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華醫學會2018年醫學病毒學大會

中華醫學會2018年醫學病毒學大會

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醫學病毒學分會主辦,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軍事獸醫研究所共同承辦,中國微生物學會病毒學專業委員會協辦的「中華醫學會2018年醫學病毒學大會」於2018年8月1~4日在吉林省長春市成功召開。本次大會榮幸地邀請到病毒學領域具有卓越成就的兩院院士、來自加拿大公共衛生署、我國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國家藥品監督局藥品審評中心以及國內外知名高校及研究院所等單位的90余位專家學者,就當前病毒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包括病毒感染診斷與抗病毒治療、艾滋病與肝炎、病毒與宿主、病毒免疫與病毒流行病學以及病毒免疫與疫苗等多個專題發表了近60場精彩的主題演講,共有近80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參會代表參加了本次學術盛會。

大會首日上午主會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以「中國傳染病防治:1949~2018」為題,回顧了建國以來我國傳染病防控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的饒子和院士以結構生物學為研究手段,研究了多種致病病毒的表面蛋白的三維空間結構,包括皰疹病毒、SARS病毒、流感病毒、甲肝病毒等,揭示了病毒表面蛋白和人體細胞表面受體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為將來開發治療和預防這些病毒的藥物和疫苗奠定了基礎。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二醫院的王福生院士介紹了從HIV-1感染到發展為艾滋病的過程中,患者體內的免疫系統的動態變化,提出了艾滋病免疫治療的方法,並闡述了其免疫治療的分子機制。此外,對於目前腫瘤免疫治療中最新藥物PD-1單抗,介紹了其在艾滋病免疫治療中應用的前景。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軍事獸醫研究所的金寧一院士概述了目前國內病毒病現狀、特點和危害、新型病毒的發現和研究進展、目前使用的人用和獸用疫苗的分類、各自特點及其存在的不足,各種疫苗在預防人間傳染病和動物間傳染病方面所作出的貢獻。並針對目前疫苗存在的不足,介紹當前新型疫苗的開發思路和策略。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的陳化蘭院士根據自己多年來在禽流感病毒方面所做的研究,深入闡述了H7N9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特徵、發病機理、流感突變株、給養殖業帶來的危害、給人類造成的發病和死亡,並介紹了疫苗防控措施,特別是H5/H7二價疫苗的研發機制以及對流感病毒的預防作用。

加拿大公共衛生署的邱香果研究員介紹了埃博拉病毒的病原學特點、傳染機制以及目前的治療和預防進展,並主要介紹了其和同事創建的用於治療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ZMapp藥物;作為一種包含單克隆抗體的混合療法,ZMapp藥物可以對埃博拉病毒的外殼進行攻擊,阻止其複製。

大會首日下午和次日上午,近50位專家學者分別在病毒感染診斷與抗病毒治療(分會場1)、艾滋病與肝炎(分會場2)、病毒與宿主(分會場3)、病毒免疫與病毒流行病學(分會場4)、病毒免疫與疫苗(分會場5)以及優秀論文投稿報告(分會場6)等6個分會場進行了主題報告。

分會場1: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中心的Mindie H. Nguyen教授介紹了HCV治療藥物在亞洲地區的臨床研究及真實世界數據分析,包括HCV各亞型及突變株感染的抗病毒治療以及HCV治療藥物與肝癌發生率之間的關係。雷根斯堡大學的Susanne Modrow教授介紹了德國先天性病毒(包括CMV、B19、RV、Meals)感染的情況,分析了感染的不同時期對新生兒造成的損害,以及孕期診斷方法以及相應的治療方式。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的任麗麗教授介紹了宏基因組NGS技術在臨床病原體感染診斷領域的應用,與傳統診斷方法的優劣比較,以及其面臨的挑戰。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姜春來教授介紹了手足口病抗病毒藥物的最新研究進展,分享相關研究數據以及對未來研究方向的展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的謝正德教授介紹了EB病毒感染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及原理,以及EB病毒感染的治療原則。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的竇曉光教授介紹了HBV DNA的精準檢測方法與原理、精準診斷對HBV感染的意義以及抗病毒治療的方法。

分會場2: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張繼明教授介紹了肝臟細胞宿主基因對HBV複製的調控作用、調控機制以及對HBV感染的意義。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的吳昊教授介紹了HIV-1整合酶抑製劑的作用機制與研究進展。武漢協和醫院的楊東亮教授介紹了抗乙肝T細胞免疫應答的肝內調控作用機制,以及乙肝治癒新靶點的探索研究進展。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的曾輝教授介紹了共抑制因子與HIV-1感染T細胞耗竭的關係,相關的機制研究以及對HIV-1感染的意義。北京協和醫院的李太生教授介紹了HIV-1感染進程以及抗病毒治療的最新進展。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的魯鳳民教授介紹了NAs治療下乙肝病毒核酸檢測方法、原理以及臨床意義。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王建華教授介紹了HIV-1感染和潛伏機制、進程以及宿主調控的機制。

分會場3: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的王健偉介紹了與病毒複製相關的宿主因子及其抗病毒作用機制,以及抗病毒治療的新發展方向。天津醫科大學的湯華教授介紹了非編碼RNA與病毒的關係、相互作用及非編碼RNA的抗病毒作用機制。清華大學的程功教授介紹了蟲媒病毒的生命周期以及其對於不同宿主的適應機制。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生的鄭永唐教授介紹了宿主TRIM/TRIMCyp蛋白與逆轉錄病毒蛋白的作用機制,以及對其限制機制的研究。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周溪教授介紹了RNAi抗病毒作用機制,包括該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以及相關臨床應用轉化。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的張文艷教授介紹了EV71病毒的生命周期,以及宿主因子對EV71病毒複製的調控作用機制。軍事醫學研究院生命組學研究所的楊冠教授介紹了多色標記技術的檢測原理及其在組織和細胞水平定量檢測中的應用。

分會場4: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畢玉海教授介紹了我國第5次H7N9病毒疫情的病毒遺傳學特徵和生物學特性。首都醫科大學的安靜教授介紹了Zika病毒感染引起小鼠生長發育遲緩的作用機制。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秦成峰教授介紹了減毒寨卡病毒疫苗的研究進展,包括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嚴景華教授介紹了人源Zika病毒治療性抗體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的許文波教授介紹了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和病原學相關研究進展。陝西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的余鵬教授介紹了流行性出血熱的流行病學和病原學研究進展。

分會場5: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魏麗惠教授介紹了宮頸癌篩查策略,包括美國、歐洲和中國的宮頸癌篩查質量控制指南,以及ASCUS分流、HPV-細胞學聯合篩查及HPV初篩三種模式。腫瘤醫院的趙方輝教授介紹了我國的HPV流行情況,包括HPV相關疾病、一般型及高危型HPV型別分布等。腫瘤醫院的喬友林教授介紹了默沙東九價HPV疫苗在國外的臨床實驗研究結果及基本使用情況,包括疫苗的基本組成、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研究結果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王臨虹教授介紹了GSK公司的二價HPV疫苗的臨床實驗研究,包括疫苗的基本組成、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研究結果。國家藥品監督局藥品審評中心的李敏老師介紹了HPV疫苗註冊藥學評價技術要求。廣西壯族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李艷萍研究員介紹了疫苗臨床試驗機構的培訓,包括法律意識、項目/人員管理、成本管理、風險管理和質量管理等5方面內容。廈門大學的張軍教授介紹了廈門萬泰公司二價HPV疫苗的臨床實驗研究,包括疫苗的基本組成、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研究結果。國家藥品監督局藥品審評中心的劉波老師介紹了HPV疫苗註冊的臨床試驗要求,包括首次和非首次註冊的臨床評價考慮要點,包括樣本量、分析的人群、對照的選擇、評價的終點、及安全性和倫理學的考慮等,並對於首次註冊和非首次註冊給出了臨床試驗設計的建議。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的張春濤研究員介紹了我國HPV核酸檢測試劑的研究進展,包括各試劑之間性能的比較。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的聶建輝研究員介紹了HPV疫苗的免疫原性評價方法,HPV L1蛋白位點的突變對中和抗體的影響,以及目前已研製的不同型別的HPV標準品。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王賓教授介紹了佐劑對於疫苗的作用,以及新型佐劑對疫苗創新的推動作用。復旦大學的汪萱怡教授介紹了五價輪狀病毒疫苗,包括疫苗的基本組成、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研究結果。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孔維教授介紹了流感防控策略以及減毒流感疫苗,包括疫苗的基本組成、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研究結果。

大會次日下午在主會場,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的金奇教授介紹了抗病毒治療性抗體的研究現狀,病毒預防策略以及不同抗病毒治療策略之間的優劣比較,報告內容包括抗病毒治療性抗體的作用機制,臨床應用轉化面臨的技術挑戰,以及實際應用的成功案例等。中山大學的舒躍龍教授介紹了流感百年歷史及思考。流感監測是第一個實施全球監測的傳染病,因其具有傳染性和傳播力強、病毒複製缺乏糾錯機制且容易發生重配突變、流感的流行具有顯著季節性特徵等特點,流感的防控需要國內外同仁的共同努力。中山大學的郭德銀教授介紹了艾滋病基因治療的機遇與挑戰,應用最新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能夠有效消除整合進宿主基因組的HIV病毒基因,從而清除宿主感染的HIV病毒,報告內容包括基因治療方案設計、作用機制、目前研究進展以及面臨的技術挑戰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的畢勝利教授介紹了應用病毒樣顆粒納米藥物治療腫瘤,應用病毒樣顆粒納米載體裝載治療性藥物,在保證安全性的基礎能夠大幅提高給葯的靶向性以及治療的有效性。但是由於腫瘤生物學的複雜性和異質性、納米載體與腫瘤之間相互作用機制尚未完全了解,給該技術的臨床應用轉化帶來很多技術挑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所的張永振教授介紹了在我國的陸地、江河、湖泊、海洋中採集的186種脊椎動物標本中發現的214種全新的RNA病毒,覆蓋了已知的能感染脊椎動物的所有RNA病毒科且與已知的RNA病毒的基因差異很大,提示我們需要重新認識RNA病毒圈。

此外,大會投稿論文中有14篇被評審出的論文進行了主題報告並分獲一、二、三等獎,此外還評選出了12篇優秀牆報,極大地鼓勵和促進了青年學者積极參与學術交流的熱情。

本次規模盛大的學術盛宴為醫學病毒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提供了寶貴的交流平台,多場精彩紛呈的主題報告不僅充分展示了病毒學最新研究成果與進展,更極大地增強了相關單位之間的合作關係,促進了基礎研究向臨床應用轉化及我國傳染病預防與診治水平的提高,獲得了與會人員的一致認可和廣泛好評。

本期編輯:木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病毒學界 的精彩文章:

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發現寨卡病毒致神經損傷新機制
JVI:中科院武漢病毒所揭示人巨細胞病毒致神經損傷機制

TAG:病毒學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