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乾隆英明一世,竟因自己的一個愛好,讓大清貪腐橫行無法控制

乾隆英明一世,竟因自己的一個愛好,讓大清貪腐橫行無法控制

共創康乾盛世的乾隆帝,雖說是治國有道和管理有方,但是在其執政的後半段,社會卻貪腐之風盛行,儘管乾隆也採取了諸多辦法,甚至對督撫一級的貪污人員,親自斷案問責,但這貪腐現象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控制,反而愈演愈烈。

乾隆皇帝在上任之初,對國家的律例進行了加強和完善,認為對觸犯法令的人要加以嚴懲,並且還認為說教雖能改善一人的品行,但是唯有法律制裁才能讓人認識到法律的重要,並且還加大了貪腐的治理措施,但是為什麼還會存在多位督撫貪污和國庫虧空的情況呢?

這可能要從乾隆對自己的評價說起,有人問其執政這麼多年中,對自己做過哪些事情最感到驕傲?乾隆說第一件是自己親自率軍平定西北,第二件事就是六次巡查江南。

大家定會對這六巡江南的答案感到有些意外,但是當我們深究其根源,就會找到些許答案了。就憑當時的條件,皇帝下江南可不是如今坐趟高鐵就能解決的事情,皇帝出行可謂是一個浩大工程,不僅需要人拉馬抗,每次出行還有陪伴的文武百官和的侍衛隨從,這幾千人的隊伍可謂是浩浩蕩蕩,每次都要耗費大量的真金白銀,那這費用是在哪裡出的呢?

當然除了部分是國庫承擔外,大部分都來自沿途的各個地方通過攤派和贊助等手法收取的資金費用,美其名曰「公捐」,其實就是公費捐派的意思。乾隆皇帝深得此道,不僅皇宮需要修葺要公捐,新添路橋要公捐,當然他來江南巡查的差旅費也要公捐咯!

公捐讓地方的官員有些苦不堪言,敢怒不敢言,因為公捐的筆全部都來自全省的各個官員自己的腰包,但是這些錢還不是從區域百姓的賦稅和國家撥款中壓榨出來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反倒最吃虧就是出身底層的普通百姓。換句話說,這公捐的制度反倒是助長了貪污的風氣,真的是讓乾隆得不償失啊!

除了公捐外,乾隆還有其他的手段,能讓這些官員們充分調動所屬地的財力物力和資源來支撐自己的開銷和花費,那就是「納貢」,這個很好解釋了,那就是每逢年節或者生日壽辰,都要送上貢物,以此來感謝皇上對自己的信任和升遷任命。

進貢的頻率大概是每年兩三次。乾隆認為,這樣的納貢是督撫們的榮耀,也是督撫應該做的公務之一。這樣的頻率也使督撫們吃不消,剛剛準備好這次的貢物,沒過多久下一次又如約而至,這也使得督撫們頗費心計去琢磨怎麼讓皇上歡喜。

乾隆是一個對玉器非常痴迷的一個人,他不僅令督撫高官們進貢玉器,他還自己命人花重金收集各地的名玉。在北京的故宮內,現存的上萬件的古玉把件或者玉石器皿,大都是在乾隆年間由各級官員通過納貢呈現上來的。

要知道為了博得皇帝的一笑,有些貢品也都是花了重金購買的,某些貢品甚至已經達到上千兩白銀了,已經遠遠超過一位督巡的俸祿了,但是這些巡撫們竟還樂此不疲,還每年換著花樣進貢新的物件。

越是這樣,他們才有更多的機會和借口,向屬下的臣民進行毫無底線的索要和剋扣,並且藉以納貢的名義就是他們大飽私囊的最好的保護傘,所以這也進一步加速了督巡們貪污腐化的速度。

據統計,乾隆一生曾經出巡150多次,每次出巡,沿途的高官們都要進貢表忠心,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他的每次出巡都造就了幾個貪官。 所以,這一事實已經清晰可見,康熙只不過是通過督巡的上貢大肆斂財,而督巡們在將此轉嫁給底層百姓而已。

縱觀整個中國的古代歷史,貪污腐敗都是一個時常存在的問題,在除去社會環境和制度的因素外,貪污的問題與當權者對待貪污的態度和懲辦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說乾隆中葉時期,不可控制的貪腐問題,與乾隆藉以公捐和納貢名義,還有愛玉的愛好,並實際暗中收斂財物有重要關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豆芽科的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敵方大軍即將兵臨城下,將軍下令:快殺光城中雞犬!果然大獲全勝
朱元璋向南方派出一軍隊,後代至今戍守在此,身份證和普通人不同

TAG:豆芽科的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