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訴說著我們的前世傳奇!看中國紋樣史的發展軌跡如何變化!

訴說著我們的前世傳奇!看中國紋樣史的發展軌跡如何變化!

從石器時代的蛙鳥魚蟲,到商周廟堂的饕餮怪獸;從春秋列國的蟠龍飛鳳,到兩漢帝國的雲氣仙人,時代的圖案彰顯了時代的情懷。圖案紋樣從何而來?又如何變化?美輪美奐的圖案紋樣穿越時空,向人們呈現出古代中國豐富多彩的物質與精神世界。

不識字的人,比如孩童,認識世界的方式之一,是看圖看畫。

沒有文字(當然包括有文字)的時代,人們表達認知的方式之一,也是圖畫。因此,諸如彩陶、玉器、青銅器等等器物上的圖案、紋樣,其實就是無字的文章。

在一件器物上以怎樣的圖案裝飾,決定因素有許多。檢視中國紋樣史會發現,其上還是有跡可尋。而這個軌跡,幾乎就是人的成長記,社會的發展記。

龍紋:飛龍天地間

圖為從內蒙古赤峰市三星塔拉村徵集的C形玉龍,它的龍吻上挑,方圓中正,軀身似勾月,長鬣極具動感、神秘、古樸。專家斷定它是「紅山文化」的祭祀玉器,將其命名為「中華第一玉龍」

龍紋,可以說是中國最割捨不下的圖案!

龍的這種形象是如何演變和發展的?要回答這類問題,需要我們把目光移向遙遠的史前,看龍飛騰的那一時刻。

那麼,中國最早的玉龍,在哪裡騰飛?內蒙古赤峰市三星塔拉村徵集的C形玉龍被斷定為「紅山文化」的祭祀玉器,展示著中華第一玉龍的風采!

龍,是所有甲殼類動物之長。

漢代的王符說,龍身上有九處像別的動物。

它的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龍的背上,有九九八十一片鱗甲,具九九陽數。

龍的叫聲就像銅盤撞擊發出的聲音;龍嘴兩邊有須髯,下巴上面有明珠,喉嚨上有倒著長的鱗甲;龍的頭上還有博山,也叫尺木,就是類似牛角之類的東西,藉助尺木可以升天;龍神奇的地方就在於他能「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龍的形象不僅多元,《五雜俎》還記載了龍的「衍生物」:龍性最淫,故與牛交,則生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就是說龍和那個希臘神話里多情的宙斯一樣,也有繁衍各種物種的神奇能力。

不過,春秋之前,龍基本保持著爬行動物的特點,形態結構比較醜陋,蛇身獸頭,帶著一身的粗野與狂放、暴力與恐怖的特色,展現出神秘的威力。

在上古的龍形紋,又叫「原龍紋」里,我們可以看到史前人的真實想法。

蛙紋:平凡動物的浪漫史

圖為馬家窯文化彩陶蛙紋

蛙,這個不起眼的小動物,曾經在史前的彩陶上被描繪了兩千多年。

這些活潑、古樸的蛙紋,映射了那時的水鄉生活,以及先民的奇思妙想。

在馬家窯文化彩陶蛙紋中可以看出,曲折的肢體和鮮明的色彩傳遞出一種詭譎的神秘感。

然而,如果時間穿越回到史前時期,滿地亂跳的蛙也只是一種尋常的小動物,與今天沒什麼兩樣。蛙從來沒有改變,變的是人類的眼光。

大約在6000多年前的黃河中游地區,氣候溫暖濕潤。

成群的獐子在青草茂盛的河邊喝水,河裡的魚群在夕陽下泛著點點鱗光。遠處河岸台地上的聚落升起了炊煙,在河邊玩耍的少年聽到了母親的叫喊聲,戀戀不捨地跑回家去。他的雙手兜著一隻蝌蚪,蝌蚪的肚子下面已經長出了稚嫩的四肢。這種神秘莫測的變化,讓他十分納悶。他打算把蝌蚪養在家裡,耐心地察看蝌蚪變成蛙的神奇過程……

1972年,陝西臨潼姜寨遺址,農民在挖水渠時挖出了一件精美的彩陶盆。

陶盆內壁有彩繪的兩隻大蛙、兩組雙魚,其中的蛙紋腹部膨大渾圓,四肢彎曲,腳趾撐開,似乎正要一躍而起。

這個彩陶盆後來被命名為魚蛙紋彩陶盆。

史前水鄉:陝西臨潼姜寨原始聚落的復原圖

被複原的陝西臨潼姜寨原始聚落,堪稱一方史前水鄉。這片居住區被河流和人工圍溝環抱,大大小小的房屋圍繞著中心廣場。當時黃河流域生活著竹鼠、獐子、水牛等熱帶和亞熱帶動物,蛙更是再常見不過。

姜寨遺址處於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類型,距今6000多年。

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故稱仰韶文化。因其以彩陶為顯著特徵,又被稱為「彩陶文化」。

其持續時間大約在距今7000年到5000年,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

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遺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陝西省為最多,乃仰韶文化的中心。

由於時間跨度與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須分類加以區別,先後主要有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以及西王村四個類型。

魚紋:遠古游來的秘密

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魚紋彩陶盆

上世紀五十年代,陝西西安東郊的半坡村,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時代的神秘彩陶,其上繪有人面魚紋。

6000年前,這裡有著大片的沼澤、竹林,製作這些陶器的先人,在此生活。在屬於他們的時代里,魚紋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它究竟寄託著什麼情感呢?是生死輪迴、巫師的面具、圖騰崇拜……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一件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魚紋彩陶盆,圖中只能看到一條魚,但事實上,在彩陶盆的外壁上是這一魚圖案的循環。

6000年前的某一天,新石器時代的半坡村,雨後的森林瀰漫著濕潤霧氣,鐵杉的細長葉尖墜下晶瑩水珠。

不遠處是幾個簡陋的陶窯,正有人小心翼翼地將柴添入火膛。再遠些,村落邊的河面盈盈流光,水中隱約可見魚兒游弋。岸邊的人手執魚叉,屏氣凝神,看準時機奮力擲出,再拽回來,一尾鱗光閃閃的草魚便收入囊中。

這不是南方某個亞熱帶樹林的景象,它是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半坡村,今天陝西西安東郊。

很難想像,黃土高原竟也擁有過如此濕潤溫暖的氣候,生長過鬱鬱蔥蔥的鐵杉、楓香和山毛櫸樹林。

發源於秦嶺的滻河奔流而下,先後注入灞河、渭河,河水豐盈清澈,兩岸更有湖沼連綿。這裡生活著竹鼠、獐與水鹿,還有以魚類為食的貂。

半坡人在這裡挖土為窯穴,又漸漸築起房屋。為了謀生,他們用石片耐心磨成矛、鏃,捕捉鹿與野兔,又用獸骨和魚刺製造出魚叉和魚鉤,進行漁獵……

鳥紋:凡鳥落入青銅上

婦好鴞尊(河南博物院藏)

從「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到「周之興也,鸑鷟(yuè zhuó)鳴於岐山」,鳳鳥對於殷周的興起有著特殊的含義,青銅器上斑斕多姿的鳥紋,某種程度上是這些含義的體現。

鳥紋從抽象、現實走向幻想,越發清晰的鳳鳥最終飛出青銅去。

河南博物院婦好鴞尊,是商代後期(殷墟二期)。鴞,也就是貓頭鷹,是商代青銅器的經典造型。

據學者考證,鴞意味著勇武的戰神,被賦予了免除兵災的魅力。將青銅器鑄為鴞形,是所謂「鑄鼎象物」之意。婦好鴞尊,就頗有幾分如大將軍般的雄壯豪邁。

「萌」鴞展翅

紋樣為一隻展翅在飛的貓頭鷹,只見其雙目炯炯,張出利爪,似乎下一刻便獵物在握了。

但萌萌的大眼「背叛」了它,人們很難將這種萌物和它在商代的真實寓意——戰神聯繫在一起。而且,想不到的是,這個紋樣位於殷墟婦好墓所出土的鴞尊的尾部。

饕餮紋:青銅紋界老大

圖為清末金石學家吳大澂收藏著錄過的傳世重器小臣茲方卣(商代晚期)

如同一陣旋風,饕餮紋在商周時期突然興起又突然消失,它源自哪裡?代表的究竟是人還是獸?

有個時髦的詞叫「老饕(tāo)」,形容那些既對食物有獨特品味,又熟稔背後掌故的美食家。

這個稱呼從「饕餮(tiè)」而來,最早見於東周時期成書的《左傳》。

說炎帝部落的一個首領縉雲氏,有個不成器的兒子,平日里貪吃好貨,聚財積穀,從不把食物分給孤寡老人,也不懂得體恤窮苦百姓。天下之民遂將其與上古的三個惡人——三凶視同一類,稱之為「饕餮」。

這段文字算不上有趣,但至少說明了一點,「饕餮」是個具體的人。

而《呂氏春秋》的記載卻截然不同:「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周代銅鼎上裝飾饕餮紋,有腦袋沒身子,吃了人還來不及咽下去,就連累了自己,這是惡有惡報。

瞧,時代相去不遠,「饕餮」就搖身一變,成了一頭會吃人的猛獸。

是人也好,是獸也罷,貪吃可謂「饕餮」的共性。

西晉學者杜預為《左傳》作注時,專門解釋了「饕餮」這個詞,稱「貪財為饕,貪食為餮」。

看來,用「老饕」形容美食家並不準確,應該換成「老餮」才是。

饕餮紋

作為一種紋飾,饕餮在大約公元前1600-前1300年的商代早期突然紅極一時,除了鼎以外,甗、簋、鬲、尊、罍、壺等各種容器上,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雖然線條不盡相同,但不難看出其中的共性:均以中間縱貫的豎線為軸,左右對稱。眼眶呈「臣」字形,圓眼球。眼睛下方各有一條向上捲起的線,象徵臉頰,中間向上內卷的部分代表鼻孔。眼睛上方是一對橫卧的「C」形角。左右兩側的部分是身體,軀幹上裝飾捲曲紋,末端各有一條魚尾形的尾巴。

雲氣紋:那一片大漢的雲

西漢梁王墓出土四神雲氣圖(河南博物院藏)

馬王堆漢墓的黑地彩繪漆棺雲紋圖案

一道升沉縈迴的流雲,穿插著形態各異的動物與神怪,共同組成漆棺上的神仙世界。

在這隻出土於馬王堆漢墓的黑地彩繪漆棺上,滿繪有炫目的雲氣圖案,它是漢代雲氣紋漆畫的典型作品。

中國人對萬物都投注了情感,神秘而變化多端的雲彩,也爭先恐後地飄進圖案世界。

大漢的雲,更是重疊纏繞、上下穿插、四面延展,變化多端,可謂美到極致。

在《史記》中讀過這樣一則有趣的故事:齊國的方士,名為少翁,號稱自己能通鬼神,去覲見漢武帝。

正逢漢武帝最寵愛的李夫人去世。

一日深夜,少翁搗鼓一番。遠遠地,端坐在帷帳里的漢武帝,竟然看見了自己日思夜想的人兒。

遂了心愿的漢武帝一高興,便封少翁為文成將軍,賜下金銀財寶。少翁備受鼓舞,繼續建言獻策:「如果宮中所用器物上不畫神靈圖案,那神靈將不願來這裡。」

漢武帝聽罷,遂命人建造了甘泉宮,四處滿繪神仙,還特意擺上祭祀品。皇帝還為自己打造了一輛「雲氣車」,在五行相剋的日子裡,乘著它驅趕惡鬼。

炫目交錯幾何紋

戰國時期,錯金銀技術和鑲嵌技術的發明,使得當時紋樣不再平面化,變得炫彩奪目又富有立體感。

圖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晚期的鑲嵌幾何紋方壺,壺身上鑲嵌有綠松石和錯銀絲的幾何紋樣,勾連曲折,色彩協調,賞心悅目。

陶上羽紋輕

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樣,結構簡單而又魅力十足。有時需要運用想像力進行解讀,才能揣摩陶工的心意,領會紋樣的真諦。

比如圖中這件河南博物院藏羽形紋彩陶瓮,是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

陶瓮上,行雲流水般的線條曲直結合,勾勒成紋樣,筆觸輕柔飄逸,如同一隻白色羽毛飄落瓮上。極致的簡約體現極致的美感。

神獸異世界

漢代的紋樣,與崇尚升仙的時代精神相結合,因而顯得大氣磅礴又縹緲多姿。

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彩繪漆棺,圖案紋樣就極具漢代特色。

奔放的雲氣,詭譎的靈獸,神秘生動,活靈活現。圖中,漆棺底色是鮮艷的紅色,象徵著陽光與生命,而漆棺上勾勒出的神獸,栩栩如生,令人嚮往那個靈異的不死世界:崑崙仙山。

驂龍御雷車

畫像磚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製成的圖磚,磚上圖案紋樣極其豐富,是東漢時期的圖案寶庫。

該圖是出土於四川彭州義和鄉的東漢「驂龍雷車」畫像磚拓片,內容是當時最常見的神仙世界。

三隻驂龍共拉一車,駕車者是頭戴羽毛的仙人,車輪呈旋渦狀,從滿天星鬥上飛馳而過,正是屈原《離騷》中「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的詩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藏天下 的精彩文章:

傳統文化+互聯網=引爆文化IP
製作一個就需要耗時數月,精美絕倫!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