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些詩人在物質上雖然貧窮,但是卻是精神上的貴族!

這些詩人在物質上雖然貧窮,但是卻是精神上的貴族!

近年來,不止是我們所在的中國,全世界都在討論貧富差距問題。現如今,似乎只有資產才是衡量一個人「貧窮」還是「富有」的唯一尺度。可古代不是這樣,多的是甘於貧苦、自得其樂的詩人,也多的是詩人筆下的你無法想像的貧困生活。

唐代張偁《少年行》有雲「一擲千金渾是膽,家無四壁不知貧。」還有我們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那首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描寫了自己茅屋破敗使得全家人在大雨天遭受風吹雨淋,但他想到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古往今來,似乎文人並不以物質生活的樸素節儉,生活環境的惡劣為恥,反把他們轉化為自己的利好條件,來使得自身得到發展。似乎中華民族的傳統就是篤信:「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這句話是說:上蒼要將重任交付在某個人的肩膀上,必定要先使他得到歷練。使他內心苦澀,志向受阻,筋骨疲勞,飢困交加,從而使得他的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作為不順心如意。通過這樣,反而能觸動他的內心最深處的志向,並使他性情平和,懂得堅忍,來增加他原本所不具備的能力。

最著名的表述這樣的古人風骨的作品,無疑是劉禹錫的《陋室銘》,短短八十一個字,借讚美自身所處陋室,來抒寫自己的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衡量山的價值的標準,不在於它有多高,若是這座深山有神仙的蹤跡,自然聞名遐邇;同樣的,衡量水的質量的標準,不在於它有多深,若是有蛟龍潛於這一方水域,自然是靈泉仙水。這房子破爛簡陋,只是因為我的品德高潔才使它芳名遠揚。你看呀:這台階上爬滿了青苔,黛綠一片,院中草木茂盛,郁郁青青,透過稀疏的帘子,甚至將這抹綠色傳到了屋內。

在我這兒談笑的,可都是勤思篤學、好問多識的人,人來人往中沒有一個目不識丁之輩。在這裡,閑來我可以撥弄素雅的古琴,彈奏雅樂,還可以閱讀泥經書寫的佛經。沒有紛繁靡靡的絲竹管弦樂聲使得耳根不清凈,沒有文牘公案來使得心神不安寧。似南陽諸葛亮的草廬,如西蜀揚子云的草屋。孔子說:「這有什麼簡陋呢?」

是啊,既然能做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麼又「何陋之有」呢?精神上若是通達明暢,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結交知己同道中人,擺脫世俗官場的干擾,那麼即使是物質生活貧乏一點,也是不會怨天尤人,而是自我滿意的。

這樣的「貧窮」和現代的「窮人」相比,生活質量大相徑庭。但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往往越是貧窮,越是精神上無聊,越是只想著過上富足的生活,卻不知道豐富自我。而像先賢那樣的人,雖客觀境況與現代窮人相同,但他們有豐富的精神世界,他們自己並不覺得自己可憐,覺得現在的生活是不好的,也不貪慕名利、嚮往繁華,他們能找到自己適合的位置,認真生活。

文 | 南隹(三度平台簽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叄度 的精彩文章:

他是「神童」,又是「初唐四傑」之一,卻難逃牢獄之災……
李白這兩首詩,充滿著歷史遐思的浪漫主義色彩

TAG:叄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