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互聯網時代,我們如何學以為己

互聯網時代,我們如何學以為己

《深港書評》

深度訪談

李弘祺

專研中國教育史,從宋代開始,而及於整個傳統中國,先後以英文及中文出版多本有關中國教育的著作。日本關西大學《泊園》稱譽他為「活躍於當今世界治中國教育及科舉史之第一人者」。

作為人類與生俱來的稟賦和生存技能,「學習」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孜孜以求探索的話題。《論語》開篇之章則為《學而》,可見古之聖賢對於「學習」重要性的認可。

昨日我們對話的,是在美國工作與生活多年的課程設計師、文學譯者方柏林。他立足於當下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為讀者提供認知學習的新角度和新方法。

今天,紐約市立大學榮休教授李弘祺,則從歷史的變遷中反思中國教育傳統精神的基礎。面向當下,去思考學習的價值和意義。

在李弘祺看來,學習的動機乃至促成學習的所有動力,就是為了達成內在的喜悅,這種自我滿足提供了一種心靈基礎,使得中國人不斷強調個人對道德完善與培養的追求。

讀書應該完成個人目標

若我們把目光轉向數千年前的傳統中國教育,古代聖賢對此問題早有思考。李弘祺在《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一書中得出了這樣的體會:傳統中國的教育乃是「學以為己」的理想與實踐之間辯證發展的過程。

而何為「為己之學」呢?李弘祺直言,「此指讀書應該以完成自己的道德修養乃至於完成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意義和目標。惟其如此,這才能達成一個人做人的根本理想和責任。」

「學以為己」這四字出自於《論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在李弘祺看來,這句話足以代表傳統中國的教育理想,它以簡潔的言詞定義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意義來自於個人自身的進取。

雖然《論語》的關切對象主要在於德行的修進,當中卻也有一項明顯可見的含意,即學習可以充滿樂趣。「無論如何,儒家教育的主軸是個人的充實,而不是為了取得別人的肯定或自身的利益。」

三千年來,中國人讀書的基礎或理想無不是從修身開始。反觀今天的教育,過於強調社會效用和知識效用,「為己之學」則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

《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

李弘祺 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4月

李弘祺

李弘祺所著的《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曾獲得第十三屆文津獎。而在今年年初,這本書也被評為《深港書評》「2017非虛構類年度十大好書」。在致敬辭中,我們這麼寫道:上迄商周「辟庸」「泮宮」這些「中國最早的學校」,下至晚明對道德完善的追求就像信奉宗教一般虔誠的「東林學人」,與其說李弘祺先生是在書寫一部「中國教育史」,倒不如說他在借中國傳統教育形態、體制的發展演變,進而闡述中國人思想與人格的塑造修鍊。

談「學以為己」

「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產生矛盾

Q

古代的科舉制度直接將天下學子引入到以仕途為目的的學習,在這種制度下,如何去理解「為己之學」的意義?

李弘祺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可見他也接受「為己之學」在思慮上不免會與「為人之學」產生矛盾。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在科舉仕進的制度下,知識人安排他們的「學以為己」的理想很困難,所以追求所謂的「業餘理想」來安頓自己,並拿來說服自己這就是獨立於天子的存在。但是我認為,這是不完美的宣示或表態,其內容是空洞的。

Q

對於經過不斷更新後的中國教育體系來說,這個傳統精神如今的價值又在哪裡?

李弘祺

「學以為己」曾經影響了千千萬萬讀書人對生命價值的想像,形塑了他們的「存在理由」(人之為人的目的),支撐了中國社會的流動機制:科舉是最明顯的例子。

然而,這樣的時代已經過了,而它的結構也已崩潰。「學以為己」作為讀書的理想大概在明末以來就已漸漸被所謂「事事關心」(顧憲成語)的理想取代。

另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真理」也成了西方觀念開始影響中國教育的新目標。追求真理與道德的關心合流,這就成了「事事關心」的思想基礎。西方人重視知識,但是中國人則是把它當作是追求實現道德生活的手段。

總之,「學以為己」的理想已經不再是現在中國教育的基本關心。現代教育有不同的說法和理想。

談學習生活

北宋教育相對比較活潑

Q

學習生活也是學習的一部分,您推崇哪個朝代的學習生活?

李弘祺

應該是北宋。這是就教育理念或理想而言的。當時有許多新的發展,變化也比較頻繁,所遇到的外在及內在的挑戰不輸給魏晉南北朝的初期。在這個時候,學習生活有十分豐富的面向。

宋代人留下了許多有關學校生活的記錄:從學潮到休閑生活,我們都覺得他們很像中古歐洲的大學生。但是就讀書的目的言之,北宋時教育還沒有完全被科舉所束縛,顯得相對比較活潑,影響及於南宋。

Q

那麼到了南宋時期又是一個什麼模樣呢?

李弘祺

從蒙古人征服了中原之後,「學以為己」的理想就漸漸被政治關心所取代。 「學以為己」也就漸漸式微。因此我認為:南宋時代大概就是「學以為己」最高漲的時代,到了明末清初,它的時代就過去了。

談家庭教育

激變時代能產生新理念

Q

雖然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了,但蒙書教育自古都很重要,您怎麼看待不同朝代的蒙書教育與發展?

李弘祺

簡單地說,中國早期的蒙書(從先秦漢到隋唐)大多是教基本的字詞,讓人們認得足夠的字來經營日常的生活及與人交往。從《急就》到《千字文》都是如此。隋唐時代的蒙書逐漸開始注重有道德意義的社會知識或歷史故事。

南宋以後,由於朱熹的影響,蒙書主要是以理學的道德勸說為內容,間也繼續保留以歷史故事為內容的編著原則,重要的代表作品有《三字經》《小學》。顯然,蒙書的編撰有了重大的改變。宋末時有了《千家詩》,它則自成傳統。嚴格地說,不應視它為蒙書。

最後,商業社會逐漸興起,各樣蒙書的內容也跟著複雜化。不過這已經是明末的時候了。

Q

中國人,尤其是文人家庭,都很重視家庭教育和家訓,這對家族和個人的成長會是一種束縛,還是進步?

李弘祺

人類文明的發展不進則退。習慣於不斷做調整,因應時代進化的需要或其他文明的挑戰而改變,這樣才能保持平穩及安定的生活。家庭教育或家訓也是如此。

南宋時期出了不少的家訓。這是一個思想正在經歷大規模轉型的時候,而科舉也逐漸變得重要,因此許多讀書人寫了家訓。明清之際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家訓,事實上,它已經變成一種文學的體例,這就使得它比較不是那麼能密切地反映時代的背景。

不過與南宋一起看,我們大概可以說在社會或文明發生比較大的變動時,我們就會注意到重視家庭教育的呼籲,與此同時較多的家訓作品也會湧現出來。至於這樣的情形是不是好的現象,我就不好說了。

依我個人的看法,激烈變動的時代在社會心理學上來說,當然是不好的,但是,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卻往往在這個時候的家庭教育里發展出來。或許今天也一樣。

編輯 | 鄧曉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港書評 的精彩文章:

本周六,和陳東東一起,聽「流水」,憶詩人
兩千多年前哲人的思考,關世界盃何事?

TAG:深港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