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夏補脾正當時,艾灸這10大穴位,輕鬆告別脾虛!

長夏補脾正當時,艾灸這10大穴位,輕鬆告別脾虛!

俗話說「人活一口氣」,不過很多人並不知道,實際上這口「氣」來自於我們的脾胃!只要脾胃好,還有胃口,能吃下去東西,那麼我們的生命就能綻放,而如果脾胃不行,都水米不進了,那離生命的終結也就不遠了。

在我們生活中,最常聽到的就是脾虛兩個字,由於脾虛有時癥狀並不嚴重,無法直觀的感受到,所以很多人就沒有把它當回事,認為脾虛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事實上這種想法太過於偏頗了。

在說明脾虛對身體的影響之前,我們首先來說說脾的這個概念,對於脾,中醫和西醫的理解還是有所區別的,中醫所指的脾,實際上說的是整個腹部,大家都知道,脾的最重要的功能是「運化」,運是運輸的意思,而化就是消化的意思,運化什麼呢?就是去粗取精,然後再把這些精華物質運送到全身。

而在西醫的嚴重,脾是脾臟的意思,也就是人體的一個臟器而已,脾是屬於免疫器官。在身體的脾臟中,我們身體的1/4的淋巴組織都在哪裡,另外還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集中在脾臟,因此可以說是人體最大的免疫中心。由此看見脾對人體的重要性。

什麼是脾虛?

既然中醫講脾是是整個腹部,那麼脾虛就是泛指脾氣虛損造成的一系列身體臟器失調的多種生理現象。

中醫講脾主運化,那麼一旦出現脾虛,運化就會失常,營養吸收就會變得困難。身體的水液也會到處散布,出現各種水腫,甚至是出現敗血症。腎為先天之本,而脾是後天之本,也是氣血生化的根源,因此脾虛絕對不是小事。

從西醫的角度來說,脾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一旦脾穴了,免疫力就會下降,各種病邪就會入侵,不但會影響人體的陽氣,中醫說的陽氣可以理解為免疫力,而陽氣決定人的壽命。因此說長期脾虛會讓人折壽,這一點都不誇張!脾虛,則運化無法完成,從而累及全身!

脾虛4大典型癥狀

1、脾虛導致肥胖

現在不是唐朝,不再追求「以胖為美」,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身材好一點,不但看起來比較美觀,也會變得更加健康。於是很多人會選擇減肥,但結果差強人意,是越減越肥,實際說到根源大多數都是脾虛造成的。

因為脾一旦虛了,身體的運化能力就會變弱,很多的食物沒有辦法消化,只好存在體內了,其次的話,脾虛了,肌肉就不會緊緻,肚子上就動不動掛個「游泳圈」。肥胖本身不是很可怕,但是肥胖會引起心血管疾病、脂肪肝、心臟病,這就對健康有很大的威脅了。

2、脾虛成為「黃臉婆」

脾為後天之本,如果脾虛了,運化能力不行了,營養自然就會不良。這個時候各種血虛、氣虛、貧血、精神不佳等都會找上門,女人如果脾虛,氣血就會不足,面色肯定會很難看,時間一久,黃臉婆這個詞就不再只是聽人說說而已了。

3、脾虛冷熱都很怕

在中醫理論中,虛證分為陽虛和陰虛,陽虛的人一般都比較怕冷,而陰虛的人容易火旺,比較怕熱。而嚴重脾虛的人會導致陰陽兩虛,秋冬季節別人還沒穿外套,她連毛衣都套上了。夏天別人都說大汗淋漓,她動不動就會中暑,每天都像睡不醒一樣,渾渾噩噩,這根源上都說脾虛造成的。

4、脾虛導致腹瀉、月經失調

脾虛最典型的癥狀就是腹瀉,因為脾虛了以後,食物和水都無法運化,加上濕氣,怎麼進就怎麼出,甚至大便中都還有食物的原樣。作為女人來說,脾虛更是重大的健康威脅,因為脾虛則不能統血,這個時候血液也無法正常的運行,甚至出現慢性出血,女性朋友的話,很容易出現月經不調、經量少或者經量過多的癥狀。

艾灸可幫助溫通經絡散寒祛濕,在《神農本草經》中有記載:「艾葉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所以,艾灸能夠溫通經絡,散寒祛濕。近代醫學告訴我們,艾灸可以調節脾胃運動,血管舒縮,腎上腺等內分泌腺功能以及血液成分,提升我們身體的免疫功能。艾灸對於脾虛的朋友來說,可以起到有效的生髮脾氣作用。

既然脾虛對於我們的健康有這麼多的危害,而艾灸養生治病的效果那麼好,我們平時不妨用艾灸來調理一下我們的脾。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艾灸調理脾虛的10大常用穴位。

艾灸調理脾虛的10大主要穴位

1、脾經原穴:太白穴

太白穴,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後下方凹陷處。是脾經五輸穴之一,五行屬土,太白也是古代星宿之名,傳說此星有平定戰亂、立國安邦之能。由於太白是足太陰脾經的原穴,中醫有句話說,五臟有疾取其原,它是最強的健脾補脾穴位。

2、脾經俞穴:脾俞穴

脾俞穴的分布和它所屬臟腑部位接近,可以治療本臟或本腑的疾病。因此用脾俞來補脾是再自然不過了,實際艾灸取穴時也可以用「俞原配穴」法,也就是背俞穴和原穴一起來配合使用,效果很好。

3、脾經募穴:章門穴

章門穴是脾經的「募穴」,募就是聚集的意思,這個穴位可以清肝火補脾。

4、胃經原穴:沖陽穴

艾灸沖陽穴可以讓足陽明胃經運行順暢,也就能保證胃裡面的氣息供應正常,具有暖胃、護胃的功效。而脾和胃相表裡,胃好了,脾自然也就變得更健康。

5、胃經募穴:中脘穴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其氣血與胃經氣血同性,因此可直接調控胃腑氣血的陰陽虛實。中脘穴的治療功效可以用《循經》中的一句話概括: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艾灸中脘穴可促進經氣運行,起到健脾和胃、補中益氣的功能。

6、脾經母穴:大都穴

大都穴是足太陰脾經滎穴,五行屬火。而脾臟的五行屬木,根據五行當中火生木的原則,這個穴位是脾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既然是脾經的母穴,那就意味著,大都穴幾乎可以治療所有的脾虛證,可以實脾。

7、肝經原穴:太沖穴

中醫上的一句大白話:「調脾不調肝,等於瞎胡干!」可見要調理脾虛,肝臟上的穴位也需要重視起來。

8、脾胃之母:命門穴

因為命門之陽,為脾胃之母,脾之所以能健運,要得到腎陽之溫養。

9、溫補元陽:關元穴

位置: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4橫指寬)的位置,屬於養生保健要穴。

作用:關元穴是人體重要的部位,尤其是對女性而言,經常艾灸關元穴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

10、祛濕大穴:豐隆穴

位置: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

作用:這個穴位祛濕效果比較好,經常艾灸可以很好的健脾祛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 的精彩文章:

炎炎夏日,請個「艾灸師」回家,女人煩惱一掃光!
艾灸的巨大功效更深層的原因——艾灸對現代醫學研究的價值!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