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經有兩次機會稱帝的多爾袞,為何總是與皇位失之交臂?

曾經有兩次機會稱帝的多爾袞,為何總是與皇位失之交臂?

多爾袞,清朝初期一個神奇的存在,曾經的他與皇位失之交臂,一生沒有做過皇帝。但年老時大權獨攬,勝似皇帝,去世後被追封為清成宗。當時時局動蕩,兩次即位的機會都擺在多爾袞面前,為何他卻沒有稱帝呢?

第一次:諸子奪位,被皇太極捷足先登

努爾哈赤生前因為不知道該立哪個兒子為太子,所以遲遲沒有下詔,去世之前太子之位依然空著,留下了這個歷史性難題就撒手人寰了。在他眾多兒子當中,多爾袞隨著努爾哈赤東征西討,戰功赫赫。而且能文能武,對於治理朝政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可是他的幾個哥哥也不是省油的燈,皇太極是多爾袞最大的競爭對手。其實皇太極與多爾袞的實力是差不多的,那麼多爾袞為什麼會失敗呢?因為人心。皇太極有四大貝勒的支持,而四大貝勒背後,是滿洲八旗中的六旗的支持。而多爾袞只有兩旗,自然無法與之抗衡。

第二次:魚死網破,福臨坐收漁翁之利

皇太極去世之後,與努爾哈赤一樣,也沒有留下即位詔書。局面再次陷入多年前的場景,只是多爾袞的對手從他的哥哥們變成了他的侄子們。這是多爾袞第二次與皇位失之交臂。

當時多爾袞的最大對手就是他的大侄子豪格。雖然其他兄弟子侄沒有明確表態支持豪格,卻也不支持他。就這樣,奪位之戰再次陷入了尷尬的局面。而且又是多爾袞自己的兩旗與六旗抗衡,場景如出一轍。為了扳倒豪格,多爾袞只能用魚死網破的方式做出讓步,迫使曹格與自己一同退出這場鬥爭,轉而支持只有五六歲的福臨。當時福臨還很小,即位後多爾袞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做攝政王,也算是把權利掌握在自己手裡了。

福臨即位後,內亂算是基本平定。清軍開始入關,多爾袞又立下了汗馬功勞,福臨成為清軍入關之後的第一位皇帝。入關之後的多爾袞自恃功高,越來越囂張。而他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先後被封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因為很多軍國大事都需要用皇帝璽印,多爾袞覺得不方便,就直接把皇帝璽印拿到自己府里了。出行時使用的儀仗也逐漸像皇帝看齊,後來見順治不用行君臣之禮。順治和多爾袞相比,好像多爾袞更像是皇帝,而順治只是一個掛名皇帝。

之前多爾袞沒能即位,後來大權在握後,為何還是不敢稱帝呢?

1. 軍心。多爾袞不是一個善待將士的人,清軍入關後,他自恃功高,對手下的將士並不友好,而將士對他也是頗有微詞。如果他在福臨在位時起事,那性質就與之前奪位不同了,相當於造反。可是他手下的將士會為他所用嗎?萬一起事失敗,他會失去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2. 民心。多鐸是多爾袞的親弟弟,在多爾袞奪位時,也是不顧後果的支持他哥哥。但是,多爾袞鋒芒太露,完全遮蓋了多鐸的光芒。不管多鐸攻打到哪裡,大家都只知道多爾袞,而不知道多鐸是誰。雖然多爾袞多次強調要安撫百姓,不得傷害平民,可多鐸還是將對多爾袞的怨氣撒到了百姓身上,無論走到哪裡,都打著多爾袞的旗號,對當地的百姓燒殺搶掠,讓多爾袞徹底失了民心。如果他稱帝,就會有很多百姓起來反抗。

3. 信仰和民族。清朝是滿族人統治的朝代,可滿族畢竟是少數民族,想要讓漢族人自願對滿族俯首稱臣本來就很難,如果他再奮起反抗自己民族的統治,就等於打自己的臉,會激化民族矛盾,讓本來就沒有站穩腳跟的清朝更加搖搖欲墜。為了鞏固統治,清廷必須強制自己漢化,所以請了很多前朝信封儒家的官員進行合作。如果多爾袞篡位,必然會引起儒家眾人和民眾的不滿和反抗。

鑒於諸多原因可以看出,多爾袞不是不想做皇帝,而是一生都與皇位無緣。這樣一個可悲可嘆的人物,在清朝歷史上算是一個傳奇了。

(本文由覓春秋歷史短視頻原創,歡迎關注!圖片均來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覓春秋歷史短視頻 的精彩文章:

康熙有一兒子奪嫡無望,被圈禁後閑來無事,26年生了21個孩子
明朝140名官員被杖責,當場打死16人,是何事觸怒皇帝?

TAG:覓春秋歷史短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