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高祖劉邦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

漢高祖劉邦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

原標題:漢高祖劉邦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


從漢五年(前202)稱帝,到漢十二年四月(前195)去世,劉邦實際在位七年,但在首都長安的時間不多,在全國各地忙著「剿匪平叛」,連長安城都沒有精力修建。


高祖表示,我很忙。



劉邦是樸素務實的皇帝,最初的臨朝辦公地點是櫟陽(今西安東郊),漢七年二月(前200年),丞相蕭何建成未央宮,劉邦見到後很生氣,認為太過奢侈,「上見其壯麗,甚怒」。數落蕭何說,「天下匈匈,勞苦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連年戰亂,天下一片廢墟,國家安危還是個未知數,怎麼如此過度的建宮殿!)蕭何解釋說,「正是因為國家初定,才要樹立皇威以重天下。」劉邦這種樸素的風氣給漢代開了個好頭。


劉邦北征過一次匈奴,以蒙羞失敗而歸。說蒙羞,不僅是指軍事上的失敗,還有國格上的失體統。

漢七年冬十月,劉邦不聽勸阻,執意北征,天不佑護,遭遇極寒天氣。「至婁煩(今山西大同北),會大寒士卒墮指什二三」(士兵中十之二三凍掉手腳指頭)。全軍陷入重重包圍,後來依靠給單于的王后行賄才買出一條逃生路。比行賄更丟大國臉面的,是由此開啟了屈辱的「和親」制度,礙于軍力疲弱,「冠戴禮儀之邦」定期給「引弓之國」送美女,糧食,金銀財物。套用今天的話說叫「用美女換和平」。



做為漢代的開國皇帝,劉邦有兩件事福萌後世。


一是長安大移民。自秦朝末年,由於連年戰亂,關中地區社會凋敝,經濟落後,人口外流嚴重。如果把國家比喻為一棵樹,首都是樹根和樹榦,漢代立國之初,樹根和樹榦是弱的,根基不牢,社稷不保。劉邦進行國家建設的第一步棋是實施「強幹弱枝」計劃。把六國的大戶,望族,商賈及各界名流移民長安,以削弱地方勢力。第一次大移民是漢九年十一月(前198年),「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第一次移民人口達十萬人。漢代初年十萬人口是個什麼概念呢?具體說一個數字做參照,漢十三年惠帝劉盈修長安城的時候,做了一次人口普查,長安城區總人口不足25萬,「戶八萬八百,口二十四萬六千二百。」也就是說,相當於首都人口的40%。


這十萬移民擺在首都地區什麼位置,也彰顯了劉邦的政治智慧。十萬「齊楚大族」是精英群體,但也是國家的「不穩定因素」,被集體安置在「長陵邑」。長陵當時是劉邦的在建陵園,位於長安以北,今天咸陽域內。在長陵園區一側專門建一座「開發區」性質的城邑,今天的開發區旨在發展經濟,當年則是國家維穩的需要。


這種「陵邑模式」被後繼的皇帝延續。從公元前198年至漢元帝劉奭永光四年(前40年),共有七次大規模移民,史稱「三選七遷」,移民總人口40萬左右。今天咸陽的「五陵邑」,指的就是漢代的五個開發區,長陵邑(高祖劉邦),安陵邑(惠帝劉盈),陽陵邑(景帝劉啟),茂陵邑(武帝劉徹),平陵邑(昭帝劉弗陵)。漢代的「五陵邑」是長安城北的五個衛星城,是繁華錦繡之地,是高大上社區。據史料記載,長陵邑人口18萬,茂陵邑人口27萬。


「強幹弱枝」是國家維穩的成功案例,優化了首善之地的人口結構,給長安城打下了包容型城市的底子。


劉邦不好讀書,骨子裡蔑視文化,但能兼聽。最重要的是打下了依制度管理國家基礎,「高祖不修文字,而性明達,好謀,能聽。」「初順民心作三幸之約。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中軍法,張蒼定幸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漢代打碎了秦的「舊世界」,但汲取吸納了秦朝的一些善制,「漢襲秦制」,也保留了「舊時代」的一些「職業公務員」。還有一點,沒有大量安排「軍轉幹部」到地方任職,把軍隊管理和國家管理有機分開。這是他的第二個貢獻。


漢初的制度雖然不完備,但能依制行事,也不搞整風,不搞政治運動,不搞大躍進。劉邦之後,經過惠帝和呂后,再經過「善以養民,寬以養國」的「文景之治」,到漢武帝劉徹時期,中國終於成為當時世界的第一強國。

野史上有一種說法,認為漢代由平穩開國到興盛,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劉邦在位時間不長,僅僅七年。如果劉邦是一位長壽皇帝,活個八九十歲,依他的粗鄙使狠性子,不知道會把國家折騰成什麼樣子。當然,這只是民間言,扯閑篇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牧遠 的精彩文章:

TAG:楚牧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