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蘇軾: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蘇軾: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文|網路編輯 | 禪音

音樂浪潮

純音樂

00:00/01:17

蘇軾的前半生,身上的標籤是:天才、聰明、少年得志。

宋人筆記里有這樣一個故事:蘇軾曾經做翰林學士,為皇帝起草詔書。後來蘇軾受人攻擊,被迫外放,翰林學士的位置也被別人取代。

這個攻擊蘇軾的人成功後,志得意滿,拿著自己的文章問別人:我的文章比蘇軾如何?別人說,你的文章並非不如蘇軾好,只是,你寫文章時總是翻書,人家蘇軾寫文章從來不見翻書。雖是笑談,但也可見蘇軾的聰明。

宋朝科舉考試規定,一共錄取五個人,蘇軾和他弟弟蘇轍一去,人就散了大半,因為覺得自己肯定沒戲了。

歐陽修見了蘇軾,說他是未來的文壇領袖;皇帝見了他,說他是未來的宰相;眉山人都說「眉山出三蘇,草木為之枯」,意思是眉山出了蘇家父子三人,靈氣都被耗盡了。

但是人到中年的蘇軾,在朝雲生下孩子之後,寫了一首

《洗兒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但願生兒愚且蠢,無災無難到公卿。

洗兒,也叫「洗三朝」,是我國古代的習俗,指嬰兒出生的第三天要給他洗澡。「愚且魯」,就是愚昧笨拙、反應遲鈍的意思。全詩僅有四句,通俗易懂的語言中包含的情感卻跌宕起伏,表面上是為孩兒寫詩,而實際上既諷刺了權貴,又「似訴平生不得志」。

古代詩人,往往以詩教子,但這首詩中所表達的教子觀點與許多人截然相反。

蘇軾說:「每個人生養孩子都希望他們能聰明,我卻因為太聰明而被聰明耽誤了一生。只希望我的兒子愚笨遲鈍,沒有災難,沒有禍患,而做到公卿。」

做父母的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但是,但蘇軾卻「但願生兒愚且蠢」,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當了解了蘇軾的生平後,這種對子女的期盼,就容易理解了。

年輕的時候,蘇軾曾經在太守陳希亮的手下任職。陳太守為人冷峻,對他諸多敲打。蘇軾年少輕狂,當然不滿。於是在為太守作的《凌虛台記》中,仗著自己的才華,暗中對陳希亮諷刺。陳希亮看後微微一笑,一字不改,命人刻為碑文,立在凌虛台前。

多年之後,蘇軾才明白太守的良苦用心。陳太守是擔心他少年得志,不知分寸,遲早要吃大虧,所以才對他進行敲打,這是一種愛護。

蘇軾身陷烏台詩案,差點被砍頭。蘇轍為他求情,一語道破:蘇軾何罪?獨以名太高。蘇軾的文名太盛,人紅是非多。

後來在黃州,蘇軾被喝醉的市井鄉民衝撞,說:「自喜漸不為人識。」不被人認識不是挺好的嗎?出頭的椽子先爛。名聲不顯,反而能夠頤養天年。聰明是鋒銳,愚鈍卻是斂藏。就像道家說的:和其光,同其塵。調和其光芒,混同於塵俗,這才是保身之道。

蘇軾寫道:「自覺功名懶更疏。若問使君才與術,何如?佔得人間一味愚。」名與位都是虛的,蘇軾選擇戒掉自己的輕狂和傲慢,戒掉自己對名位的慾望。

這「一味愚」,是對生命困境的自然接納。聰明人總是喜歡掙扎,總覺得人定勝天,認為自己才智無雙,不甘心做命運的棋子。這樣的人太聰明,太有主見,有太多的執著。

這「一味愚」,正是放下這份執著,對上天的不公坦然接受。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既然朝廷待不住,那就外放去杭州、徐州、密州。只要能安身利民,哪裡不可以?既然官場走不通,那就去種田、吟詩、煮東坡肉、烤羊蠍子,生命,在哪裡不能開花?聰明難得,愚笨更難得,從聰明到愚笨,更是難上加難。聰明是一種天賦,愚笨卻是一種智慧,一種境界。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但願生兒愚且蠢,無災無難到公卿。

詩中幾處轉折,情味全在其中:世人望子聰明,我卻望子愚蠢,一轉;人聰明就該一生順利,我卻因聰明誤了一生,二轉;愚魯的人該無所作為,但卻能「無災無難到公卿」,三轉。一個「望」字,寫盡了人們對孩子的期待,一個「誤」字,道盡了蘇軾一生的遭遇。

(廣告)

溫馨提示:《太極》微信公眾號部分內容文章通過網路整理,如有侵權請您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貴在分享,感恩支持!

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太極》微信公眾號 微信:taijichanyi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taichi 的精彩文章:

太極要練好,三大禁忌、四大方法、五大建議少不了!
太極是一種心境,一種內外雙修、身心平衡的運動

TAG:太極taic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