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真正的中國風:不僅畫面美哭,竟還藏著這麼多非遺!
Aug.
18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
讓這些中華傳統文化里的就快被遺忘的珍珠,再次散發出奪目的光芒。
來源 |
竹加生活館
最近《延禧攻略》有點火,
精彩的宮斗戲千篇一律,精緻的靈魂劇百里挑一。
為何它能收視率與口碑高漲齊飛?
其實,《延禧攻略》在呈現出一個
素雅精緻的歷史圖景
的同時,也讓觀眾充分領略到了
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
創作團隊特意訪問了江浙一帶從事傳統手工藝的民間藝人,並進入相關博物館觀摩學習。一系列傳統文化元素的呈現,在滿足劇情需要的同時,也極大滿足了觀眾對於歷史文化習俗的好奇。
「我希望有一部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戲,
讓觀眾能真的感受到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偉大和美學,
更希望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傳承下去。」
劇中服裝設計
精緻樸素的色調和風格與以往宮廷劇不甚相同,舍掉「阿寶色」的紫禁城顯得低調奢貴,較為真實得還原了乾隆年間的民俗風貌和吃穿用度。
整體的服道化還融入了刺繡、緙絲、絨花等多種
非物質文化遺產
。且把崑曲等
國粹
加入到劇情里,可謂是極具匠心。
嫻妃住所劇照
劇中皇帝和後宮妃嬪們的居所皆有不同之處。
養心殿與儲秀宮劇照
清代宮廷的陳設十分精緻,並且注意到了皇帝用膳的餐具是成套的。
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崑曲的唱腔華麗婉轉、念白儒雅清幽,才子佳人的情節使其一度成為文人雅士頗為偏愛的曲藝形式。
乾隆年間宮廷中流行崑曲而非京劇,劇中通過在儲秀宮重現的崑曲戲台,讓觀眾以耳濡目染的方式感受到崑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強大魅力。
高貴妃在劇中演繹了崑曲《憐香伴》,也是十分貼合史實,
崑劇藝術被尊為「百戲之祖」
,對整個戲曲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相比崑曲的雅意,劇中另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更是各位娘娘小主離不開的必需品,那就是
刺繡
。
在清朝,真正能體現出階級感的,並不是服裝顏色,而是細節,比如
點綴裝飾
和
刺繡手法
等。
從傳統的
京綉、宮廷綉,
到緙絲、手推綉、打籽綉、盤金綉
。
在經驗豐富的老綉工的手下,一段可觀可感、可以觸摸的歷史,便躍然於眼前。
京綉又稱為宮綉,因其供於宮廷,所以具有嚴格的藝術審美標準和規範。繡的方法上講究慢工出細活;圖案精細秀麗、形象逼真,內容上要求「圖必有意,紋必吉祥」。
除了服裝外,
劇中其他的配飾,也高度還原了歷史。
宋春麗飾演的太后手中所握扇子
與
清沙面貼絹仙鶴桃樹圖團扇
對比譚卓飾演高貴妃手中所握扇子
與清代
紅色緙絲烏木雕花柄團扇
對比不要小看這些仿製的團扇,他們都是由素有
「一寸緙絲一寸金」
之稱的
宮廷緙絲手藝
製作而成的。
蘇州緙絲織造技曾在2006年入選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2009年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就連繡房里那些織布機,緙絲機,刺繡的架子,都與歷史同步。
古色古香,精緻真實,彷彿瞬間就能回到那個年代。
《延禧攻略》里,上至皇后下至宮女都做到了這一點,而且她們佩戴的耳環,
都是當時最流行的大顆珍珠,每串兩顆的樣式。
據記載,乾隆四十年選秀女時曾說過:
「旗婦一耳戴三鉗,
原系滿洲舊風,
斷不可改飾。
朕選包衣佐領之秀女,
皆戴一墜子,
並相沿至於一耳一鉗,
則竟非滿洲矣,立行禁止。」
所謂的
「一耳戴三鉗」
,是指滿族婦女要在每隻耳朵上扎三個孔,帶上三隻耳環。
這種習俗每個滿族婦女都要遵守,直到清朝中後期也不曾更改
。
其實過往在看清宮劇的時候,還珠格格和娘娘們頭上頂著的大花旗頭觀眾們都有點勉強接受的意思。
這樣的旗頭,其實是慈禧之後才出現的款式。乾隆時期的女性們,
大部分都梳著「小兩把頭」。
「小兩把頭」需要用本人頭髮梳成,所以無法佩戴較重的金銀首飾,只能在上面佩戴
絨花
。
《延禧攻略》里,秦嵐扮演的皇后便十分貼近史實。
一直崇尚節儉的她通常
「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
其他角色亦是一樣,都是
兩把頭加絨花
的標準扮相。
絨花諧音
「榮華」
,寓意著吉祥富貴,是南京傳統的手工藝品,被稱為「髮髻上的南京」
。
劇中所有的絨花頭飾,都是由絨花工藝大師、
「南京最後的絨花匠人」趙樹憲
,
參照故宮博物院館藏實物
手工所制。在還原歷史的的基礎上,把大清的素美和淡雅娓娓道來。
別看這絨花不大,製作手法卻十分特殊。要先用蠶絲染色成絨,再用鋼絲勾條。直到現在都無法使用
機器
生產,只能純靠
手工
製作。
2006年被江蘇省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除了絨花,
點翠
也是康乾盛世中,最常見的頭飾之一。為了還原
翠鳥
的美麗,也為了環保,《延禧攻略》劇組買了
人工毛,一點點染色,一根根粘貼,
便形成了如此精緻的點翠頭飾。
在劇中,喜歡佩戴點翠頭飾的妃子,往往地位比較高,性格比較凌厲,搭配的服飾也更為華貴。
這樣的匠人匠心,不僅道出了歷史,還驚艷了時光。看劇的同時,也是在欣賞一部非遺畫卷。
如今《延禧攻略》和樸實的匠人們,用一場戲的時間,將那些沒有
光環
,沒有
高薪
,一生都在勤勤懇懇,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
匠人們
,推到了我們的眼前。
讓這些中華傳統文化里的就快被遺忘的珍珠,再次散發出奪目的光芒。
我們的泱泱中華,有著
上下五千年
的燦爛歷史和文化,在這網路化的快節奏時代里,它需要以
電視劇或是
電影,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下去,傳承下去。
— THE END —
?本文選自竹加生活館(ID:bambooplus)
。灼見經授權發布。
MORE
灼見熱文
??從青梅竹馬到舉案齊眉,相愛80年:這才是最美的愛情
??《延禧攻略》之爾晴:那些沒有嫁給愛情的姑娘,都怎樣了?
??擊垮一個月薪5000的中年人有多容易?
??這部只有兩萬字的小說,竟隱藏著如此多的關鍵信息……
??謝謝年輕時的自己,曾勇敢愛過你


※美猴王霸屏:知道我為什麼做孫悟空么?就想讓世界看清楚東方英雄的樣子
※今日立秋:一葉落 知天下秋
TAG:灼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