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失智」了,還能怎樣過有尊嚴的生活

「失智」了,還能怎樣過有尊嚴的生活

原標題:體驗申城養老 |「失智」了,還能怎樣過有尊嚴的生活「校長好。」90後的年輕人,見著滿頭銀髮的老人,向他大聲問候。「又不聽話了,又調皮了?你們要好好學習……」老人板著臉開始訓誡。

這一幕並非發生在學校里,而是在一家養老機構。

「校長」曾經真的是一所學校的校長,而今年歲大了,患有認知症,時而清醒,時而犯糊塗。糊塗時會把護理員當學生訓,清醒時腦子出奇地好使,有年輕志願者來慰問,護理員跟他開玩笑「你學生來看你了」,他會立即反駁:「不可能,我的學生哪有這麼小。」

認知症,以前常被叫作「痴呆症」,或以代表性的「阿爾茨海默症」籠統稱之。患病的人腦細胞漸漸退化,嚴重時不認識自己的親人,徘徊、失落甚至妄想。隨著人們預期壽命的延長,老人患認知症的情況也漸漸增多。許多家庭照顧起來有心無力,老人生活質量越來越差。

在普陀區萬里街道「愛照護」長者照護之家的認知症單元,同患有認知症的老人們在「客廳」里閑坐、鍛煉、遊戲,通過照護團隊精心設計的看護、護理、康復和心理干預,努力讓老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有用的人

中午吃飯前,有一次口腔操。

老人吞咽功能差,吃飯容易噎著,做口腔操能讓骨骼肌肉活動開。這樣的活動,老人們每餐前必做。

有的老人不願意做操。「奶奶,我們來唱個歌,好不好?」照護長許盼盼逗她。「奶奶」今年80多歲,已經認不得自己女兒,這段時間跟工作人員混熟了,不再那麼怕生,很高興地唱起歌來。

「奶奶喜歡唱歌,就讓她用唱歌的方式替代口腔操,不管用什麼招數,口腔活動開了就好。」許盼盼跟記者解釋,為什麼要讓「奶奶」唱歌。

吃飯了,老人們拿著勺子慢慢吃,飯粒掉到了地上、沾到了嘴角邊,菜湯灑在了桌上,這都沒關係。這頓飯,「校長」吃了一個多小時,並沒有人催促他。一直等到最後一位老人吃完飯,護理員才來收拾餐具。

「我們不喂飯,雖然喂飯可以控制時間成本。」「愛照護」管理團隊的談秋玉說,「設身處地想想,被喂飯的人會開心嗎?年輕人肯定覺得不爽,憑什麼你會覺得人到七八十歲,就會喜歡被喂飯?」

穿衣服也是一樣。幫老人穿好衣服、扣好紐扣,還是協助老人自己穿衣服扣紐扣?在這裡,老人得到的服務是後者。在「愛照護」看來,「代勞」越多,老人身體功能喪失越快,導致老人照護需求不斷增加,從而養老的支付壓力持續提高。

「我們希望給老人更自立的生活,讓老人覺得自己還有用。」談秋玉說,「老人們自我感覺『有用』,這種感覺特別棒。」

在這家長者照護之家裡,不僅有認知症患者,也有中風、語言障礙或處於康復期的老人。「奶奶」被委以重任,同屋的「菜媽」患有帕金森,「奶奶」的「任務」是看住她,別讓她摔跤。 帕金森病讓患者的行動變慢,身體僵硬,不自主顫抖,平衡不穩,摔跤風險增大。「奶奶」一口答應,不時盯著「菜媽」,走路也會一直跟著她。這個「任務」讓「奶奶」覺得自己特別厲害。

「智婆」很機警,看到記者背了個大書包進房間,警惕地盯著記者,走上前來一把抓牢記者的書包,發出含混不清的聲音。工作人員解釋,「智婆」看到陌生人,會懷疑是小偷進來偷東西,她對自己以及周邊夥伴的東西看得特別牢,扮演著「警戒」的角色。

在這裡,除非身體不舒服,老人們都被鼓勵著走出房間,在「客廳」里過集體生活,他們會玩益智遊戲、會彈鋼琴,哪怕是坐在沙發上抱著「南瓜」抱枕,看著別人玩,也是一種社交體驗。

回歸家庭

周六,「校長」穿戴整齊,戴上墨鏡,挺直了腰板坐在「客廳」里,等著兒子來接他。臉上掩飾不住的興奮表情,像極了等著家長來接的幼兒園小朋友。

和「校長」一樣,一些老人被接出養老院回家過周末,共享天倫。回歸家庭,也是「愛照護」的理念之一。作為強調床位流轉率的社區養老機構,這家「愛照護」的收費按天計,認知症老人通常3個月為一周期簽訂入住協議。為了鼓勵老人與家人團聚,回家這天,即便床位空著,也是不收費的。

有時候,老人會盼著「回家」,有時候,他們不記得家了。這之前,「校長」的兒子出差,「校長」有幾周沒回家了,他會天天念叨,「想回家,兒子怎麼還不來?」護理員只好安慰他,「你兒子出差去了,不在上海,回來就帶你回家」。待到兒子真的回來,他又記不清了,指著護理員說「這個人是兒子」,被問起眼前這個人是誰時,「校長」說,「你是XX呀(兒子的名字)」,鬧得大家哭笑不得。

「校長」的兒子為表歉意,帶著「校長」去三亞玩了一趟。「校長」一路鬧騰、不爽就罵人,把年近花甲的兒子累得夠嗆。等到把老人送回長者照護之家,他對護理員們說,「你們真心不容易」。

這估計也是「愛照護」管理團隊當初的感受。團隊里不少人家裡都有需要照護的老人。愛照護CEO丁勇,爸爸曾患有帕金森。胡潔帆,爺爺和外婆都是認知症患者,父母身體不好,於是回國照料老人。迫切渴望能有一個地方可以提供專業且優質的養老服務,成了他們創立「愛照護」的初衷。

有的老人,也會選擇住一段「愛照護」,再回家住一段時間。老人回家後,會有執業護士定期上門隨訪,進行健康評估、皮膚檢查,護理人員也會提供每日助餐、助浴等照料。

還有的老人,會把「愛照護」的床「搬」回家。記者在「愛照護」看到,這是一張專為老人設計的智能護理床,可通過遙控器實現對人體腰、腿、膝蓋等部位的自動彎曲,使用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調節。有了這張床,老人在家也能完成翻身訓練,不需要時時依賴他人。

科技支撐

門上畫著茄子、芹菜等蔬菜,讓老人便於記住自己住哪間房;地上有「不」字型的標識,用來練習朝各個方向邁步;天花板上掛著繩子,會有教練來教老人練習繩操。在這個養老機構里,看到的是溫馨、簡潔的布置和實用的道具。

走進「愛照護」公司的後台,記者才發現,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科技和數據支撐之上。

監控視頻上,每個照護點的實時圖像在上面顯示。在上海,愛照護有將近30家門店,有類似萬里街道這樣帶床位的長者照護之家,也有不帶床位的「愛照護」養老「快捷站」。

在談秋玉看來,監控不僅是為了發生意外時追查責任,更是通過還原軌跡、數據倒推,幫助機構改善服務、消除隱藏的風險點。比如老人易摔跤且摔倒後可能產生嚴重後果,通過倒查行動軌跡可以發現摔跤前發生了哪幾步,在哪個步驟上進行干預或修正可以減少跌倒的幾率。

另一面大屏幕上,正顯示著多名認知症老人24小時全天候的活動軌跡。「奶奶」幾點起床,起床後有沒有喝水,早飯吃了多久;「校長」幾點吃了葯,下午做了什麼活動,晚上幾點入睡、睡了多久,在各自的時間軸上都能看到。

這是個細緻到令人詫異的服務體系,全天24小時服務,被劃分為103項內容,每個節點應該進行什麼操作,都有跡可循。在傳統養老機構中,服務主要依靠護理員,愛照護則通過IT技術實現了精細化管理。

照護長許盼盼使用著一個「搶單」系統。這個系統依託智能物聯網技術,每日的照護計劃基於評估參數由系統自動生成,隨後推送電子工單,由護理員手機「搶單」。護理員可以「搶」康復訓練、個人衛生、生命體征檢查、居家上門等規律性時段的內容,也可以搶洗碗、洗澡、洗衣物等「時間敏感度低」的工作。

IT出身的丁勇說,他們一直在研究負載均衡的演算法,養老服務是脈衝式的,早晚是兩個高峰時段,其餘時段護理量較小,通過「搶單」和「按件計薪」可以提升護理員的效率,同時增加一份收益。

視頻、電腦、數據模型……這一切,照護區域里是看不到的。老人們依舊在那個溫馨如家的照護單元里,彈琴、聊天,追尋記憶,玩玩鬧鬧。

(上觀新聞 張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綜合快訊早知道 的精彩文章:

梁山伯與祝英台
又是油門當剎車!今早嘉興市區一起車禍致一死兩傷

TAG:綜合快訊早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