業發展
閱讀全文大約需要四分鐘
自動化的崛起之路並不平等。
圖片來源: REUTERS/James Akena
作者:Lukas Schlogl,倫敦國王學院副研究員;
Andy Sumner,倫敦國王學院學者
幾乎每一天,媒體都會報道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方面的卓越科技進步:從應用於農業和牛仔褲製造的多功能移動機器人,到無人駕駛汽車、3D列印大樓均有涉及。
事實上,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估計,明年工業機器人的增量將超過25萬台,主要集中在汽車、電子設備、新機器的生產方面。
在某些領域,新興經濟體要領先於一些相比更富裕的國家,比如北京的無人駕駛地鐵線或肯亞基於手機的金融系統。機器人甚至可以部分取代研究人員和學者,所以說,現在人們面臨的問題的確非常嚴峻。
今年的《世界發展報告》聚焦於不斷改變的工作本質(雖然其信息看上去有些老舊),而這樣做的並非只有世界銀行。近期,大量國際組織都強調了自動化背景下的未來工作,包括亞洲開發銀行、國際勞工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世界銀行也一次又一次提出該議題。此外,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世界經濟論壇和普華永道對此也非常關注。事實上,國際勞工組織已經成立了全球未來工作委員會。
未來工作為何如此重要?自動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意味著什麼?以創造就業為目標、製造業為主導的東亞發展增長之路能長久嗎?18億工人,或發展中國家三分之二的工人會像世界銀行說的那樣找新工作嗎?印度尼西亞財政部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會議上提出的國際全民基本收入真的有必要嗎?每個發展中國家都要像泰國一樣設立自動化學院嗎?
在一篇新的論文里,我們進一步研究了機器人儲備力量的崛起,及其對經濟發展與就業未來的影響,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內。該論文源於一項關於結構性轉變和包容性增長的新項目,主要研究人們所稱的「開發者困境」。
你可能會問,什麼是開發者困境?答案是結構轉變,也就是真正的經濟發展(不僅僅是商品驅動的增長)通常會加劇不平等現象,除非公眾政策有所干預。同時,包容性增長更可能穩定、甚至減緩不平等的情況。
未來,自動化、非工業化等將成為重要的大趨勢。與此同時,我們千萬不能忘記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即「細水長流」的經濟。
在此背景下,自動化對經濟發展和就業的未來非常重要。同時,自動化也提示了發展中國家需要開發新的經濟發展戰略。
即便如此,科技變革影響中的利益也絕非新的話題。詳見上世紀80年代Leontief和Duchin的實證研究,以及此前W. Arthur Lewis、Marx、Ricardo和Schumpeter的研究。
那麼,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延續了辛普森和機器人的主題,並列出了如下三條標題:
自動化並不只是富國之事
一直以來,有關經濟含義的大量思考都聚焦於先進的工業化經濟,其勞動力成本較高,製造業內部的機械化程度和生產力也極高。然而,發展中國家不僅會受到高收入國家內自動化趨勢的影響,其自身也會在自動化領域努力趕超發達國家。
自動化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影響發展中國家向高收入國家的發展。相比於主導高收入國家的服務型工作,即要求創造性活動或面對面交流的工作,發展中國家內較為常見的工作類型,比如日常的農活,更容易受到自動化的影響。
自動化不只關乎科技
當下的辯論過度關注於科技自身的能力,沒有充分考慮到那些深度塑造自動化對就業影響的經濟、政治、法律和社會因素。在決定哪些工作能夠接受自動化方面,盈利能力、勞動力管理、工會化、公司和社會的期待和技術限制一樣重要,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內。
相比於失業問題,停滯的工資更需要關注
面對自動化競爭的威脅時,工人受到的中短期影響並非廣為流傳的「技術失業」(?John Maynard Keynes),而更可能是中低技術工作內的低實際工資增長率。這不僅會阻礙減貧之路、增強國家不公的壓力、削弱增長的減貧力量,還可能讓社會契約處於緊張狀態。
當下,農業和製造業的工作正不斷接受著自動化的改造,工人也將持續地湧入服務業,並拉低工資,導致服務業就業膨脹、工資停滯,而非大眾失業,至少在中短期是如此。
非常關鍵的是,發展中國家應當如何用公眾政策回應這一系列事項呢?總的來看,發展中國家正面臨著自動化帶來的嚴峻政策挑戰。
鑒於技術變革的步伐,提高技能戰略並非靈丹妙藥。安全保障和工資補助雖然有用,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在不提高勞動力價格、不加速取代趨勢的情況下,為它們提供資金。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投資,比如基礎設施建設、旅遊、社會服務、教育和醫療保健,可以有效控制自動化帶來的破壞性衝擊,雖然這需要耗費大量的公共投資,且也並非一項支持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從長遠來看,全球普遍基本收入的道德問題可能會越來越嚴重。


※歐盟GDPR「刷屏」時,中國數據保護也開始行動
※優步將在巴黎成立「飛行計程車」研究中心
TAG:世界經濟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