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中國的星崇拜與「救星」意識的發生

古代中國的星崇拜與「救星」意識的發生

在中國上古信仰體系中,有著不少星崇拜的內容。當時人們想像中的天界秩序,星辰佔據了顯要地位。天星名號與人物形象的結合,在秦漢時期已經可以看到明確的史例。到元明清時期,民俗文化現象中所見「救星」稱謂的泛用,反映出了處在困苦境遇之中的人們完全無助的心態,是人們亂世夢想的特殊表現。考察中國古代星辰崇拜意識的流變,關注天文與人文神秘對應關係的政治解說,分析元明清俗文學中「救星」語彙的頻繁出現,既有助於認識上古信仰體系的世俗風貌和精神基底,也有助於發現天人關係學說的久遠影響,更有助於理解古代民間政治迷信的歷史淵源。

一 上古「星」崇拜與「祭星」禮俗

關註上古時代的天文意識,可以發現,中國古人曾經將包括星象在內的天界秩序,看作充滿神秘意義的體系和制度;同時,又深信天文與人文的對應關係。對「星」的崇拜,曾經顯著影響了社會理念和社會生活。

《尚書·洪範》曰:「五紀:一曰歲,二日月,三日日,四月星辰,五月曆數。」「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漢代孔安國傳:「星,民象。故眾民惟若星。箕星好風,畢星好雨,亦民所好。」所謂「五紀:一日歲」者,其實也是「星」。而「星有好風,星有好雨」,體現出農耕社會「庶民」「眾民」的「風雨時節」期望。《管子·四時》寫道,「東方曰星」「南方曰曰」「西方曰辰」「北方曰月」。在天象秩序中,「星」「辰」非常重要。而體現為「柔風甘雨」,使得「百姓乃壽,百蟲乃蕃」的即所謂「星德」,「其德喜嬴而發出節」。《孫臏兵法·月戰》:「孫子曰:十戰而六勝,以星也。十戰而七勝,以日者也。十戰而八勝,以月者也。」反映「星」在兵陰陽學說中佔據與「日」「月」並列的地位。星象與兵戰的關係,又見於《史記·匈奴列傳》:「舉事而候星月。」《史記·封禪書》記述秦漢神學中心雍地的祭祀之所:「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諸布、諸嚴、諸逑之屬,百有餘廟。」在秦帝國最重要的神祀中心規模為「百有餘廟」之信仰體系中,「日、月」之後,「風」「雨」之前,「星」即所謂「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等,作為崇拜對象佔據了當時的信仰世界中相當大的比例。據唐人司馬貞《索隱》的解釋,「諸布」也與「星」崇拜有關:「案:《爾雅》:『祭星曰布。』或『諸布』是祭星之處。」」漢代民間信仰史料也提供了重要的相關信息。河南省南陽市出土的許阿瞿墓誌,感嘆這位五歲童子的天亡時寫道:「年甫五歲,去離世榮。遂就長夜,不見日星。神靈獨處,下歸窈冥。」「日星」以分別照耀晝夜的光明,受到特別的崇敬。

文物資料中可見於楚帛書所反映的星歲紀年和歲星占的內容。湖北省隨州市發現的曾侯乙墓,所出土的箱蓋漆文表現的星象,有學者認為其有確定的意義。湖南省長沙市發現的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有《五星占》。所謂《天文氣象雜占》中的彗星圖,也各有對應的世間政治軍事現象。有的研究者稱之為「彗星圖占」。大量漢墓出土畫像資料中,多有表現天際星座的畫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西安交通大學西漢墓葬壁畫二十八宿星圖、南陽畫像石星象圖等,均顯示了當時人對「星」的崇拜。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養生方》中,可見「敢告東君明星」等文字。這裡所謂「明星」,指的是可以以其神力影響人生健康與命運前景的天星。這裡的「告」,應是指請示、祭告一類在神聖語境中的對話形式。

二 星象與人世「吉」「凶」

在中國古人的意識中,天際星象與人世「吉」「凶」有著神秘的對應關係。

在先秦、秦漢社會通行的用於趨吉避凶選擇的《日書》中,可以看到根據星象判斷行為宜忌的內容。例如,湖北省隨州市孔家坡八號墓出土《日書》中的《星》篇,在二十八星宿每宿名下各有警示文字,提醒用戶選擇時日必須注意。其中有:「東辟(壁),不可行,百事凶。司不(府)。以生子,不完。不可為它事。(六二)。」

中國古人認為,有的星象出現,預示著「疾疫」;有的星象出現,預示著「饑饉」;有的星象出現,預示著戰爭或者政治變亂。例如,《史記·天官書》:「(土星、水星、金星)三星若合,其宿地國外內有兵與喪,改立公王。」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出土的秦簡《日書》中的《星》篇,也告知人們,如何以星象判斷未來吉凶——極端的情況下,將致「百事凶」;相反,則有「百事吉」的預示。「玄戈」是星名。睡虎地秦簡《日書》有《玄戈》篇,其中寫道,在有的情況下將「大凶」,有的情況下「少吉」,有的情況下則「大吉」。導致最後一種情形即「大吉」而出現的天文現象,其積極的社會作用值得特別注意。對於《史記·天官書》所謂「黃圜和角」,唐人張守節《正義》解釋道:「太白星圓,天下和平。」對於「畢星」,又說:「星明大,天下安,遠夷入貢。」又如,《漢書·天文志》寫道:「填星所居,國吉。」說的都是全社會普遍期望的吉祥星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的織錦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更是知名度非常高的體現相關理念的文物發現。

《史記·律書》還介紹了當時人知識體系中二十八宿「營室」的作用:「營室者,主營胎陽氣而產之。」就個人境遇而言,在中國上古時代,難產往往會導致母子死亡,而營室這時對於產婦及其家庭的意義,可以說有救死的作用。了

擬人星:人際稱謂與星辰名號

星辰崇拜,體現古代中國人信仰理念中的天文觀。而天文與人文的對應,透露出有關天人關係的思想。《史記·天官書》寫道:「為國者必貴三五。上下各千歲,然後天人之際續備。」司馬遷(前145-?)在致任安的信中自敘撰寫《史記》的心志,有「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話。班固(32-92)把這段文字記錄在《漢書·司馬遷傳》中。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介紹「八書」的撰述主題,也說「天人之際,承敝通變」。有人評價《史記》,以為正是因為追求這一境界,於是成就輝煌,「七十列傳,各發一義,皆有明於天人古今之數」,而《史記·貨殖列傳》「亦天人古今之大會也」。

理解「究天人之際」的文意,需要回到當時的文化背景,來關注人們對於「天」具有濃重神秘色彩的內心崇敬。曾經就《公羊春秋》的研讀對司馬遷有所指導的董仲舒(前179-前104)曾經應漢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的詢問對「天人之應」多所討論。《漢書·劉歆傳》說:「劉氏《鴻範論》發明《大傳》,著天人之應。」《史記·五帝本紀》說堯「敬順昊天」,張守節《正義》解釋為「敬天」。後世注家對《史記》文字的解說,也可見「敬天常」「嚴敬天威」等說法。如果認識到秦漢社會的「敬天」理念包含對自然的尊重,對生態的愛護,就應當珍視其中值得繼承的文化因素。《韓詩外傳》卷七寫道:「善為政者,循情性之宜,順陰陽之序,通本末之理,合天人之際。如是則天氣奉養而生物豐美矣。」又說:「修往古者,所以知今也。」「《詩》曰:『昊天太憮,予慎無辜。』」當時,「天人」與「古今」的關係,似乎是許多人共同關心的文化命題。漢武帝說:「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董仲舒說:「天人之徵,古今之道也。」公孫弘也曾經言及「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淮南子·泰族訓》寫道:「天之與人有與相通也。」「故聖人懷天氣,抱天心」,「學者能明於天人之分,通於治亂之本……見其終始,可謂知略矣」。《淮南子·要略》總結全書,也強調「尊天」「仰天」「取象於天」,「上因天時」,「合諸人則」,「通古今之論」,「經古今之道」,「埒略衰世古今之變」,「擘晝人事之終」。看來,相信「天人」之間存在神秘關係是貫通「古今」的規律,代表了一種具有顯著時代特徵的歷史文化理念。

在深信「天人之應」的意識背景下,天上星辰名號,有時可與世間某種社會身份對應。《史記·天官書》言天際星象,既有象徵「太一」者,又有對應「三公」「正妃」「藩臣」「上將」「次將」「貴相」「諸侯」等諸星座。張守節《正義》釋「太一」為「天帝之別名也」,又引劉伯庄云:「泰一,天神之最尊貴者也。」相反,對應社會底層人等者,有「賤人之牢」。星象與人事的密切關係,使得古人天文知識在民俗方面的表現,就是出現了星與人的對應性結合,出現了擬人化的星。例如,《史記·天官書》說到「婺女」星;張守節《正義》解釋,「婺女」就是「須女」,又說:「須女,賤妾之稱,婦職之卑者,主布帛裁製嫁娶。」而「婺女」,按照《廣雅》的說法就是「務女」,勞作者的身份是明確的。此星象徵的世間身份是負責「布帛裁製」的「婦職之卑者」。而「織女」星,據張守節《正義》,「主果蓏絲帛珍寶」,如果星光「暗而微」,則「天下女工廢」。勞動者身份成為天星名號的情形,值得人們特別注意。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的《取妻》篇可見「牽牛以取織女」的說法,說明至遲在秦代,牛郎織女愛情傳說已經形成了比較確定的主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結構。而男耕女織的勞動生活以此擬人形式進入到天文體系。

在中國的傳說時代,部族聯盟領袖「蚩尤」曾經與黃帝、炎帝作戰,被尊為「兵主」。「蚩尤旗」則成為星象名號。《史記·五帝本紀》裴駰《集解》引《皇覽》曰:「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陽郡巨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傳言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殺之,身體異處,故別葬之。」此「蚩尤旗」是兵戰之象。《漢書·五行志下》:「占曰:『是為蚩尤旗,見則王者征伐四方。』」所謂「赤氣」,多理解為星象。《後漢書·獻帝紀》:「(初平二年)九月,蚩尤旗見於角、亢。」《續漢書·天文志》:「孝獻初平二年九月,蚩尤旗見,長十餘丈,色白,出角、亢之南。」《後漢書·蘇竟傳》:「流星狀似蚩尤旗,或曰營頭,或曰天槍,出奎而西北行,至延牙營上,散為數百而滅。」如果理解「蚩尤」是遠古人物,則「蚩尤旗」或許可以看作最早的以人名為天星符號的實例。還有一位神話人物「造父」的名字也成為星座代號。造父是秦人先祖,曾經為周穆王駕馭八駿,遠行至西王母之邦。據《晉書·天文志》,有被命名為「造父」的天星。造父雖然後來身份顯貴,但是成名時的身份,只是服務於君王的御車者。

據《史記·封禪書》記載,秦代已經在杜亳建「壽星祠」。司馬貞《索隱》說:壽星,就是南極老人星。老人星出現,「則天下理安」,所以「祠之以祈福壽」。《續漢書·禮儀志中》也說到仲秋之月在國都南郊老人廟「祀老人星」的情形。

明季小說《西遊記》里的「太白金星」,在天際世界是一位風格平和的老者。唐李筌《太白陰經·雜占·太白占》指出,傳說淵源久遠的「太白金星」具有多方面的神能:「太白一名長庚,西方金德,白虎之精。……其帝少昊,其神蓐收。太白主為大將,為威勢,為殺伐。」明人萬民英《星學大成·三辰通載·五星》也寫道:「雙女宮太白星,又名天軍星,主兵軍武貴也。詩斷:太白金星主大權,喜臨楚分息塵煙。出則將兮入則相,三分足用喜駢駢。」顧炎武《日知錄·湘君》說神界配偶形式時指出:「甚矣,人之好言色也。」所舉的第一個例子就是「太白星」:「太白,星也,而有妻。《甘氏星經》曰:『太白上公,妻曰女媊。女媊居南斗,食厲,天下祭之,曰明星。』」天星「有妻」,應看作體現民間對作為崇拜對象的天界予以人性化理解的情形。民間傳說中太白星的人格化,至遲不晚於漢代。《風俗通義·正失》「東方朔」條:「俗言東方朔太白星精。」《太平廣記·梁玉清》講述了這樣的故事:「《東方朔內傳》云:秦並六國,太白星竊織女侍兒梁玉清、衛承庄,逃入衛城少仙洞,四十六日不出。天帝怒,命五嶽搜捕焉。太白歸位,衛承庄逃焉。梁玉清有子名休,玉清謫於北斗下,常舂。其子乃配於河伯,驂乘行雨。子休每至少仙洞,恥其母淫奔之所,輒回馭。故此地常少雨焉。(出《獨異志》)」與漢武帝時代真實歷史人物東方朔相聯繫的太白星,在這些傳說中卻是不大莊重的形象。

另一則與太白星有關的故事,即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知己》說李白見識於賀知章事:「李太白始自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業贄謁賀知章。知章覽《蜀道難》一篇,揚眉謂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這是以天星喻非常之人的例證。

清心悅讀

橫山書院

秉承傳統 契合當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橫山書院 的精彩文章:

悅讀 唐代詩人與禪
英雄鄭莊公(下)

TAG:北京橫山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