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這3種癌不再是癌,無需驚慌!

這3種癌不再是癌,無需驚慌!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注重體檢,不少人拿到體檢報告,都會一驚: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肺部小結節……看到各種結節,心情都彷彿被打了結,成天擔驚受怕,吃不好睡不好,生怕身上的「定時炸彈」哪天會癌變。恨不得立即住到醫院,把這些亂長的小疙瘩切個乾淨。

面對惰性增生

無需驚慌失措

如今,由於診斷技術的進步,人們對體檢的重視,一些癌症能在早期被發現,確實有的癌症患者能被治好。於是人們確信,不管什麼癌症,不論早晚,一旦確診,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抓緊治療。這樣做是不可取的!

其中,有一些過去被稱為「癌前病變」的早期細胞異常變化和病變,現在在其規模遠不足以被臨床醫師發現前就能被檢測出來。這些病變雖然在形態上確定是癌,但是生長非常緩慢,甚至在患者一生中都不會繼續發展並造成傷害,所以我們稱之為「惰性增生」。對待它們,主動監測被視為是安全應對選項。

醫學解剖中發現,在許多並非因癌症而死亡的老年男性屍體中,約70%的死者患有前列腺癌。他們並非因前列腺癌而死亡,生前並不知患有前列腺癌。這就讓人們想到:這前列腺癌也許是不必治療的。

重新定義癌症

適度治療最佳

不僅患者談癌色變,許多醫務工作者在面對癌症時也不夠冷靜。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已經成為癌症治療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要從根兒上解決問題,可能需要重新定義癌症,排除那些不會致死的病變。

《英國醫學雜誌》周刊發表的一份分析報告稱,在描述大小不到1厘米的甲狀腺癌、低中級乳腺癌和局限性前列腺癌時,使用「癌症」一詞尤其成問題。這份分析報告是悉尼大學的布魯克·尼克爾帶頭完成的。澳大利亞邦德大學和美國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也作出了貢獻。

報告指出:「使用更醫學化的名稱會加劇患者對疾病的擔心以及對採取更具侵入性的治療手段的渴望。」「雖然疾病名稱從生物學角度說必須準確,但也必須是患者能夠理解的,同時不會引起不必要的擔心。」

尼克爾說,「癌症」一詞產生負面影響的最佳例證可在低危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中見到。她表示:「研究表明,選擇做手術的低危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和選擇監測自身狀況的患者,他們的臨床疾病發展過程和腫瘤生長情況都差不多。」

低危甲狀腺乳頭狀癌、低中級乳腺癌、局限性前列腺癌,因生長非常緩慢,不愛轉移,也不愛進展,都有惰性增生之稱。從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出,對於待惰性增生,主動監測和手術等侵入性治療效果差不多,所以對待惰性增生,可以密切觀察、定期檢查,若無變化便罷,若有發展再行治療,不要貿然選擇手術、化療、放療等創傷性治療。

與癌症博弈的前提是知己知彼!有時,可與癌和平共處、帶癌生存,有時,生存質量良好,指標高高低低也許並不十分關鍵;有時,患了癌,也許並不一定需要積極治療;在癌症的治療中,生存質量的維護與癌腫控制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閱讀精選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何裕民 的精彩文章:

西紅柿這麼吃,才抗癌!
同生一種癌,命運大相同

TAG:何裕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