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的問題是,宇宙中所有的物質是如何產生的
自從人類具有理性思維以後,冥冥星空便成了人類注目的神秘之地。無限的宇宙,蘊藏著無數未解之謎。我們的祖先曾經用許多美麗的神話來解釋一些他們當時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關於宇宙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說:起初天地沒有分開,活像一個大雞蛋。在這個雞蛋里睡著開天闢地的鼻祖——盤古。盤古在雞蛋里睡了一萬八千年,才不斷長大了。
神話終究是神話。科學家們為了揭開宇宙形成之謎,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種種假說。本世紀20年代,天文學家J.E.勒梅特首先提出「宇宙是由一個非常小的物體爆發而成」的看法,40年代,物理學家喬治·伽莫夫把這個爆炸叫做「大爆炸」,建立了「宇宙大爆炸」學說。
「大爆炸」理論認為我們的宇宙原是一個不大的、但密度極高、溫度極高的火球。如果把現在生成的地球比喻為一隻乒乓球,那麼宇宙的圓球直徑就好比足球場。大約在150億年前,這個原始火球突然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爆炸,把物質拋向四周,從此產生了宇宙。
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在宇宙大爆炸發生前,宇宙是不存在的。那時,沒有任何物質,時間和空間也沒有意義。有的只是量子真空零點場和瀰漫於量子真空中的真空零點能。
當量子真空演變為閔可夫斯基空間時,真空零點能發生了實體化,從中分裂產生出正負能量。其中的負能量回歸真空零點場,正能量則通過愛因斯坦的E=mc^2,產生出正負量子對。就是說,能量(E)過於集中了,就產生出了質量(m)。但正負粒子對會隨即相互結合併湮滅,回歸為能量。
可是由於宇稱不守恆原理的存在,在正負粒子對產生時,正粒子比負粒子稍多一點。於是在粒子對湮滅時,有十億分之一的正粒子剩餘出來了。正是這多餘出來的粒子,構成了質子、中子、電子等基本粒子,並在宇宙大爆炸極早期的高溫高密度下,產生出了最初的原子,就是一個質子與一個電子組成的氫元素。隨即又發生了氫聚變為氦的反應,但反應持續的時間極短,只來得及把宇宙中的氫中的23%聚變為氦,宇宙的膨脹就使物質密度和溫度都下降到反應不能發生的程度了。
從我們經驗來說,物質總是互相作用在一起,形成互相圍繞地,不停旋轉運動的,相對獨立的系統。小到微觀粒子,無論哪個層次,都結成一個互相圍繞的,相對小的體系,然後是各個小的體系又互相圍繞形成較大體系。這種物質生成形式,或存在模式,一直到星球、星系…次層。
再看物質分割,星球等宏觀物體碰撞四分五裂,其實主要是物理上的分割,掉下的「渣」應該叫「能渣」,就是動能的釋放;到原子碰撞時,其實就是起化學反應,掉下的「能渣」就是光子,而且是從電子到原子核之間的時空中「掉」出來的;到原子核碰撞時,其實就是核反應菜葉網,掉下的「能渣」就是玻色子或無靜質量的「能量子」。而且,目前看,還存在孤子,磁孤子、電孤子、光孤子形式的「能量子」,如,馬約拉納費米子、外爾費米子、斯明格子等等,另外,更奇特的,聲波也可形成「子」,即聲子。
總之,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費米子互繞運動,玻色子「粘合」在其中。物質碰撞只是玻色子從時空中被「釋放」出來,費米子數守恆。微觀體系的費米子互繞運動形成了旋量,這個旋量不是矢量,而是張量,而且隨著體系的更深層,其上的旋量張量變為更高階形式的張量。這時,碰撞釋放出的玻色子應當就是這個旋量表達式形式。


※照在你身上的陽光很可能是在人類歷史之前就形成的
※假如被鯨魚吞了,有可能自救嗎?還真有作死的人
TAG:菜葉奇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