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資本市場 破浪遠航

資本市場 破浪遠航

湖南日報記者 黃利飛

自1993年首批湘企登陸深交所,湖南資本市場已走過25年歷程。期間,湖南資本市場經歷了規模擴張、質量提升和結構改善。幾度風雨幾度春秋,湖南資本市場的點滴成長,全都刻進歲月年輪。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湖南經濟發展軌跡,也折射出中國資本市場的跌宕起伏。

1. 打響股權分置改革第一槍,開啟中國股市全流通新時代

2018年8月17日,三一重工報收9.04元,當日市值為703.3億元。

相較高峰時的千億市值,三一重工目前的市值縮水不少,但與13年前比,已然翻了10幾倍。

三一集團董事兼高級副總裁趙想章稱,三一重工市值之所以能呈幾何倍數增長,股權分置改革是一個重大轉折點。

股權分置,是指上市公司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一部分股份不上市流通。這一現象A股獨有,當時這樣設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國有資產不流失、保持公有制絕對控股地位,具體表現為國有股、法人股不上市交易。

2005年上半年,股市行情頹靡,探尋漫漫熊市之癥結時,股權分置問題飽受詬病:股權分置直接導致股市流通盤小,阻礙了資本市場的發展壯大。

改革勢在必行!讓國有股和法人股進入市場流通,與普通股同股同權、同股同利。

2005年4月29日,中國證監會宣布,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三一重工等4家企業首批試點。

為何會選中三一重工?

趙想章說,三一業績良好、市場形象不錯、股權結構也單一,並且願意付出改革成本、承擔相應風險。

其實,實施股權分置改革,三一重工早就在證監會那裡「掛了號」。

2003年5月,三一重工上市前夕,就提出了股權全流通設想;2004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梁穩根在出席全國人大會議時,又提出了相關議案。

改革沒有先例可循,猶如從荊棘叢生的荒原開拓新路。

當時廣大投資者的普遍反對,更令試點企業「壓力山大」。

「他們擔心規模龐大的法人股上市流通,會造成股市崩盤。」趙想章說。

如何爭取到廣大投資者的支持,確保股改能從三一重工「星火燎原」?

趙想章回憶,對機構投資者,公司都上門拜訪;對中小投資者,公司一一電話溝通。

2005年5月10日,三一重工出台試點方案:流通股股東每持10股股份,可無償獲得3股股票和8元現金。

方案一出,市場風向稍有好轉,但仍有人認為非流通股股東讓利不夠。

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實質就是非流通股股東向以中小股東為主的流通股股東購買流通權,需要向中小股東讓利。

趙想章說:「提出的對價方案,既要非流通股股東願意,又要讓中小股東看到讓利誠意;作為改革試點企業,還要考慮股改方案能為後來者借鑒。」

5月24日,三一重工推出修改方案:股改對價由「10股送3股派8元現金」,修改為「10股送3.5股派8元現金」。

這一方案是經反覆商討後才最終敲定。相關會議上,有人建議10送3.1或者3.2。幾番爭論後,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拍板:「國家之責大於企業之利,不要斤斤計較,就10送3.5,一步到位。如果我們多送幾百萬股出去能夠換來股改成功,值!」

6月10日,三一重工股改方案迎來「終考」,審議這一議案的臨時股東大會,在金鷹會展中心大會議廳舉行。

趙想章稱,儘管前期溝通已相當充分,但當時市場上仍有一些過激言論,故此次會議全公司上下「嚴陣以待」,在細節上進行了周密安排。

為了安全,會務組專門租了兩台安檢設備,有專業醫療小組候診,還有警察協助維持秩序;為了營造會場和諧、歡快氣氛,會場安排了歌唱、表演等節目。

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場投票通過率99.99%!綜合線上投票,三一股改方案最終以93.44%的高票通過。

至此,三一重工成為「股改第一股」,將中國股市帶進了全流通時代。

時任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發來賀電,稱「作為中國股權分置改革的第一家試點企業,三一重工積极參与、推動改革所表現出來的勇氣和真誠,值得肯定。」

時任中國證監會湖南監管局局長楊曉嘉評價,三一重工股權分置改革解決了我國資本市場內生性、基礎性的缺陷,為資本市場的改革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股改成功後的三一重工,活力迸發。

2011年,三一重工市值達215.84億美元,較2005年增長超20倍,位列「全球市值500強」;梁穩根也以700億元身家,強勢晉陞內地首富。

A股亦開啟了一波波瀾壯闊的牛市行情,中國股市步入快速發展期。

2.數量破百,誕生多個「第一股」,湘企在A股高歌猛進

2005年三一重工破冰股權分置改革時,湖南A股上市公司只有40多家。

經過13年發展,湘股軍團已突破100家;加上即將發行上市的長沙銀行,數量達103家,位居全國第九、中部六省第一。

「1992年,湖南人結伴去深圳炒股;1993年,長沙中意、株洲火炬公開發行,湖南人才可以在本地買到股票。」湖南第一代職業股民李布維回憶,那時,電子化交易設備和科技尚未普及,股票買賣需手工填寫單據,層層報單以後,才能到達交易所撮合成交。

「湘中意」和「湘火炬」的新股發行,正是在那個紙質股票時代完成的。

如今的發行方式,已是判若雲泥。

今年8月22日,長沙銀行將進行網上發行。參與申購的投資者,可在線上完成相關操作,且用時不會超過1分鐘。

長沙銀行順利上市,將填補我省上市銀行的空白。

「湖南上市公司已覆蓋證監會核定的大部分細分行業。」湖南省上市公司協會秘書長王靖夫表示。

「百花齊放」的湘股,像一面鏡子,反映了湖南經濟發展基本格局。

工程機械是我省首個千億產業集群,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和天橋起重先後上市,湖南成為全國唯一擁有4家工程機械上市企業的省份。

作為農業大省,湖南湧現了金健米業、隆平高科、唐人神、新五豐等一批傳統農產品上市公司;伴隨著消費需求轉型升級,鹽津鋪子、絕味食品開闢出休閑食品的一片「藍海」。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中南傳媒、電廣傳媒、芒果超媒、天舟文化、拓維信息、中廣天擇等企業,組成了A股「文化湘軍」方陣。

湘股軍團「擴容」的過程,也是湖南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歷程。

2017年湖南有17家企業上市,其中包括奧士康、宏達電子、國科微、科創信息4家電子信息製造企業;艾華集團、藍思科技、景嘉微等電子信息製造企業,上市時間都在2015年以後。而此前20年,中國股市電子信息產業板塊,湖南僅有長城信息(現為中國長城)、湘郵科技作代表。

湖南電子信息產業近幾年發展之迅猛,可見一斑。

「以前,上市企業大多是國企、資源型企業,並且多處於傳統行業;如今,民營企業、高科技企業迅速壯大,已是湘股『中堅力量』。」王靖夫介紹,目前湘股國企、民企數量是「三七」開。

不僅如此,上市公司大多是行業龍頭企業,大力推動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

湖南省上市公司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僅2000年至2017年,湘股累計IPO融資545.3億元,再融資2102.42億元,合計2647.72億元。

通過資本市場獲得融資,企業緩解了資金瓶頸制約,促進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角逐資本市場,作為公眾公司,許多上市公司的「掌舵者」被推至台前。

「這是一群有情懷、有夢想,敢想、敢做、也敢拼的企業家。」王靖夫稱,湘股整體市值不大,卻創造了多個A股「第一股」,湖南人「敢為人先」的特質,在資本市場亦彰顯無遺:

三一重工,「股改第一股」;

大湖股份,「淡水養殖第一股」;

鹽津鋪子,「零食自主製造第一股」;

御家匯,「電商IPO第一股」;

飛鹿股份,「軌道交通塗料第一股」;

湖南鹽業,「鹽改第一股」……

首批創業板上市企業愛爾眼科,開創了中國民營醫院對接資本市場的先河;如今,通過收購歐洲最大眼科機構,已問鼎全球最大的眼科連鎖集團。

越來越多的湖南上市企業,正藉助資本力量,衝出國門,走向世界。

3. 新三板、四板活力漸顯,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勢不可擋

在百餘家湖南A股上市公司中,九典製藥「脫胎」於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科創信息等5家企業,曾在湖南股權交易所掛牌培育。

從A股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到新三板,再到區域性股權市場(四板),加上以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為代表的股權投資市場,湖南已形成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斯派克2014年1月24日在新三板掛牌,是新三板湖南首批掛牌企業之一。

此後,斯派克每年都有「大動作」:2015年通過定增融資1350萬元,2016年再融資3595萬元,2017年收購岳陽宇恆化工。公司董秘廖勁稱,掛牌新三板,公司變化顯著。

深耕農業環境生態修復行業的泰谷生物,新三板掛牌後累計融資達2.5億元。公司副總裁段傳武說:「進入新三板,公司的人才吸引力、品牌效應、管理、內控等,皆向前邁了一大步。」

目前,新三板湘企達235家,高新技術企業佔比67%;僅股權融資,就累計超百億元。

「借力新三板,湖南一大批創新型公司成長起來,從業績指標上來說,有20餘家企業初步具備A股上市條件。」湖南新三板協會秘書長王禹平說。

轉戰IPO,不少新三板企業正摩拳擦掌;湖南股權交易所里,也有一批企業在為對接更高層次資本市場厲兵秣馬。

湖南股交所董事長易衛紅告訴記者,股交所輕交易、重服務,重點聚焦掛牌企業的孵化培育。

長沙普濟生物主營氨基酸表面活性劑生產、銷售,在股交所「走完」標準化服務流程後,建立起了現代企業運營管理體系,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不僅獲得融資8000萬元,而且銷售業績翻幾番。

「精心培育之下,企業迅速成長,A股上市目標不再遙不可及。」易衛紅稱。

湖南股交所總經理余春暉介紹,截至2017年底,湖南股交所掛牌企業3106家,位列全國第七;融資規模累計突破700億元,位列全國第三。

易衛紅以一個生動的比喻,闡明了多層資本市場和企業成長的關係:「企業進入股權投資市場,目的簡單明了,就是股權投融資,像讀幼兒園;四板是上小學、初中,在企業規範等方面夯實基礎;新三板相當於進入高中;『高考』後,進入滬深兩市上大學。」

湖南資本市場發展大事記

1992年,湖南省首家證券公司湖南證券開業,先後開通滬深兩市股票異地交易市場。

1993年,湖南省證券管理委員會成立。

1993年12月20日,上市湘企實現零的突破,「湘火炬」「湘中意」同時在深交所上市。

1999年,湖南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劃歸中國證監會垂直管理,並更名為中國證監會長沙特派辦,2004年更名為中國證監會湖南監管局。

2005年,三一重工成功實施股權分置改革,開啟中國股市全流通新紀元。

2009年,創業板開通,愛爾眼科成為全國首批登陸創業板的28家企業之一。

2010年,湖南股權交易所成立,是我省唯一的非上市企業股權登記託管、股權融資和股權交易一體化平台。

2012年,湖南省上市公司協會成立。

2014年,新三板迎來全國擴容後首批企業集體掛牌,其中包括9家湘企。

2017年,湖南有17家企業成功上市,湖南A股上市公司數量突破100家。

2018年,A股首批234隻股票被納入明晟指數體系,方正證券、中南傳媒、中聯重科3隻湘股入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