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蒙古和突厥觀點看:匈奴、鮮卑、突厥、蒙古、滿洲、俄羅斯的傳承關係

蒙古和突厥觀點看:匈奴、鮮卑、突厥、蒙古、滿洲、俄羅斯的傳承關係

草原上的古迹,石武士。

穿蒙古袍的斯大林

奧列格·達爾加洛夫,俄羅斯海軍總司令

編者註:本文是以現在蒙古系和突厥系的民族觀看待匈奴、鮮卑、突厥、蒙古、滿洲和俄羅斯之間的傳承關係。介紹此文,不代表我們同意此觀點,但至少希望不要夜郎自大,看看蒙古系和突厥系民族的歷史觀。

匈奴是現代蒙古人和突厥人的共同祖先,匈奴國是蒙古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這是基本的歷史常識。但一提匈奴,黃漢就跳高,已經那麼多年過去了,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還是聞匈奴就跳高?

匈奴可能是白種人,因蒙古打到歐洲,就被稱黃禍,但匈奴打到歐洲則沒有叫黃禍,而且古羅馬記載中,匈奴人也是白種人的形象。

古突厥最早也是蒙古人種,高加索相貌是後來才混入。所謂游牧民族,就是到處遊盪的放牧,今年在蒙古草原放牧,過幾年草場鬧雪災、鼠災、蝗災或其他災難時,就可能轉場去中亞草原了,再過十年中亞草原再鬧災時,可能就轉場去東歐草原了,一路掠奪人口,可能一個突厥男人在中亞掠奪了一個波斯女人生一個兒子是混血,十幾年後他混血的兒子在東歐又掠奪了一個俄羅斯女人生個孫子是高加索人了,結果一家人蒙古人種、歐亞混血、歐洲人都有,今天土耳其人以及其他突厥人就是這樣誕生的。

蒙古語和突厥語都是同源,底層辭彙都是相同的,兩種語言分化是西遷後的事情。而西遷前的固有辭彙,在當代蒙古語和當代土耳其語、烏茲別克語、維吾爾語是共同辭彙。

同屬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滿語、土耳其語的第一人稱單數分別是bi、bi、b?n;第二人稱單數ci、si、s?n;第一人稱複數bid、be、biz;第二人稱複數ci、suwe、siz。蒙古語和土耳其語有相同的複數後綴(蒙古語nar / ner、土耳其語 lar / l?r),其他共同特點還有很多。

古突厥與今天的突厥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古突厥的直系就是現在的蒙古人。蒙古人屬「留守突厥」,而今天土耳其以及其他的眾多突厥人屬「西遷突厥」。土耳其人和蒙古人一樣,原本也是信奉薩滿教的長生天的信徒,後來才皈依了真主,長生天即「蒙哥·騰格里」,蒙古語是「Mongke Tenger」,突厥語是「Mangu Tangri」。歷史上從蒙古西遷的人幾乎全部伊斯蘭化,現在意義上的「突厥人」的含義即「來自蒙古草原伊斯蘭化的游牧人」。14世紀蒙古金帳汗國和伊兒汗國選擇伊斯蘭化,也是為了迎合和拉攏當地的突厥同胞。隨著金帳汗國和伊兒汗國的伊斯蘭化,當地蒙古人的後裔也成為了新一代的突厥人。14世紀中亞著名的帖木兒大帝就是蒙古爾斯坦的突厥人(即伊斯蘭化的蒙古人),帖木兒屬尼倫蒙古的八魯剌思(Barulas)部,他的祖先在西遷前與成吉思汗的祖先是親戚。

從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到蒙古都是一脈相承的,這點就連稍有良知的國內學者都承認,如《北狄與匈奴》中說:「匈奴語言上的通則與蒙古語言上的通則,不相違背。匈奴、突厥、鐵勒之俗又與蒙古同。近代學者一致承認柔然使用的語言是蒙古語,突厥語又同柔然語,柔然的部族皆高車,蒙古又是鐵勒中土拉河北的部族。這樣,從匈奴、鮮卑、丁零、鐵勒、高車、柔然、突厥到蒙古,世代相接,世系相銜,是為一脈相聯也。」

蒙古國北部諾因烏拉(Noyon uul)匈奴墓葬中發現的「蒼狼白鹿」圖騰。《蒙古秘史》開篇第一句話這樣寫道:「蒙古人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蒼狼)和妻子豁埃馬蘭勒(白鹿)一同過騰汲思海(貝加爾湖)來至斡難河源頭的布爾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

匈奴語、蒙古語、匈牙利語的對比。匈奴語和蒙古語相似度達到90%以上。同時鮮卑語詞在《二十四史-》中大量地保存著,和今天蒙古語也幾乎一模一樣。

2006年,法國遺傳學家Christine Keyser-Tracqui用2300年前的古匈奴貴族屍體與現在蒙古地區的蒙古人群體,以及現代安納托利亞的土耳其人群體進行的Y染色體、線粒體、常染色體脫氧核糖核酸分析。結果表明,古匈奴和當代蒙古人為延續世系。

匈奴國末期被自然災害、內鬥折磨得逐漸衰敗,此時四周長期受匈奴欺辱的鮮卑、烏孫、漢朝、丁零、烏桓熱火朝天地進行反攻清算,鮮卑成為攻擊匈奴的主力。公元46年,由於鮮卑和其他部族長年地進逼,加上內亂不斷災荒不絕,曾經雄踞朔原的北匈奴被迫敗退到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和阿爾泰山地帶。其後奄奄一息的北匈奴又屢屢慘敗,最後由鮮卑在原來匈奴的地盤上建立了強大的鮮卑國,60萬北匈奴成了鮮卑國的主要居民。

2007年的另一項名為"Genetic analyses on the affinities between Tuoba Xianbei and Xiongnu populations"的研究中,遺傳學者用拓拔鮮卑的mtDNA與匈奴進行對比,結果兩者高度吻合,證明匈奴與鮮卑的基因傳承關係。

圖門汗,尼倫(柔然)汗國的萬戶長,突厥汗國的創建者和第一任可汗。他是阿史那·吐兀的長子,又被稱為「不明汗」或「伊利汗」。「圖門」在蒙古語中的意思是「萬戶長」。

中國人所謂的「蒙古出自東胡室韋」,是因為宋朝學者洪皓犯下的一個低級錯誤,由於他對地理知識的缺乏,導致了後世中國史學界出現了「蒙古出自東胡室韋」的謬論。室韋和女真僅僅一江之隔,而蒙古在漠北,從《蒙古秘史》第一句,10世紀就在蒙古三河之源的布爾罕山,與室韋隔著幾千里,稍微有點地理常識,了解12世紀的歷史地理的就不會鬧出這樣的笑話。匈奴、鮮卑、柔然都是蒙古種族、蒙古語族,他們稱霸草原的時候,室韋還在母系社會。但中原學者很樂意宣揚「蒙古出自東胡室韋」論,因為這樣一來,蒙古人的起源地就成了「中國滿洲」了,意圖非常明顯。

原始突厥是匈奴里的北匈奴一支,居住在貝加爾湖西邊,屬蒙古利亞類型,這個地方就是蘇武牧羊之地,當時看管蘇武的匈奴人就是突厥人,貝加爾湖西岸跟西方人居住地很近,當時屬於高加索種人的塞種人游牧地區跟此地接壤,所以突厥人在早期就混入高加索血統很正常,但那個時代突厥還是蒙古利亞人血統為主體的人群,包括到後來的阿史那家族以及之後的塞爾柱突厥皇族都是蒙古人種,就是今天蒙古人的長相。

12世紀突厥佔領波斯後,有大量人口從蒙古本土遷移到波斯。

歷史上的匈奴國、突厥國、蒙古國同波斯的關係比同中國的關係還要密切,匈奴國、突厥國的領土都是橫亘東亞中亞的,當時中亞居民是講波斯語的粟特人、塞種人等民族,這些民族也農耕民族,有富庶的城市群,匈奴國、突厥國在東部邊界打中國,在西部邊界跟波斯語民族常年戰爭,並且匈奴國經常直接管理中亞的波斯語城邦。而突厥時代則更直接,則直接鳩佔鵲巢的搶奪了波斯語民族在中亞的城市,進而中亞的突厥融入了波斯血統成為歐亞混血的伊斯蘭人群,所以波斯史書關於匈奴突厥的記載比中國歷史更詳細。

「韃靼」一名,最早記載於西元6世紀,韃靼是使用蒙古語的部族。13世紀初,這些游牧的不同群體成為成吉思汗部隊的一部分,因入侵到歐洲,就被歐洲人統稱為「韃靼人」。

公元12世紀末的韃靼(塔塔爾)部,韃靼最早的記載出現在突厥國時期的闕特勤碑,稱為Otuz Tatar Bodun(韃靼十三部) 和Tokuz Tatar (九部韃靼),其位置在蒙古的中部。韃靼部是今天蒙古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今天俄羅斯韃靼族的主要組成部分,與俄羅斯人有大規模的混血。這也是如今俄羅斯人與蒙古人血緣上的主要聯繫。

無論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原本都不是民族概念,而是政治集團的概念,他們本身在語言、習俗和基因上都是相通並且一脈相承的。蒙古人不是成吉思汗時代就一夜之間從天上掉下來的,蒙古人的祖先自古就生活在蒙古高原,他們在古代被稱為匈奴人,中世紀突厥和土庫曼人西遷後,突厥的主體留守了下來,成為後世的蒙古人。而突厥西遷也並非中國人所謂的被唐朝擊敗,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中突厥的一支沙陀人還曾建立過後晉、後唐、後漢、北漢等幾個政權,甚至有的學者認為兩宋也是沙陀人建立的,突厥留守部族由多個部族組成。

12世紀留守突厥的蒙兀爾部里誕生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統一了突厥西遷後分裂的北亞草原,以蒙兀爾的名字命名新的統一國家為蒙古,大蒙古國建立後,北亞草原各留守突厥人都以「蒙古」為這個統一的民族名字,蒙古民族從此誕生,蒙古人就是留守突厥人,蒙古民族誕生前的蒙古人和從北亞草原西遷的所有人都叫突厥人,蒙古民族誕生後西遷的蒙古人再伊斯蘭化後又演變成了新的西遷突厥人,會很自然的融入當地突厥同胞中去。

突厥國建國前,突厥人就叫匈奴人,古代游牧民族和現在的俄羅斯一樣沒有人種概念,講同一種語言居住在各地的人們,在不同時代都以自己的政權名字自稱,突厥人和蒙古人就是這麼誕生的,先有突厥國和蒙古國,後有突厥民族和蒙古民族。不論匈奴人、突厥人還是建國初期的蒙古人,都是同一個群體,他們之間一脈相承的關係並沒有割裂,不是很多中國人眼中的所謂「北方草原經常你來我往的更換民族」。

突厥一部分西遷中亞,定居在河中地區東南部並且伊斯蘭化,就是蒙古爾斯坦地區;一部分留在了蒙古草原,成吉思汗就是這部分的人。蒙古西征的很多地區,其實都是自己的同胞,西遷突厥人的地區,蒙古西徵到多瑙河時,當地還居住著幾個西遷的突厥小部族,這些人日後演變成波黑人的祖先。

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是一個國家的不同朝代,相當於中國的秦、漢、宋、明的傳承概念。反而中國歷史上各朝代都是由外來的游牧民族建立的,秦是戎狄;唐是鮮卑;元是蒙古;清是滿洲。只是中原人一直強調中原的歷史統一性,而重點強調其他民族的不完整性,試圖給人一種錯覺:中原一直是一個統一體,而蒙古你來我往,主人經常更迭。

而中原將其他民族的定義縮到無限小,後創造出政治概念「中華民族」,把他的定義擴到無限大,不僅有土著民族,還包括了外來民族。現在中國官方為了搞和諧把「中華民族」的大帽子,包括了目前疆域的所有民族。歷史上中國經常被這些北方人滅了半壁江山甚至滅國,如果這些歷史上被稱為外國人是「中華民族」的話,歷史上那麼多南遷漢人都成阻礙祖國統一和抗拒民族融合的罪人了,楊家將、岳飛、文天祥也都成阻礙祖國統一和抗拒民族融合的罪人了。

因為中國現在有多少當代少數民族都跟古匈奴/突厥有關係,外加現在突厥和蒙古民族主體都在境外,而且都有自己的母國,所以歷史書就必須把匈奴/突厥和當代中國的很多民族割裂掉,千方百計的把匈奴/突厥納入所謂的「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現代已經消失掉了。把匈奴/突厥打造成古代民族就跟當代很多少數民族沒有關係了,那些少民自然就成了很短歷史,而且孤立發展起來的。這種史觀起源於蘇聯,蘇聯為了對抗所謂的「泛突厥主義」而編造歷史,把國內的韃靼人與外面的蒙古突厥同胞割裂掉,後來這種史觀被中國學者照搬。

但是真實的史書和民族關係並不是這樣,匈奴/突厥的後代並沒滅絕。中原千方百計的把匈奴/突厥納入古民族現在已經消失的人群,毫不猶豫的把講匈奴/突厥語言但在不同時代被漢字史書寫成不同稱呼的同一個人群或同一個人群中的一支,果斷的當做一個跟匈奴/突厥人完全沒關係的新民族,所以讀習慣了國際正常史書的外國人閱讀中國當代歷史書時,經常一頭霧水,「怎麼很多少民都好像從天上突然掉下來的,沒祖宗啊?」;「怎麼北亞草原經常更換主人啊,原來的主人怎麼一夜間都死光光了?」

突厥人原本就是跟今天蒙古人一樣的蒙古利亞類型人種,當代突厥人的語言相近,但人種分一下幾個集團:

[1]部分突厥西遷中亞後,游牧突厥人很少跟波斯人混血,主體還保留原始突厥人血統,還是蒙古利亞類型的人種,比如: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等民族。

[2]原始突厥人西遷中亞後混入波斯語諸民族的血統,農耕突厥人演變成歐亞混血的人種,比如: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維吾爾人等。

[3]歐亞混血人種的中亞伊斯蘭化突厥人繼續西遷,西遷的至高加索以西的歐亞混血突厥人混入了亞美尼亞人,希臘人血統,演變成南歐型人種,比如:土耳其人、亞塞拜然人等。

[4]歐亞混血人種和蒙古利亞人種的中亞伊斯蘭化的突厥繼續北移,進入斯拉夫人的東歐,演變成東歐韃靼民族。韃靼人有兩個人種:斯拉夫人種的韃靼斯坦人、伏爾加韃靼人。歐亞混血人種的克里米亞韃靼人、西西伯利亞韃靼人。

就***意淫「漢朝打敗匈奴導致匈奴西遷」一樣,當代歷史憤青們同樣意淫「唐朝打敗突厥導致突厥西遷」。其實動動腦子就會發現,唐朝都滅亡了,留守突厥還有能力建立後晉後唐後漢北漢等幾個政權,突厥貴族石敬瑭都有出賣幽雲十六州的能力。突厥西遷的真實情況是:當時中亞河中地區波斯人的龐大城市群被突厥徹底拿下後,突厥需要遷移大量人口去管理中亞的波斯城市群,而當代伊斯蘭化的突厥文明正是形成在中亞河中地區的前波斯人城市裡,河中地區是伊斯蘭突厥文化的發源地,在此之前在東方時,突厥人就是近代的蒙古人形象,是薩滿教徒而不是伊斯蘭。

唐末大亂天下最有實力的兩個集團就是留守突厥的沙陀部,以及朱溫集團,留守突厥最終建立了後唐等政權。搜索「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史思明」、「石敬瑭」、「後晉、後唐、後漢、北漢皇室」的族屬,你就發現突厥人驚人的表現。突厥曾建立過幾個中國化政權,主要有:後晉,後唐,後漢,北漢。著名人物有:石敬瑭、李克用、李存勖(李亞子)、李嗣源、劉知遠、劉崇等。

[安祿山]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是突厥與粟特的混血兒,他兒時玩伴也是他日後的副手史思明也是突厥人,他們是同部族的老鄉。

[史思明]安史之亂的另一個始作俑者,同樣是突厥人。史思明本姓阿史那(突厥國皇族),他原名是阿史那·崒干。史書記載他身形消瘦,皮膚光滑,脾氣暴躁。

[石敬瑭]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本姓朱邪,屬突厥沙陀部(Turkey Cigil),該部就是突厥闕特勤碑提到九姓烏古斯(Oghuz)。

[李亞子]五代皇帝,突厥沙陀部人,李克用之子,本姓朱邪,以勇猛聞名。朱溫評價李存勖說:「生子當如李亞子」,毛澤東也同意這個看法。

就連唐朝皇室都是鮮卑/突厥系,唐高祖李淵父系的七世祖名叫李暠,就是晉末張掖地區(月氏故地)西涼國的涼武昭王,典型的禿髮(拓拔)鮮卑,後為南匈奴單于沮渠蒙遜吞併。《魏書·列傳》記載,西涼滅後李暠的後裔李翻投奔了阿爾泰山的柔然,曰:「翻,字士舉(休屠),小字武疆(無者),奔伊吾(阿爾泰山),臣於蠕蠕(柔然汗國)。李翻的兒子後來投奔了拓跋北魏,為「鎮西大將軍」。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名叫李虎是代北武川(今內蒙古、武川縣)人,是西魏(鮮卑)「八柱國」之一,另有「唐國公」稱號。「八柱國」與後世努爾哈赤的「八和碩」的涵義一樣。

鮮卑和匈奴一樣,是蒙古種族、蒙古語族。李世民的母系同樣是鮮卑人,從李虎娶妻「獨孤氏」(西魏鮮卑皇族)。李淵的皇后即李世民的生母也來自鮮卑,史稱「竇皇后」。李世民也娶妻鮮卑,稱「長孫氏」,唐朝皇室難覓一絲漢民族血緣成份。

《隋唐嘉話》記載,單雄信曾呼李世民之弟李元吉為「胡兒」,李元吉小字亦叫「三胡」。《舊唐書》記載,一直到李淵的曾孫滕王李涉都是「狀貌類胡」,也就是長相體形都是胡人,和漢人完全不同。李世民有廢太子名叫「承乾」,史載他椎髻,說胡語,吃胡食,愛慕突厥狼頭纛,甚至不願過宮廷生活,喜歡去草原游牧,結果被廢黜。同樣的事情北魏也發生了,魏孝文帝太子元恂留戀草原竟不願南下,被迫南下後又擅自北上,孝文帝大怒,把他廢為庶人。兩個太子的行為已經清楚地反映出他們的民族背景。

李淵起兵也並非一人,他是與突厥國始畢可汗聯手乾的。當時始畢可汗與李淵是君臣關係,他們可能還有血緣關係。史載李淵與始畢可汗有約,曰:「若入長安,民眾土地入唐公,金玉繒帛皆可汗有之」。他們聯手內侵,遵循著匈奴以來結盟南下的傳統(***清朝的滿蒙聯盟)。由於有突厥可汗的武力撐腰,李淵順利取得關中重地,突厥則滿載而歸。我們看到唐初的「刺史」(地方軍政首領)為清一色的突厥人,並且都是世襲,那是游牧民族固有的氏族軍事組織的影子,與遼金時代的「探馬赤軍」蒙元時代的「達魯花赤」相同。

李世民會說突厥語也是明白無誤的。史書記載唐高祖李淵時突厥國頡利可汗率軍攻入渭水便橋,秦王李世民迎戰。在橋邊李世民屏退左右,單獨一人「與頡利可汗隔津而語,責以負約」。「太宗獨與頡利臨水交言,麾諸軍卻而陣焉」(《舊唐書》)。其時李世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還有誘之以利,於是突厥人抽身引退,並相約幾天後便橋再會。其後他們如約而至,「刑白馬,與頡利同盟於便橋之上」。史載突厥薛舉可汗及部下常與李世民共同圍獵,「太宗與之遊獵馳射,無所間然」,於是突厥部眾「咸願效死」。如果李世民平時說漢語就不可能出現「無所間然」的情況。李世民頻頻狩獵,「狩與堯山」,「狩與岐山」,「狩與驪山」,不絕於史,這顯然是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

史書記載唐王室屢現「亂倫」之象,太宗死後唐高宗便把太宗的美妾武則天擁為己有了。所謂「亂倫」是後人的說法,在唐高宗看來並無此嫌疑,「妻其後母」是游牧民族的古老習俗,對於游牧民族出身的唐王室來說不存在道德障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游牧民族自古沒有守寡的傳統。武則天的故事與清初皇太后下嫁多爾袞類似,在當事人看來並無不妥,完全符合風俗習慣。

我們看到唐朝與游牧民族交往的那種深度和廣度是漢民族創建的朝代從未有過的,因為統治者的血緣對其基本國策必然產生深遠的影響,唐朝皇帝的游牧民族血緣正是唐代開放大氣的深層原因。歷史上中國人一直在迴避唐朝皇帝的血統來源,因為不願看到大唐盛世與胡人的關係。當我們以此去閱讀和思考《舊唐書》的時候,許多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

戎狄就是蒙古人的祖先,也是匈奴的前身,蒙古是匈奴的後代,一脈相承。《呂氏春秋審為篇》「狄人、獫狁,今日匈奴。」《晉書北狄傳》「匈奴之類,總謂之北狄。……夏曰獯鬻,殷曰鬼方,周曰獫狁,漢曰匈奴。」司馬遷的《史記》可信度很低,因為此書成書於漢朝,距離傳說中的「炎黃時代」已有2000年,而且《史記》中關於三皇五帝的歷史被歸類在「神話」目錄下。但如果我們假設史記中的內容都是史實,那麼黃帝本名「軒轅」,先秦古籍中匈奴被記作「獫狁」,「軒轅」與「獫狁」讀音相同,是同一個族名的異寫,黃帝與匈奴實屬同類,軒轅黃帝就是4000年前的忽必烈,南下征服中原建立王朝。《史記》中中清楚地記載黃帝部族是入侵中原的游牧民族是首領,如《史記·五帝本紀》:「(黃帝)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韂。」這是游牧民族居無常處,遷徙為生的真實寫照。

游牧民族首領軒轅黃帝是戎狄(現在蒙古人、滿洲人、突厥人的祖先)南下的一個分支,黃帝率兵由北方南下,逐鹿中原,黃帝部族與炎帝部族打敗蚩尤,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對南方的征服戰,與後世的鮮卑突厥結盟建立唐朝、滿洲蒙古結盟建立清朝一樣。按照《史記》的記載,恰恰是後世的游牧民族匈奴-鮮卑-突厥-蒙古-滿清才是軒轅黃帝的正統延續,是黃帝部族本部的後裔。而中國人則是軒轅部族南下後與當地土著混血誕生的後裔,屬於黃帝別部,而實際根本也沒有幾分黃帝血脈。

匈奴的延續 --- 俄羅斯

過去的俄羅斯史學界通常把蒙古人統治的兩個多世紀稱為「韃靼枷鎖」,但對這一時期的看法卻不盡相同。其中有些人對蒙古的統治持全盤否定態度,他們認為 「蒙古的統治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具悲劇性的一頁,使俄羅斯脫離了歐洲大家庭」。但是也有許多人看法不同,如18—19世紀的歷史學家卡拉姆津,就主張「莫斯科的強大應該歸功於蒙古」。在當代學者中,以古米廖夫為代表,認為所謂的「韃靼枷鎖」並不存在。相反,「俄羅斯與蒙古的結合,使俄羅斯在與西方的爭鬥中,立於不敗之地」。

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形成有明顯的當年蒙古的因素。1920年代,俄羅斯的歐亞主義就說:「俄羅斯與西方不相干,與斯拉夫 (Slavdom)也無關。」克柳切夫斯基和他的學生認為俄羅斯的統一,蒙古至少有一半功勞。另一位歐亞主義哲學家特魯別茨科伊在他的經典著作《論俄羅斯文化中的圖蘭成份》指出「莫斯科要感謝蒙古統治,俄羅斯政府制度也是蒙古式的。從本質上說,俄羅斯是一個東正教蒙古國家。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深受蒙古影響,有大量蒙古語借字、郵政、稅收、服飾也受蒙古影響,軍法制度也是從蒙古學的。」

蒙古的喀山汗國、阿斯特拉汗國、西伯利亞汗國、克里米亞汗國、諾蓋汗國、藍帳汗國、白帳汗國的蒙古貴族們後來供職於俄羅斯公國,成為很多大公、王公貴族的姓氏起源。俄羅斯曾有蒙古血緣的大公92個,50個王,13個公侯、300多個貴族姓氏。俄羅斯政治上的中央集權、經濟上的農奴制度、軍事上的擴張好戰、宗教上的服從世俗等等,都是傳承自蒙古的道統。這些東西至今仍在俄羅斯發生作用。

俄國2012年巨作《汗國》,導演安德烈·普羅什金。影片開始的場景在金帳汗國首都薩萊的宮殿,金帳汗Tinibek接待羅馬教皇特使,聲稱要派兵將羅馬夷為平地。但Tinibek很快被他的弟弟Dzhanibek所殺,Dzhanibek成為新一代大汗。Dzhanibek很快又被他的兒子Berdibek所殺。2年後Berdibek也被殺死。如此瘋狂的內鬥很快使金帳汗國衰敗、分裂。該影片在俄國引起爭議,有人說汗國和俄羅斯是不同的兩種文化。也有人認為蒙古和俄羅斯之間是共生關係,兩者密不可分。

「Ура!(烏拉!)」是俄語中一個表示歡呼的語氣詞,在極度激進的場合使用。在一些蘇聯衛國戰爭的影片中,當取得戰鬥勝利時或斯大林出現時,戰士們發出驚天動地的「烏拉」聲,這個詞來自蒙古語。蘇聯學者瓦西里·揚在對蒙古人系列作品的描述中稱,成吉思汗時代蒙古軍隊的前進口號的發音「Hurree」就是後世俄語「烏拉」的來源。美國著名民族史學家傑克·韋瑟福德教授指出「烏拉」一詞是在13世紀由蒙古軍隊傳播到歐亞很多地方的一個宣言詞。

蒙古是史上第一個把間諜提升到國家利益高度的民族。每逢戰前,他們都會派出間諜,盡量收集有關敵人的道路、河流、防禦工事、政治和經濟狀況等方面的情報。他們還派間諜散布關於蒙古勢力強大、任何抵抗都無濟於事的流言,使敵人士氣低落。13世紀的蒙古人之所以會戰無不勝,間諜在其中立下了不少功勞。在蒙古統治期間。俄羅斯全盤傳承了蒙古間諜制度,把間諜作為服務君主的工具。伊凡四世在位後期,曾一度實行間諜恐怖統治,他組成了一支人數為1000人的 「特轄軍(Опричник)」,來彼得一世設立了「秘密辦公廳」,負責抓捕和審查政治犯,從而開始了秘密偵探和間諜制度。「秘密辦公廳」與之前的蒙古間諜和之後蘇聯時期的「克格勃」是一脈相承的。蒙古帝國派往各地的達魯花赤(鎮守官)即是後來蘇聯黨委書記的前身。

著名軍事歷史家休·科爾:「1914年喀爾巴阡山戰役中,俄國所採取的戰術便是以當年蒙古軍戰術為範本的。時至今日,我們仍能感到,當年蒙古人對我們今天的軍事還有著深遠影響,利德爾·哈特曾以蒙古軍隊為例,說服人們將騎兵作戰方法運用於坦克。蘇聯紅軍秉承蒙古人的戰術之精髓,以高速機動為主要戰法,以大面積平原為主要戰場。蒙古騎士日行80公里,在驛站制度下則可日行500公里。蒙古人作戰時的推進速度同樣快得驚人,攻佔北俄羅斯用了2個月零5天,平均每天推行85至90公里;攻佔南俄羅斯用了2個月零10天,平均每天55到60公里;攻佔匈牙利和波蘭用時三個月,每天58到62公里。相比之下,二戰時期行軍速度最快的蘇聯紅軍在基本沒有阻力的情況下,從波蘭的維瓦斯河直撲德國的奧得河,20天里只推進了500公里,平均每天只有25到30公里,而此戰役被視為現代戰爭中推進速度最快的戰役。」

拔都汗,蒙古金帳汗國創始者,俄羅斯人稱他為「沙皇」,蒙古人因他對部下寬大,稱他「薩因汗」。1237-1251年拔都率軍西征大破日耳曼、波蘭、波西米亞以及匈牙利60萬聯軍,席捲東歐與中歐。1242年拔都建都於伏爾加河下游的欽察草原的薩萊,將整個俄羅斯納入蒙古轄地。拔都曾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力量扶植拖雷系的蒙哥(忽必烈的哥哥)登上汗位。

金帳汗國第二代大汗、俄羅斯沙皇薩爾塔克汗,與他的結拜兄弟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拒絕接受羅馬教皇的自殺性的、與蒙古人血戰到底的命令,而選擇依附於蒙古人,這通常被認為是俄羅斯脫離歐洲,投向亞洲的轉折點。1246年,金帳汗封他為基輔大公。俄羅斯與蒙古的結合,使俄羅斯從此對歐洲立於不敗之地。2008年,俄羅斯國家電視台舉行了一次「史上最偉大的俄羅斯人」的評選活動,結果涅夫斯基名列首位。

蒙古人實行政教合一,在俄羅斯大規模興建東正教堂,巧妙地通過教會對俄羅斯各地發號施令,東正教會也負責為金帳大汗祈福而獲得免稅權。蒙古人到來俄羅斯之前,俄羅斯東正教堂不到100座,在蒙古人統治期間增加至300餘座。在蒙古勢力往俄羅斯西北延伸時,莫斯科和東正教會是兩大助力。1327年,伊凡一世的對手亞歷山大因背叛蒙古人而被追捕,逃至普斯柯夫,普斯柯夫民眾為了保護亞歷山大而戰,可是就在戰爭一觸即發時,東正教會竟然宣稱支持異教徒的蒙古人,並將亞歷山大和普斯柯夫民眾逐出了教會。

馬邁,青帳汗國及金帳汗國的軍事強人。他是成吉思汗的後裔,諾蓋汗的孫子,伊琳娜·格林絲卡婭(伊凡雷帝的母親)的直系祖先。1360年,納兀魯斯將哥哥忽里納刺殺後繼位。在位不到一年,金帳汗國完全瓦解,此後直到1382年脫脫迷失重新統一金帳汗國,短短的二十年間就有十八個可汗,勢力最大的便是權臣馬邁,在金帳汗國挾天子以令諸侯(他主要控制烏克蘭與克里米亞)。馬邁的記憶延續了數個世紀,俄羅斯人常以「как Мамай прошел」(***馬邁的來臨)來形容事情的嚴重程度。

克里米亞汗國,國徽是成吉思汗的徽章蘇魯錠。克里米亞汗國的統治階層是格萊家族,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後裔(拔都的兄弟禿花·帖木兒系),這個家族1427-1783年統治克里米亞,喀山汗國的王族也是他們家族的。克里米亞汗國的創始人是哈吉·格萊,他是成吉思汗十一世孫。格萊家族也是奧斯曼帝國的王族成員,「假如羅馬和拜占廷代表了三個國際皇族正統中的兩個,那麼蒙古就是第三個。假如奧斯曼家族滅絕了,那麼成吉思汗的後裔就是奧斯曼帝國的正統繼位者。」

耶琳娜·格林斯卡婭,俄羅斯著名女政治家,伊凡雷帝的母親,成吉思汗的後裔(朮赤馬邁一系)。

賽-布拉特(俄語名:謝苗·別克布拉托維奇)。俄國沙皇、卡西莫夫汗,他是成吉思汗直系後裔。1573年受洗禮入東正教改名謝苗·別克布拉托維奇。他在1575年被伊凡雷帝封為「全羅斯大公」,在1年後又讓位給伊凡雷帝。伊凡雷帝這麼做是為了表明自己是成吉思汗在歐洲和亞洲的正統繼承人。謝苗·別克布拉托維奇在讓位後成為特維爾大公,後來進入修道院當修士。1616年在莫斯科去世,葬於謝苗諾夫修道院。

鮑里斯·戈東諾夫,俄國沙皇。蒙古韃靼貴族出身,1604年全俄縉紳會議推舉鮑里斯為俄羅斯沙皇。他繼承伊凡雷帝遺志,停止與波蘭的戰爭,在北方向瑞典發動戰爭,擴大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向東繼續侵略蒙古西伯利亞汗國,南方與蒙古克里米亞汗國交戰,修建了一系列要塞城市。他推進俄羅斯農奴化進程。在位末期俄羅斯不斷發生農奴起義。1605年去世。俄國文豪普希金將他的一生改編為戲劇,並由作曲家穆索爾斯基再改編成歌劇。

世代與成吉思汗家族通婚的斯摩棱斯克和雅羅斯拉夫爾大公 - 費德爾·羅斯提斯拉維奇(Фёдор Ростиславич Чёрный)。在蒙古統治期間,俄羅斯宮廷的王侯們渴望通過成為成吉思汗家族的一員來得到政治上的提拔。

庫圖佐夫,蒙古韃靼出身,擊敗拿破崙的軍事天才,他不但精通兵法、戰史、幾何學、數學,還深通德語、拉丁語、波蘭語、土耳其語和英語。

穿俄國皇室服裝的末代沙皇,蒙古韃靼風格濃重。

巴德瑪耶夫,俄羅斯布里亞特蒙古人,末代沙皇時期的著名野心家,曾打算將整個滿清帝國版圖併入沙俄。後因日本擴張牽制沙俄行動,巴德瑪耶夫被迫放棄該計劃。

蘇維埃第一代領導人列寧,列寧的祖父母都是蒙古人,祖父是尼可萊·瓦西列維奇·兀爾阿諾夫,出生在一個卡爾梅克/韃靼農民家庭。祖母是來自阿斯特拉罕的卡爾梅克女人安娜·絲米爾諾娃。

列寧與家人合影,親戚的孩子留的是傳統蒙古髮型。

巴桑·格羅德維科夫,蘇聯將軍,卡爾梅克蒙古人。1944年率軍由東喀爾巴阡山直插匈牙利,橫掃波蘭,擊敗德軍,解放布列斯特(位於今白俄羅斯)。1945年率軍攻入德國首都柏林,同年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和列寧勳章。

蒙古第一夫人,安娜斯塔西亞·費拉托娃(1920年-2001年),俄羅斯人,蒙古領袖尤穆佳·澤登巴爾的妻子。她是蒙古社會活動家,曾任蒙古兒童基金會主席。在其倡導和主持下,蒙古建成了國際兒童活動中心、婚禮宮、少年宮以及許多兒童保育機構。1984年澤登巴爾被解除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大人民呼拉爾主席團主席職務。此後費拉托娃隨澤登巴爾遷居莫斯科。1991年澤登巴爾逝世後,費拉托娃與子女共同在莫斯科過平常人生活。2001年10月21日費拉托娃在莫斯科病逝。

謝爾蓋·紹伊古,現任俄羅斯國防部長。父親是蒙古人,母親俄羅斯人。他之前曾擔任過俄羅斯副總理;國家緊急情況部長;莫斯科州州長,獲得過一次「俄羅斯英雄」稱號。他熟練掌握9種語言,包括土耳其語和日語。同時也是俄羅斯最大的日本古董武士刀收藏者,收藏總價值超過4000萬美金。

尤里·葉哈努羅夫,布里亞特蒙古人。烏克蘭前總理和國防部長。曾任烏克蘭議會工業政策和企業問題委員會負責人、烏克蘭政府經濟部部長,以及烏克蘭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州長。

俄羅斯與蒙古的通婚現象。

著名美籍日裔政治、歷史、經濟學家弗朗西斯·福山:「俄羅斯的政府結構建立在傳統的蒙古式掠奪性方法之上。俄羅斯從未民主過。斯大林所採用的統治原則跟蒙古人一樣。而普京就是一個21世紀的蒙古人,而非其他。現在,因為俄羅斯還是一個富裕的國家,領頭的蒙古人意識到為了獲得正統性和國民的愛戴,他必須分配出一部分財富。這就是現在低稅負和低負債的原因。由於上述原因,現在的俄羅斯抗議活動,我們必須讚賞和鼓勵的這些活動,卻也無法打敗這個蒙古體系。」

滿洲與蒙元的傳承關係

1636年皇太極繼承元玉璽,為了承繼大元之大統,建立滿蒙共主之國,改國名為「大清」,「大清」是蒙古語「Daicing」,意為「戰士」、「卓越」,大清國即是蒙古語「戰士之國」,中文音譯為「代青」或「大清」。

滿洲大清是承襲蒙元建國,直接傳承自蒙元的,是14世紀蒙古元帝國的延續。

在本朝之前的中國人眼裡,滿洲人和蒙古人是沒有區別的,他們穿一樣的服飾、說一樣的語言、有著一樣的文化,完全是同類。清末孫中山喊「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中的「韃虜」就包括了蒙古人。只是滿洲倒台後,北洋政府竟然違背了革命黨的理論,而「繼承」滿洲大清的全部版圖,才開始宣揚所謂的「滿洲人和蒙古人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中國才是滿洲大清的繼承者,蒙古是滿洲大清的一部分,所以蒙古是中國的一部分」理論。

努爾哈赤的六世祖名叫蒙哥帖木兒(蒙古語「永恆的鋼鐵」),努爾哈赤尊號Kundulen Han和Sule Beile均為蒙古語。努爾哈赤(Nurhaci)、皇太極(Hongtaiji)也非常熟悉和親近蒙古語言文化。明末後金之時,努爾哈赤、舒爾哈齊(Surhaci)就與蒙古通婚。自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後,蒙古科爾沁部明安貝勒等與努爾哈赤結盟,壬子年(1612年)和乙卯年(1615年)努爾哈赤分別娶明安貝勒之女和賓圖王孔果爾之女為側福晉,開始滿蒙聯姻。皇太極遵循父汗努爾哈赤的遺願,繼續加強滿蒙軍事聯盟,滿蒙上層貴族間的婚姻關係進一步擴展,整個清朝有一百多個滿洲格格遠嫁蒙古草原。

努爾哈赤的尊號及其設立的政府官職名稱就用蒙古語稱之。萬曆十五年(1587年)六月二十四日,努爾哈赤自稱Sure beile(淑勒貝勒,或譯聰睿貝勒)。1615年,努爾哈赤強化國家政權,設置了「理政聽訟大臣五員、都堂十員」都堂,滿文作「Jargūci」(扎爾固齊),即司法大臣,Jargūci即蒙古語。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賜號為達爾汗巴圖魯(蒙古語,「榮譽的勇士」),三弟雅爾哈齊事迹不詳,異母弟巴雅喇,賜號為卓里克圖(蒙古語「果敢」,譯為「篤義」),另一異母弟穆爾哈齊,賜號為青巴圖魯(蒙古語「忠誠的勇士」)。

努爾哈赤還用蒙古語給兒子、外孫起名。皇太極及其兄代善、莽古爾泰等人之名就是蒙古語。舒爾哈齊之女孫帶格格與蒙古喀爾喀五部之一巴約特部台吉恩格德爾(Enggeder,博爾濟吉特氏)所生之子名額爾克代青(Erke Daicing),此名即是努爾哈赤給起的。天命七年四月初六,孫帶格格請伯父努爾哈赤為其子命名,努爾哈赤便給外孫起了「額爾克代青」這個蒙古語名字。

皇太極曾用蒙古語賜予多爾袞、多鐸美號。天聰二年(1628年)二月,清太宗出征獲得勝利,三月戊辰(初七日)還都盛京,於途中舉行大宴。太宗說,蒙天眷佑,二幼弟隨征異國,俘獲凱旋,宜賜以美號。於是賜予多爾袞貝勒「墨里根岱青」(Mergen Daicing)之號,賜予多鐸「厄里克出呼里」(Erke Cuhur)之號。

在舊滿洲檔中,皇太極有一段著名的論述。這是皇太極在天聰九年( 1635年)說的,原文如下:「tere inenggi, han hendume musei gurun i gebu daqi manju、 hada、 ula、 yehe、hoifa kai. tere be ulhirakv niyalma juxen sembi. juxen serengge sibei qoo mergen i hvnqihin kai. tere muse de ai dalji. ereqi julesi yaya niyalma muse gurun i da manju sere gebu be hvla. juxen seme hvlaha de weile.」[中文譯文:是日,汗曰:我國原有之名為滿洲、哈達、烏拉、葉赫、輝發,其無知之人稱之為諸申。夫諸申(女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親誼,與我們何干。此後所有人等稱我國原有之名 滿洲,若稱諸申,罪之。]

全美亞洲學會會長伊芙林·羅斯基在她的《最後的皇帝:滿清機構的社會史》一書提出:「滿清能夠在中國成功地維持了近300年的統治,不是靠漢化,而是有效地得到了蒙古等諸多非漢民族的支持,從這點上說來,滿清統治者是以中亞諸民族的大汗而並非中國王朝的皇帝身份出現的。滿清只是利用了儒家的很多東西而本身還是保留了諸多自己的特點,清朝與中國並非同義詞。」

因此,即使是滿清時期也是蒙古統治中國,而不是相反。中原人說「清朝蒙古是中國的一部分」甚至說「元朝蒙古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在外國人看來都是極其荒唐的,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無異於今天的越南人說「漢朝中國是越南的一部分」。

所謂的「蒙古曾經屬於中國,後來才獨立出去的」也是當代歷史憤青們吹噓得比較多的話題。然而縱觀歷史,中國人從來就沒有統治過蒙古,而蒙古人卻征服並統治過中國全境長達一個世紀。1279年蒙古滅宋,開始了蒙古在中國近一個世紀的殖民統治,直到1368年元帝國倒台,中國才從蒙古獨立了出去,建立明朝。明朝雖然是個獨立國家,但在軍事上仍常常被蒙古人欺負,甚至明朝初期與蒙古人外交都要用蒙古語。

一些國內憤青總是拿著1820年大清全盛期勢力範圍,來闡明中國對大清勢力範圍的繼承性。除了能欺騙、煽動支那幼稚的黃漢外,還增添了黃漢篡權滿洲主子的國際鬧劇。而對於扎薩克地區(蒙古)作為輔助大清統治中國的主子,黃漢卻以此對其領土提出主權要求。

13世紀的大蒙古國,當時的中國只是蒙古的一個行政區。直到14世紀中後期,中國才脫離了蒙古祖國,獨立出去建立明朝。

蒙古於1911年12月5日宣布蒙古國成立,蒙古國的出現,就是滿清垮台後,蒙古股東退股的結果。之後蒙古於1921年建黨,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一口咬定蒙古屬於中國,讓全世界都覺得莫名其妙,而在現實中,中國對蒙古從來就沒有任何主權。1919年11月,當時中國的執政者安福系集團奉日本主子之命,派遣徐樹錚侵略蒙古,結果北洋軍在蒙古僅1年時間就被揍了回來。說「中國曾經是蒙古的一部分」是基於歷史現實。而中國人說「蒙古曾經是中國的領土」,即使以現在黃漢的觀點來看,也極其牽強,還很-帝-國主義。

蒙古早在1911年就建立政府;而中國打著「驅逐韃靼,恢復中華」的旗號從滿清帝國獨立出去後,在1912年才建立北洋政府。作為日本傀儡的徐樹錚率北洋軍於1919年11月侵略蒙古,結果1920年10月北洋軍就被揍了回來,歷時不到1年。蒙古1921年建立蒙古人民政權,1924年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國;中國直到1949年才建國。

作者上海政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芬蘭人也是匈奴人的後代?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