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俘虜了一個國民黨小兵,後來成為開國中將,功勛無敵
關於紅軍活捉張輝瓚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這也是紅軍活捉過的第一個國民黨中將師長,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連主席都親筆寫了一首詞來紀念,就是那首著名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其實,在這次戰鬥中,還俘虜了一個國民黨小兵,後來成為我軍的開國中將,就是王諍。
王諍1909年生於江蘇武進縣,原名叫吳人鑒,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六期通訊專業,後來被分配到張輝瓚的第18師,跟著一起來「圍剿」紅軍,結果成了紅軍的俘虜。
其實,王諍早在黃埔軍校時期就對國民黨的腐敗很反感,反而對紅軍的隊伍非常佩服,這次跟著張輝瓚來打紅軍,心裡一百個不願意,但作為軍人,又不能違抗軍令,所以心裡很糾結。
但是,他很快就不用糾結了。
張輝瓚這個自高自大的草包,一上來就陷入了紅軍的包圍圈,全師9000多人被殲滅大半,剩下的也都成了俘虜,自然也包括王諍。
請注意,抓獲王諍的人更有名,就是粟裕,時任紅12軍65師師長。
紅軍向來對俘虜寬大處理,願意走的發路費,願意留下的更歡迎,王諍自然是選擇了後者,從此成為我軍無線電通訊事業的奠基人,並改名為王諍。
王諍被俘時,隨身帶了一部電台,但紅軍戰士沒見過電台,不知道是什麼玩意兒,還以為國民黨軍享樂的腐敗東西,就你一腳我一腳地踢,等被人阻止的時候,電台已經壞了。
王諍心疼得不得了,趕緊修理,最後,這個電台只能收報,不能發報,成了「半部」電台。但就是這半部電台,也讓紅軍像長了眼睛和耳朵,從此大不一樣了。
1931年4月,蔣介石又發動第二次「圍剿」,王諍就用這「半部」電台,夜以繼日地偵聽國民黨部隊的調度情況,最後,成功獲取了敵軍由富田向東固進軍的時間、部隊番號以及兵力部署,我軍迅速調整部隊,集中優勢兵力設伏擊圈打殲滅戰,取得了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
在慶功大會上,主席特地把王諍請上了台,隆重地向大家介紹說:「有了王諍,我軍從此就有了千里眼、順風耳!」
到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後,我軍已經繳獲了6部電台,王諍也受命成立紅軍無線電隊,規模越來越大,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為實現主席「用兵如神」的傳奇,做出了巨大貢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諍在收發電報的同時,還集中人力抄收國外通訊社的消息,然後專門由翻譯人員翻譯好,校對編輯完成後,抄成小報送到中革軍委,這個小報定名為《參考消息》,也就是現在新華社編髮的《參考消息》的前身。
不光是《參考消息》,現在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延安新華廣播電台,也是王諍一手創建起來的。
當時,延安沒有能力建大型廣播發射機,只有一台四馬力的發電機,根本帶不起來,王諍就創造性地用兩個汽油桶連成一個大木炭爐,來發動汽車頭,這才解決了動力不足的問題。不久,紅色電波傳向了四面八方,中國人終於在第一時間知道了我軍敵後抗日的情況。
解放戰爭時期,王諍更是培養了大批通信幹部,分配到晉綏、東北、華中、華東等地區,建立無線和有線通信網,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在西柏坡解放戰爭紀念館的電報長廊,首長閱辦的每一封電報,都離不開王諍嘔心瀝血組建的通信網路。
建國後,王諍先後擔任軍委通信部長、國家郵電部黨委書記、副總參謀長等職,繼續為中國現代化通信事業奮鬥。時至今日,國家廣電總局、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大型國有企業,都將他作為行業的奠基人,這在開國將帥中是不多見的。
歷史客棧作者:荒沙


※都說明朝的皇帝奇葩,其實南明的皇帝更奇葩,完全不靠譜
※開國中將秘密當了半年農民,直到走後,大家才知道他的身份
TAG:歷史客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