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安雅琴:留日學生與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

安雅琴:留日學生與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

清末留日風潮肇始於1894—1895年甲午戰爭。甲午一役,創巨痛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救亡圖存和維新思潮迅速興起。處存亡之秋,圖自救之術,其一重要指向即為翻譯西書、講求西學,而講求西學「以派人出洋為要」,且「西洋不如東洋」,浮槎東渡遂成為清末民初知識分子的重要趨向。以1896年駐日公使裕庚招募13名學生赴日為始,掀起留學日本熱潮。清末民初,留日學生成為譯介西學的重要群體,而西學的譯介使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成為可能。青年學生東渡之時,恰值社會主義思潮在日本興起,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社會主義學說風行於日本輿論界。因此,留日學生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重要群體。

以翻譯介紹為主

留日學生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第一個階段以1900年《譯書彙編》刊譯日本學者有賀長雄《近世政治史》為始,直至辛亥革命前夕。甲午戰爭加速了以軍工業為核心的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勞資矛盾日益突出,社會主義思潮勃然而興。耳濡目染,留日學生自然將目光轉向這一新的社會思潮。

1900年,留日學生以「將歐美日本『學理』最新之書……彙輯成編,餉遺海內」為初衷,創辦《譯書彙編》。從第1期起,即連載刊譯了有賀長雄《近世政治史》,書中提到了德國社會黨和第一國際,稱馬克思主張「均貧富之說」。此後,在《浙江潮》《遊學譯編》《江蘇》《湖北學生界》等留日學生主辦的刊物中,陸續出現了介紹社會主義學說的譯文、撰文。

幾乎與日本社會主義思潮的高漲同步,留日學生掀起了譯介社會主義學說的熱潮。福井准造的《近世社會主義》、幸德秋水的《社會主義神髓》、村井至知的《社會主義》等大批日本社會主義著作,在短時間內經留日學生的翻譯而傳播至國內。在譯介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唯物論」「階級」「資本」等大量社科術語,不僅直接借用了日語漢字辭彙,而且沿用了日本社會主義者的界定和闡釋。這一階段的傳播以譯介為主,內容零碎,影響範圍也相對狹小。

從日本轉向國內

第二個階段以1911年辛亥革命的勝利為始,直至俄國十月革命。辛亥革命勝利後,共和政體甫建,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躊躇滿志,以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均已實現,當務之急在民生主義上,要致力於實現「社會主義」。在孫中山的表述中,民生主義即為社會主義,兩者為同義之語,主張要對社會主義「廣為鼓吹」,「使其理論普及全國人心目中」。在此背景下,國內介紹社會主義學說的報刊雜誌迅速增加,其中《民立報》《社會世界》《新世界》等頗值得稱道,先後刊登《社會主義大家馬兒克之學說》等譯文,較為完整地連載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在這一階段,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主場由日本轉到國內。在譯介的基礎上,部分歸國留日學生進行了創立社會主義政黨的首次嘗試。但是,當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形成北洋軍閥統治之後,這次熱潮就迅速告終。與第一階段相較,無論在持續時間還是傳播內容上,這一階段都未有實質性的突破。

十月革命之前,留日學生對社會主義無疑是感興趣的。他們親眼目睹了資本主義社會嚴重的階級衝突和貧富懸隔,了解了西方社會種種不治之症,對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產生了懷疑。但是,囿於歷史和思想的局限,這一時期的留日學生還未能清晰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革命性,他們所宣傳和主張的,不過是根據自身特點和利益而嫁接出來的社會主義學說。

從馬克思主義中汲取營養

第三個階段以十月革命為始,至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綱領為終,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最為重要的階段。「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提供了解決中國問題的新視角。十月革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的,這是一個事實;十月革命依據馬克思主義指導而取得了勝利,這又是一個事實,兩個事實推動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轉向馬克思主義。

這一階段,留日學生通過譯書、辦報、成立研究會等方式,大力宣傳社會主義學說,積極從馬克思主義中汲取營養,以解決中國社會內憂外患的迫切現實問題,探求中國「向何處去」的答案。以張東蓀、張君勱、陳溥賢等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以《晨報》為傳播的重要陣地,最早設立「馬克思研究」專欄,先後登載了馬克思的《僱傭勞動與資本》、考茨基的《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河上肇的《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等譯文。《晨報》也較早地對勞農俄國予以關注,介紹了馬克思、列寧、李卜克內西等人的生平和學說。後來成為國民黨理論家的沈玄廬、朱執信、戴季陶、胡漢民等人,在這一階段也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創辦了《民國日報》副刊、《星期評論》《建設》等刊物,影響甚廣。與《晨報》相比,他們更注重對唯物史觀和勞工問題的研究,著有《唯物史觀批評之批評》《階級鬥爭之研究》等文章。

在這一階段,最為得力的當屬李大釗、陳獨秀、李達、李漢俊等早期共產主義者。他們或譯書,或撰文,構建起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包括「唯物史觀說」「經濟學說」「階級鬥爭說」「社會民主主義」在內的「一個渾然的有機完體」,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他們認識到,無產階級革命是馬克思主義的試金石,人民群眾是歷史的推動者。在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上,他們與改良派和戴季陶、胡漢民等人是截然不同的。雖然改良派和戴季陶、胡漢民等人曾經不同程度地頌揚過勞動,哀憐過工人的痛苦,但都不自覺地把自己擺到救世主位置上。例如,戴季陶一方面力倡改善工人生活條件、增加工人智識,另一方面又宣稱要警惕工人發生「無意識的暴動」,並視此為「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危險」,呼籲「有智識有學問的人」在「思想上知識上來領導他們」,以免「將來漸漸的趨向到不合理不合適的一方面去」。相比之下,初具共產主義信仰的早期共產主義者則真正深入群眾,相信群眾力量,他們不單單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新潮學說加以研究,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以此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探索中國革命的道路。

理性思辨的自覺選擇

甲午一役的失敗,將清王朝的「滿目瘡痍」暴露於國人視野之中。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和國將不國的外部挑戰,將國人引上求生存、謀自強、圖發展的歷史軌跡。留日學生群體即產生於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之中,他們身負期待又滿懷沉痛。中國向何處去,在形形色色的思潮面前如何進行選擇,這是留日學生反覆比較推求西方思潮的原點。

留日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有一個選擇的過程。國家社會主義、工團主義、新村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思潮都曾擺在他們眼前,甚至對他們產生過不小的影響。然而,通過與各種思潮的交鋒,馬克思主義以其科學性、革命性和批判性,最終在論戰和實踐中取得了勝利。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使之成為一個「統系完全的主義」,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使中國革命有了現實可操作的路徑,也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必須應用於實踐、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的要求。留日學生群體幾番思想流轉、聚合離散,初具共產主義信仰的知識分子在反覆比較與推求中,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留日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既是救亡運動在思想領域的反映,也是他們自身理性思辨的自覺選擇。

(本文系2017年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項課題「『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專題教學論——以留日學生群體與馬克思主義的選擇為切入」(TJSZZX17-01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天津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學基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星 排版編輯:劉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新時期四十年中華文藝思想研究回顧與反思研討會在遼寧舉行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