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德國的石油從哪來?淺談二戰中的貿易戰以及德國石油困局的形成

德國的石油從哪來?淺談二戰中的貿易戰以及德國石油困局的形成

由於石油資源的匱乏,二戰中德國戰車最終因缺乏燃料而停止前進。霸權因油而始,也因油而終。
德國的石油從哪來?淺談二戰中的貿易戰以及德國石油困局的形成

對於工業化國家而言,石油不但是用來驅動戰爭機器以自保的手段,也是用來潤滑工業機器以自強的裝備。因此,佔有國際石油市場份額的多少,往往決定了它們在國際政治食物鏈上,到底是高居頂端還是屈居末尾。石油分配不公,自然要引燃戰爭的火繩;石油重新分配,則多是戰後談判桌上的主菜。

德國作為「二戰」的主要參戰國,從一開始就伴隨著這種黑色易燃的液體輾轉於戰火,霸權因它而始,也因它而終。 英國與德國作為歐洲兩強,其競爭關係早在19世紀末就已白熱化,並最終通過「一戰」決出了暫時勝負。石油儲量最為豐富的中東被英法等國分割,從而弱化了德國挑戰歐洲霸權的能力。英法兩國為了保持這種己方佔優的競爭態勢,早在德國再次發動戰爭機器之前,就開始了旨在阻斷石油供應的對德貿易戰。
德國的石油從哪來?淺談二戰中的貿易戰以及德國石油困局的形成

爭奪羅馬尼亞。

英德兩國基於石油的爭拗,在羅馬尼亞表現得最為激烈。作為貧油國家,德國的石油供應問題在「一戰」以後仍未得到解決。戰爭爆發之前,除了委內瑞拉、墨西哥、荷屬東印度群島、美國、蘇聯等國之外,羅馬尼亞也是其主要石油來源之一。

隨著英德爭霸局勢不斷緊張,從美洲開往德國港口的大部分輸油航線被英國封鎖,羅馬尼亞在德國地緣政治版圖上的角色愈發吃重。 羅馬尼亞是除蘇聯以外歐洲的最大產油國,而且地處東歐、中歐和東南歐交匯處,不但向歐洲各地戰場供油方便,而且也是中東輸油管道的必經之處。控制羅馬尼亞,無疑將改變戰爭雙方的勢力消長。更重要的是,羅馬尼亞尚屬農業國,石油開採和消費能力很低,外國資本是本國各地礦井的實際主宰者。其中,英荷石油公司佔有39.8%,法國佔16.6%,美國佔12.5%,羅馬尼亞本國僅佔9.7%。

事實上,自「一戰」以來,英德兩國在羅馬尼亞的石油攻防一直沒有停止過。1916年11月,德軍侵佔瓦拉千平原,奪取了羅方全部石油設施。英國隨即派特工潛入該國,成功摧毀了70多座煉油裝置,燒掉80多萬噸原油和石油產品。儘管德國事後花了五個月恢復生產,但產量始終未恢復到原有水平。 德國把羅馬尼亞石油儲備列為其戰爭準備的重要一環,因為後者至少提供了德國石油消費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德國的石油從哪來?淺談二戰中的貿易戰以及德國石油困局的形成

為了在經濟上控制羅馬尼亞,德國法本化學公司向羅方購買了價值1700萬馬克的糧食,同時提供了1360萬馬克的工業產品,貿易額從1934年的109.6萬馬克猛增至1937年的3億。作為交換,德國要求羅馬尼亞增加對德國的石油出口,並提出用軍備抵償石油費用。次年,德國還給羅方提供了2.5億馬克貸款,用來購買德國軍火。兩國還按照德國協議,成立了以石油經營為主的德羅聯合公司。

英國人顯然不希望看到德羅兩國的合作,因為羅馬尼亞石油不但會使日耳曼戰刀更為鋒利,精心籌劃的對德經濟戰也會就此破功。在倫敦方面看來,「如果德國控制了羅馬尼亞,那麼英國的經濟戰將不會使德國受任何損害,而經濟戰是英國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避免羅馬尼亞倒向德國,英國首相張伯倫宣布在羅馬尼亞受到侵略時提供一切援助,並給予羅方500萬英鎊的貸款,用來購買英國軍備,而且還答應購買20萬噸小麥,作為讓羅方放棄與德國合作的報償。 由於羅馬尼亞嚴守中立,不願因此挑釁於強國,因此只能對倫敦和柏林虛與委蛇,兩不得罪。
德國的石油從哪來?淺談二戰中的貿易戰以及德國石油困局的形成

英國轉而開始利用其經濟優勢,以經貿方式誘導羅方向己方靠攏。它聯合法國,準備向羅馬尼亞支付6000萬美元,條件是炸毀羅馬尼亞油田,但被羅方拒絕。英國轉而利用本國資本掌握羅馬尼亞大部分石油開採權的優勢,在「二戰」爆發初期大量進口羅方石油,並抬高價格,使其主要流向外匯相對充足的其他西方國家。羅馬尼亞所有的庫存石油都被英國搶購,英國還預訂了下半年供油合同以及合同期滿後的石油供應權,而且儘可能租用羅馬尼亞所有的駁船和火車車廂,以免被用來向德國運銷油料。很快,多瑙河流域的148條不同類型的油輪都被英國人租賃,後者甚至不得不專門成立格蘭德公司,集中管理這些暫時並無多大用處的輪船。
德國的石油從哪來?淺談二戰中的貿易戰以及德國石油困局的形成

英國人的石油搶購政策,對於德國打擊很大。後者由於外匯不足,從羅馬尼亞進口石油的數量從1939年10月的7萬噸驟減至11月的6萬噸。1940年1月,輸入德國的原油僅為1萬噸,而出售給英、法兩國的則分別為25.5萬噸和10.6萬噸。英國首相張伯倫甚至在寫給妹妹的信里驕傲地宣稱,「我預感戰爭到(1940年)春天就將結束了,……無須在戰場上打敗他們,只需讓德國人明白他們能不能取勝,繼續變得日益貧弱和窮困是不值得的。」 英國在石油供應領域的阻擊,使德軍參謀部制定作戰計劃時不得不有所節制。

在戰爭爆發初期,由於德國石油儲備自240萬噸,迅速下降到160萬噸,德軍始終不敢主動展開針對英法等國的大規模空戰和轟炸,因為它的燃料庫存嚴重不足,僅夠在西線發動一場陸上進攻。如果不對英法等國的能源戰進行積極反擊,德國不但無法取得戰爭勝利,甚至會就此結束其工業化進程。 德國人首先向羅馬尼亞施壓,如果羅方繼續對英、法兩國的能源戰聽之任之,不排除對其發動攻擊的可能。蘇芬戰爭的爆發也幫了德國的忙。羅馬尼亞害怕自己成為蘇聯的下一個進攻目標,急於取得用來自衛的德式裝備,因此開始打破「中立」,倒向德國。
德國的石油從哪來?淺談二戰中的貿易戰以及德國石油困局的形成

1939年年底,羅馬尼亞首相塔塔內斯庫向德國承諾,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將保證向德國出售每月不少於13萬噸的石油,條件是對方為其供應武器。羅馬尼亞的屈服,不但未獲德國減壓,反而再度加碼。次年春,德國以停止供應武器相威脅,要求羅馬尼亞必須低於市場價格向其供油。1940年春,羅馬尼亞以20萬噸石油換取德國從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繳獲的軍備。隨著德國在西線節節勝利,羅馬尼亞國王甚至強迫境內外國石油公司每月提供5-10萬噸石油給德國。

石油決定勝負。

蘇聯是德國突破英法能源封鎖的另一個戰略缺口。1939年8月,蘇德雙方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當年,德國即從蘇聯獲得90萬噸石油。戰爭進入第二個年頭,蘇聯石油更是達到了德國當年進口總量的三分之二。不僅如此,蘇聯還幫助德國從第三國購買必須的戰略物資。據統計,到1940年底,通過蘇聯轉運得到的原料物資達246972噸。 英法兩國對德俄之間的合作大為光火。
德國的石油從哪來?淺談二戰中的貿易戰以及德國石油困局的形成

蘇軍入侵芬蘭後,英國首先停止了對蘇貿易,並準備聯合法國切斷蘇聯對德國的石油供應。1940年3月,英、法一度計劃攻擊蘇聯南方的高加索油田。法國陸軍上將末甘林稱,「如果轟炸能摧毀這些資源,那就不僅能使德國失去蘇聯的石油供應,而且俄國本身也處於缺乏石油的危險境地。」不過,土耳其拒絕為英法空軍提供空軍基地,這個計劃被最終擱置。 石油短缺不但迫使德國重塑與羅馬尼亞和蘇聯的關係,以實用主義的態度與蘇聯「相逢一笑泯恩仇」,從而為西線戰事創造能源條件,而且改變了德軍在「二戰」期間的作戰模式。高耗能的長期攻防戰被基本放棄,以快速突襲為特徵的節能「閃電戰」成為主要選擇。另外,作戰目標也不再局限於攻城掠地,更多的石油重鎮和後勤基地被標註在了德軍總參謀部的作戰地圖上。
德國的石油從哪來?淺談二戰中的貿易戰以及德國石油困局的形成

據英國史學家邁德里克特估算,1939年9月,德國陸軍和空軍突襲波蘭。因為作戰迅速,戰事較短,共消耗石油約15.5萬噸,其中10萬噸消耗在波蘭戰場,低耗能地實現了佔領該國的目標。次年,德軍進攻挪威、丹麥和發動西歐戰役,只用了不到50萬噸石油,加上該年度頭四個月的日常用量不足30萬噸,德國從發動戰爭至法國投降,消耗總量不足150萬噸,只是其估計必須花費的500萬噸石油的四分之一。這還不包括德軍從歐洲各處掠奪到的不少於150萬噸的石油,單是這些石油就已經足以彌補此前的戰爭消耗。

但是 「閃電戰」並不能完全抵消石油短缺對戰事進展的消極影響。由於石油已成為戰爭勝敗的關鍵,希特勒不得不讓他的軍隊沿著石油礦脈前進,而放棄更具戰略意義的進軍路線。在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中,希特勒的考慮之一,就是要時刻保證羅馬尼亞油田在蘇聯空軍的打擊範圍之外。
德國的石油從哪來?淺談二戰中的貿易戰以及德國石油困局的形成

德軍圍困莫斯科多日,卻最終未能佔領該城,主要就是因為希特勒臨時改變決定,將莫斯科近郊的中路中央集團軍的裝甲主力抽調到南線,以支援那裡的德軍。該部「在冬天到來之前,最重要的目標……是切斷俄國人高加索地區的石油供給線」。要知道,蘇聯高加索地區是歐洲最大石油產地,僅巴庫油田就相當於軸心國石油產量的兩倍半。
德國的石油從哪來?淺談二戰中的貿易戰以及德國石油困局的形成

斯大林格勒戰役得以爆發並最終失敗,同樣與希特勒對於能源供應的判斷和決策有關。斯大林格勒地處伏爾加河要地,是蘇軍戰時南北運輸的樞紐。德軍發動斯大林格勒會戰,一方面希望切斷蘇軍來自高加索的石油供應,一方面奪取高加索油田為己所用。德國貿然發動斯大林格勒戰役,正是燃料危機造成的結果。按照希特勒的經濟顧問的預測,1941年德國全部石油消費量為892.9萬噸,但到年底,汽油儲備量只剩下79.1萬噸,僅能滿足一個月的消費。儘管控制了羅馬尼亞油田,德國一年的石油來源也只有1200萬噸。這對於四面出擊的德國戰車而言,如同杯水車薪。

德軍為解決燃料短缺而在燃料短缺的情況下發動大規模進攻,幾乎從一開始就確定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必敗的宿命。英國學者利德爾·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這樣說道,高加索作戰過程中,「燃料匱乏是向山區進軍的致命傷。那些裝甲師有時等待新的供應,一停就是幾天。這種致命傷使德軍坐失良機。」會戰後期,同樣是由於德軍裝甲部隊燃料不足,使得它們解救被蘇軍圍困的保盧斯軍團的努力化為烏有。而事實上,那裡距離包圍圈的距離僅為30英里。
德國的石油從哪來?淺談二戰中的貿易戰以及德國石油困局的形成

作為貧油國家,德國進軍速度越快,其戰略縱深也變得越來越大,石油供應線自然也拉得更長,從而為敵國打擊創造了更便利的空襲機會。從1944年5月開始,德國的石油供應系統開始遭到美英空軍的持續轟炸。瑞典學者博·黑恩貝克稱,四個月內,德國「每一個重要的合成石油工廠至少被空襲過兩次,六十九座煉油廠、許多存儲設備及若干各種各樣的液體燃料工廠也都遭到了空襲」。德國「從1944年第一季度到最後一個季度,石油產量和進口石油產品的總數降低了三分之二」。 如果德軍佔領這一地區,蘇聯就會失去戰爭所需要的石油、糧食和重要的工業基礎,而德國此時也迫切需要這些資源。在即將發動攻勢之前,希特勒曾對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將軍說:「如果我拿不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那麼我就必須結束這場戰爭。」
德國的石油從哪來?淺談二戰中的貿易戰以及德國石油困局的形成

而斯大林會戰的失敗,使德軍喪失了獲得維持戰爭機器運轉能源後盾的最後可能。其後,其戰線不斷收縮,並逐步進入防禦,直至完全失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