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這個神奇的職業,慢一天就打八十大板,可是每個人都搶著做

古代這個神奇的職業,慢一天就打八十大板,可是每個人都搶著做

古代的時候交通和通訊都極其不發達,相隔兩地的人想要交流只能用書信,遠一點的城市通信一來一回可能要半年。也許寫信的人提到春天的花開得多好,到了另一方收信那天卻已經是秋風蕭瑟之時,正因人們之間交流傳達信息的時效性極差,所以才會有家書抵萬金這種說法。

而送信的方式自然不可能像電視上那樣完全依靠信鴿,大部分時候都是依靠人力送信,官府在官道上每隔一段路就設立一個驛站,送信的人騎馬從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地方的驛站之後,可以在這裡休息並且更換馬匹,我們可以把古時候的驛站當作是現在的郵局。

所以說古時候送信的速度是有上限的,畢竟馬跑得再快也不可能和現在的汽車相比,因此古人通信都是以月為單位來計算的。但是事有輕重緩急,平常人家的書信或許可以用正常的速度來送,但是皇宮中有軍令要送到戰地的時候,送這種信的速度可就不能和平時一樣了,古時候送這種信送信的人一般都是八百里加急一路騎著馬疾行,務必要以最快的速度將這封信送到下一個驛站,有時候路上行人太多,送信人還會在馬上高聲大喊,八百里加急,擋路者死。

這句話聽多了大家可能無法領悟到其中的意思,覺得加急就是非常急的意思,但其實並不是這樣。所謂加急,並不是一個詞,而是兩個字。加的意思是加信件,急則指的是馬。

古代每個驛站之間相隔的距離是相等的,都是20里,對信件的運輸速度也是有要求的,平均下來每天要走300里。而加急信件就更誇張了,每天400里甚至是800里都有可能,每個驛站都會派出自己最快的馬,日夜兼程不停的跑,這些馬匹累死在路上是很正常的事情。

雖說古代的通信在一般情況下都比不上現代的快遞,但是那是因為沒有被強制要求,要是將人和馬的潛能都激發出來,其實有時候古代的通信速度也能達到很驚人的地步。比如唐玄宗時期一次著名的加急事件,為了給心愛的寵妃提供最新鮮的荔枝,他就要求手下的人800里加急,從遠方送過來最新鮮的荔枝,路上累死的馬匹不計其數,所付出的成本遠遠超過了荔枝的價格,所以到最後運到皇宮裡面的荔枝,不僅沒有變味,外殼上甚至還沾著露水。另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就是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身處3000里以外皇宮裡面的皇帝,僅僅五天就得到了這個消息,可見當加急件中的消息關乎國家存亡的時候,它的傳遞速度能達到多麼變態的地步。

比起同時期世界的其他國家,中國的通信技術一直都是比較發達,因為中國歷史悠久,起步較早,所以人們在發展過程中對於信息傳輸的要求也更高。還在唐朝的時候,全國的驛站就已經多達1600多個,大約有2萬個人從事相關的工作。

聽到前面的描述,大家都會覺得這份工作肯定很累,畢竟送信的人整日風餐露宿風塵僕僕,不僅要遭受日晒雨淋,還可能遭遇電視中那種來自敵方的暗殺,最可怕的是,如果信件沒有及時到達的話,累死累活之後還要遭受懲罰,說不定還會丟掉性命。但是這樣一份職業,在當時仍然有很多人想做,因為這種職業就和現在的空姐或者是空少一樣,平時大部分時間都是很清閑的,因為加急件這種東西不可能天天有,而且每個驛站都有很多人輪換,只有到特定的時刻才會特別忙,比起那種天天都不能休息的工作,大部分人還是想找一份這樣的工作。

而且因為這份工作確實辛苦,所以國家給出的待遇也很優厚,每個驛站都設立有休息室,更換馬匹和船也一應俱全。但因為這份工作完全屬於體力活,一點技術含量也沒有,在古代只要是會騎馬的男子都能做,所以工資算不上很高,地位也很低。當然了,除了體力好之外也有一點其他的要求,那就是需要謹慎和細心,畢竟運送的不管是別人的家書還是政府的官文,弄丟了都會很麻煩,特別是如果在到了下一個驛站才發現弄丟了的話,一來一回不知道要浪費多少時間。

那時候對於信件運輸時間的要求也很嚴苛,慢一天就是八十大板,依次疊加沒有上限,所以如果送信的時候慢了十天半個月的話,直接就可以去亡命天涯了,這時候再回去驛站根本就是死路一條,所以說在古代,地位低下者的性命根本就不值錢。可就算是這樣,這份職業也是人人搶著做,為什麼?因為在古代,干農活養家更累,收入更低,在自給自足的社會中,能提供的職業本來就少,所以就算是這樣卑微的職業,依舊人人搶著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雨歷史觀 的精彩文章:

古代戰爭中第一排士兵為何要拚命衝鋒,難道不怕死嗎?原因有點出乎意料
此人是大清最後一位格格,建國後以教書為生,臨終的遺言讓人敬佩

TAG:曉雨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