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房價高房租貴怎麼辦?這有一個比較酷的解決方案

房價高房租貴怎麼辦?這有一個比較酷的解決方案

原標題:房價高房租貴怎麼辦?這有一個比較酷的解決方案


在大城市買不起房怎麼辦?NASA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準備進軍房地產事業,先來看看他們的房源如何:鏤空式沙漠小別墅,出門就是傳說中的茫茫沙海:



再來看看這套終極情懷蒙古包,打開窗戶就能被糊一臉復古元素:


想要科幻也有,荒野戈壁中聳立著的幾個不明黑色圓柱體,其實都三層精裝小別墅:



這些建築形形色色,最小的也有90平,足夠4人生活,唯一的問題是——它們全在火星



事情是這樣的。雖然登陸火星對我們來說十分遙遠,但在NASA這種級別的科技巨頭來看,也就是未來幾十年的事。於是他們早在2014年就舉辦了一場挑戰賽「3D列印火星棲息地」,研究如何在火星建立可居住空間。而以上房源都是這項比賽目前的最優方案,換句話說,它們有可能就是未來你在火星的家



NASA對火星棲息地最基本的要求是:生活空間至少要92平米,可以支持四名宇航員生活一年,棲息地還需要運轉各種功能系統,包括生命維持系統、機械和電氣系統、宇航服、探測器艙和管道系統。說白話:能住活人,能做實驗



而至於如何操作,NASA已經想好了流程步驟。他們的「地產」計劃是,當技術成熟後,先由機器人登錄火星,然後讓其通過3D列印完成房屋建設,之後宇航員便可登陸在火星生活。


當年還以為是單純的自吹噱頭,結果NASA不僅投入了大量的獎金,而且這一挑戰就是4年。挑戰總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設計競賽,比拼建築概念,獎金5萬美金;第二階段比的是材料技術、建築結構,獎金110萬美金。而今年進入第三階段,總獎金更是達到了200萬美元



(曾經的參賽作品)


第三階段的考驗更接近蓋房子這件事本身。該階段一共有五級考核,其中剛剛完成的初賽,是需要選手利用專業軟體工具,參考實際物理和功能限制,創造出符合火星本地使用條件的棲息地房屋。也就是說,這些房屋設計必須能夠克服當地氣候,如乾燥、表面平均零下55℃的低氣溫等等。



所以,這些被NASA認可,極有可能是未來人類在火星住房雛形的五強設計長什麼樣?下面的作品名列第五,來自美國西北大學,他們的棲息地很有愛斯基摩人冰屋的意思:



棲息地採用內外雙層結構來抵禦火星的溫差變化,而加分項是建築施工方便,因為內殼採用充氣的方式搭建:



內部的空間不算大,但五臟俱全,宇航員的卧室一列排開,同時為了保護個人隱私,特意用主牆對卧室與辦公區域進行了分割。



最大的創意是社區化,由於搭建便捷結構簡單,只需要連接通道,棲息地就可以像鋪地毯一樣無限延展,形成面積龐大的社區,感覺就像是在串肉丸子。



第四名是來自紐約的SEArch+/Apis Cor,他們的設計充滿了藝術氣息,基本完爆第五名粗糙的「鍋蓋」外形,給我一種《星際爭霸》的既視感:



整座棲息地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地基、住房、以及最外側覆蓋的一層貝殼結構,它也是這座棲息地最大的亮點。



外部的貝殼結構具有非常強大的韌性,可以迎合當地自然條件改變形狀,保護居住空間。


另外其設計角度經過精確計算,貝殼構成的夾角可以讓陽光從30度角射入棲息地內部,經過一系列光線反射後,可以形成分層照射,讓工作空間陽光充足,睡眠區域不受光線騷擾。



同時貝殼的表面設計與交錯位置可以將輻射降至最低。



不過在狂丸看來,它最大的缺點應該是空間實在有限,看著十分狹小。



而在空間感上比較出色的應該是第三名的Kahn-Yates小隊,他們簡直打造了一座火星酒店。



這座「星際酒店」將建築過程化繁為簡,為了最大程度簡化建造成本,這座棲息地基於飛船建造,也就是說當飛船降落後,會以其為主體搭建房屋。



(建築切面)


而這種設計最大的好處是採光好、空間足夠大,宇航員甚至可以在特製的地基上種個花園。



同時它們表示該棲息地房屋最好建於赤道附近,結合其獨特的外形設計可以有效避免沙塵暴的襲擾。Kahn-Yates的設計顯然要比前兩位更加寬敞,四個卧室、廚房、客廳安排的明明白白。




當然「在火星種植物」這種設定聽著就很扯,但大空間對於居住者的身心健康都有著明顯的益處。



第二名AI SpaceFactory的作品基本將上面的設計都diss了一遍:火星上玩空間感,應該考慮的是高度。


這支團隊採用的是垂直圓柱體設計,外形像是一個矮胖的煙囪。雖然丑,但該設計經過多重計算,是一個表面積最少,同時空間最大的方案。



同時這種結構設計讓牆壁角度變大,在空間上去除了無用的死角,減少浪費。



這種設計的分層也更為合理。整個建築四層均擁有超大空間,同時相互之間不會因為距離過近而產生噪音影響。



另外團隊還表示,在火星,任何不會擴張和收縮的結構都是失敗品,氣候變化將會摧毀建築。



AI SpaceFactory的應對措施是底部採用可滑動的軸承,使其可以左右移動;內部依然是雙殼系統,為棲息地的收縮留下了空間。



由於該種設計會造成光線不足的問題,所以內殼的燈光與通風系統都做了單獨的設計。例如利用內部的鏡面反射將自然光與燈光結合,形成無死角的照明系統。



另外每層還單獨開通了一個窗口,合起來可以形成360度的景觀,只不過想看一圈風景,需要你爬四層樓。



總之,他們的設計完美的詮釋什麼是佔地少空間大,而且印表機不需要大幅度移動,建築過程方便。




而在NASA看來,最優秀的設計來自Zopherus,它們的「蒙古包」式的建築群落建築贏得了最多的skr呼聲。


Zopherus的棲息地優點很多,最突之一就是原料完全取自火星。當飛船帶著印表機著陸後,著陸器會釋放探路機器人,它們會像遊戲中那樣開始搜尋材料。



他們打算用當地的冰、氧化鈣和火星岩石來製作火星混凝土,同時這種材料理論上具備吸收輻射等功能:



第二點就是被其他人忽略的列印設備。Zopherus認為人類立足於火星的關鍵,要看印表機是否給力。於是他們建議將著陸器設計成為「3D印表機器人」:



這樣設計的優勢是,只要著陸器能夠安全抵達,就有能力抵抗天氣的干擾,減少因為天氣原因導致器材損壞、功虧一簣的可能。



這種機器人可以自動混合收集到的原料,並製作列印材料。


接著就像是母雞下蛋,印表機會從氣閘開始一路向上直至封頂:



完成後印表機自行移動更換位置,向其他方向移動幾英尺後,重複剛才的動作,最終創造一個火星群落。



當然內部空間依然是缺陷,狹小擁擠,不過設計中這個落地窗戶倒是看著不錯。




NASA認為這些作品在完整性、布局、和美學方面都極為有特點,尤其是在3D列印方面比較有可行性,不僅讓他們成功晉級,同時平均獎勵每支隊伍2萬美元,摺合人民幣四捨五入就是15萬。而這五位獲勝者將會在明年進行下一等級的考核,那就是將自己的設計列印出1:3的模型。



儘管你在這裡看到的圖片看起來相當科幻,但它們的設計中包含各種建築與太空知識,每個作品都參考了大量數據。甚至一面牆不僅要選對堆砌的材料,同時還要針壓力密封、空氣過濾、溫度加熱等問題進行思考。同時據NASA方賽事主管Monsi Roman表示,他們是認真的,這個計劃在2030年有望實施,或許會先在月球上進行試驗。總之,看起來NASA要先人一步,開發星域房產了。



就像數百年前無畏的冒險者面對一望無際的海域敢於揚帆起航,在科技不斷飛躍的今天,衝出地球踏足星辰大海也是必然之事。但說實話,狂丸作為原生純種的地球人,對於未來的太空住房要求真的不高:有網有空調, 你造成什麼樣都行。



今日新測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狂丸科學 的精彩文章:

我是誰,我在哪?一起收集記憶碎片,開啟科幻故事
內褲風扇和手持洗屁屁機,為了上廁所舒服日本人又開腦洞了

TAG:狂丸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