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文化常識匯總(一),這些知識你都知道嗎?

古代文化常識匯總(一),這些知識你都知道嗎?

原標題:古代文化常識匯總(一),這些知識你都知道嗎?


關於古代文化常識這一方面,真的是雜多且難記,不過呢,為了能多得幾分,還是趁著課間隨時寫寫背背吧~


古代文化常識(一)


一、古代稱謂


1.人物姓名稱謂

(1)直稱姓名


①用於自稱: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指南錄〉後序》)


②用於所厭惡所輕視的人:


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指南錄〉後序》)


③用於作介紹,為人作傳: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柳敬亭傳》)


④尊者對卑者稱名:求,爾何如?(《論語》)


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稱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論語》)


(2)稱字、號、謚號、齋名


這種情況是稱呼者出於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

①稱字: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送東陽馬生序》)


②稱號: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記》)


③稱謚號: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④稱齋名: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


(3)稱官爵


①稱官名:後人稱杜甫為「杜工部」,稱韓愈為「韓吏部」。


②稱爵名: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柳敬亭傳》)


(4)稱籍貫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為)(《譚嗣同傳》)


(5)兼稱

這種情況一般是先說官職,次稱籍貫,後稱姓名、字型大小。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


(6)特殊稱謂


①在姓氏後加上行第(或再加名號、官爵):


韓愈《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遊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職業+人名: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養生主》)


③姓+之+人名: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燭之武退秦師》)


④封地+人名:商鞅姓衛,商為其封地。


2.謙、敬及賤稱


(1)謙稱

①王侯自稱: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對》)


②臣子自稱: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


③一般人自稱:


愚以為宮中之事……(《出師表》)


某自幼熟讀兵書。(《失街亭》)


鄙人不慧,將有志於世。(《中山狼傳》)


④女子自稱: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孔雀東南飛》)


(2)敬稱


①稱君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師表》)


②稱廟號,多稱已死的皇帝:

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視朝。(《海瑞傳》)


③稱師長:夫子哂之。(《論語》)


④稱朋友、尊長: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3)上對下或平稱


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


(4)賤稱


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


(5)表特定關係


①加「從」表示叔伯關係:


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謝安傳》)

②加「太」表示長一輩:


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


③加「先」表示已經逝世的尊長:


嫗,先大母婢也。(《項脊軒志》)


先考,指已逝的父親;先妣(bǐ),指已故的母親。


3.「號」稱


(1)謚號


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謚號是對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謚號按性質分為三類。


①表揚性的


經天緯地曰文 布義行剛曰景 威強睿德曰武

柔質慈民曰惠 聖聞周達曰昭 聖善聞周曰宣


行義悅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綱治紀曰平


照臨四方曰明 闢土服遠曰桓 聰明睿智曰獻


溫柔好樂曰康 布德執義曰穆


②批判性的


亂而不損曰靈 殺戮無辜曰厲 近內遠禮曰煬


③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懷 在國遭憂曰愍


(2)廟號


是指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從漢代起,每個朝代一般第一個皇帝的謚號太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以來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

(3)年號


是紀年的名稱,也是帝王用的,如「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後,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漢武帝改了十一次年號,唐高宗用過十四個年號。到了明代以後,才規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號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稱為「乾隆皇帝」。


(5)尊號、徽號


「尊」為尊敬,「徽」為美好。「尊號」和「徽號」都是為尊者加上的號,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號起於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再加上徽號為「慈禧」。封建時代帝後的尊號可以加幾次,實際上都是臣子對他們的阿諛奉承。現代也有贈送徽號這種情況,但性質和內容已不一樣,如孫炳文曾贈給郭沫若一個徽號——「戎馬書生」。


4.年齡稱謂


(1)襁褓:本義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語出《論語·子路》:「則四方之民襁褓負其子而至矣。」後以此來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2)孩提:指二三歲的兒童: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孟子·盡心上》)

(3)齒齔(chèn)·齠(tiáo)齔:指兒童換牙時,五六歲:


鄰人京城氏孀妻有遺男,始齔。(《愚公移山》)


(4)總角·垂髫:指幼年兒童: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5)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四歲: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杜牧《贈別》)


(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歲:


復有雙幼妹,笄年未結縭。(白居易《對酒示行簡》)


二、文史典籍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六義:風、雅、頌、賦、、興


六藝:也稱六經,即禮、樂、射、御、書、數三、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傳說之一是「伏羲、媧、神農」


五帝:據《史記》載,黃帝、顓頊、帝嚳、唐、舜四、


三、官職常識


1.官職


(1)中央官職: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分掌文武大權,門下省、尚書省遂廢。


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戶部、兵部、禮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屬官員有主事等。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書、編修歷史、制定曆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啟為翰林院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府,稱知府。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2.表示官職變動的詞語


(1)授官


:由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公車特徵拜郎中。(《後漢書·張衡傳》)


:由中央官署征,然後向上薦舉,任以官職:連辟公府不就。(《後漢書·張衡》)


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舉其偏,不為黨。(《左傳·襄公三年》)韓琦鎮長安,薦知涇陽。《宋史·侯可傳》)


:授予官職:拜相如為上大夫。(《史記·廉藺相如列傳》)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後漢書·衡傳》)


: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延祐、至治間……丞相東曹掾。(《元史·賈魯傳》)


:任命,授職:余除右丞相樞密使。(《〈指南錄〉後序》)


:授予官職:泰定初,恩授平路儒學教授。(《元史·賈魯傳》)


: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位: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譚嗣同傳》)


: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鴻門宴》)


:起用人任以官職: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院都事。(《元史·賈魯傳》)


(2)免官


:免去、解除官職:竇太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傳》)


:廢掉職: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封建論》)


:罷免:免官爵。(《漢書·貢禹傳》)


:削除: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


(3)陞官


:陞官:升(魯)台都事。(《元史·賈傳》)


:在原官上提拔:擢為後將軍。(《漢書·趙充國傳》)


: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甄拔三十餘。(李白《與韓荊州書》)


:一般指提升:孝文帝說之,超,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誼傳》)


:進用:陟罰臧否,宜異同。(《出師表》)


:加封,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平劇盜賴文政有功,加秘閣修撰。(《宋史·辛棄疾傳》)


:按定的禮節授予官職,一般用於升任高官: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4)降官


:因罪被降職或流放:滕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降職:貶連州刺史。(《劉錫傳》)


:驅逐,流放: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卜》)


左除、左降、左轉、左授、左宦、左遷:降職;予左九江郡司馬。(《〈琵琶行〉並序》)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隨例量移。(白居易《自題》)帝怒,乃罷(陸)贄宰相,左除(張)滂等。《新唐書·裴延齡傳》)


出、出宰:離開京城外調:永和初,出河間相。(《後漢書·張衡傳》)出宰山水縣,讀書松桂林。(韓愈縣讀書》)


:免職:遂免丞相勃,遣就國。(《漢書·文帝紀》)


廢黜,放逐: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史記·呂太后本紀》)


(5)調官


: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遷東郡太守。(《漢書·王傳》)


:一般的官職調動:徙王信為楚王。(《史記·淮陰侯列》)


調:變換官職:調為隴西都尉。(《漢書·袁盎傳》)


:動官職: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後漢書·張衡傳》)


:補充空缺官職:太守察尊廉,補遼西官長。(《漢書·王尊傳》)⑥改 改任官職:改刑部詳覆官。(《宋·王濟傳》)


(6)兼、代


:兼任: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錄〉後序》)


:暫代官職:俄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新書·杜如晦傳》)


:暫時署理職務。多指官階低的人署理官階的職務:初平中,北海孔融召為主簿,守高密令。(《三國志·王傳》)


:兼任:桓溫鎮江口,復引(喬)為司馬,領廣陵相。《晉書·袁喬傳》)


:代理官職:太祖行奮武將軍。(《三國志·書·武帝紀》)


:代理,暫任:太守奇之,除補書佐,署守屬獄。(《漢書·王尊傳》)


:暫代官職: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劉公嘉話》)


:高位兼低職:除鎮安武勝軍節度使,司徒兼中,判相州。(《宋史·韓琦傳》)


(7)辭官


懸車:辭官居家:時年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陳太丘碑文序》)


解官:辭去職: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宋史·包拯》)


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永寧元年,稱病上書致仕。《後漢書》)


乞骸骨: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上乞骸骨,征拜尚書。(《後漢書·張衡傳》)


乞身:古代認為做官委身事君,因此請求退職為「乞身」:故山桃李半荒榛,粗報君便乞身。(蘇軾《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詩次韻》)


請老:告老,古官吏請求退休: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左傳·襄公三年》)


:上書稱病,為官者要求隱退的委婉語:使匈奴,還報,不合。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移病免歸。(《漢書·公孫弘傳》)


(8)其他


視事:任職:是時,茂陵守尹公新視事。(《漢書·遊俠傳》)


下車:官吏初到任:自明府(對郡守的敬稱)下車以來,狗不夜吠,不見吏。(《後漢書·劉寵傳》)


解褐:脫去粗布衣服,喻入仕為:紹懼不自容,將解褐,故咨之于濤。(《世說新語》)



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高中語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中語文老師 的精彩文章:

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加油~
古代文化常識 |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加油~

TAG:高中語文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