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巨作!《中國與中國人影像》
直到今天為止,遙遠的國度相互之間的了解,依舊是帶有既定思維與偏見的。在古代,西方對於中國的認識,大多則來源於早期來華的商人、旅行家和傳教士的口述筆傳,如今我們常聽到的一些西方人對於東方的誤解,如「天上飛著龍」等,都可以追溯到當時。
John Thomson
(1837 - 1921)
英格蘭攝影家、地理學家、旅行家
John Thomson不是第一批到中國來的老外,卻是第一個將中國印象廣泛的傳播到國外的人。並非之前各種不靠譜的「口口相傳」,他帶著攝影技術而來,將一個直觀的、立體的、且多方位多層次的中國展現在西方眼前,這是他的初衷,而他未曾想到,幾百年後,中國學者竟又憑藉他的這些影像,來研究中國本身。
這便是他遊歷中國後撰寫的巨作《中國與中國人影像》,於1873年在倫敦出版。即便一直在國際上享譽盛譽,但卻始終沒有中譯本,一般的中國人只能零零散散的看其中幾副照片罷了。而如今,我們能完完整整的享用完John Thomson這些作品,都得益於如今「秦風老照片館」的收藏以及徐家寧先生的翻譯,這一切彌足珍貴。
本期我們將精選John Thomson的部分遊記,它們包括精巧的紀實影像和倍感幽默的文字。
《中國與中國人影像》
1873
圖/文 John Thomson
譯/ 徐家寧
廣州的藥房街
在這裡我們看不到歐洲市鎮上那種受到鼓勵的競爭,相反,外國人倒是十分驚異於中國的店主們做生意的時候那種愛答不理的姿態。
當一位顧客走進一家店鋪,店主人,可能是一個頭髮花白的男人,衣著體面,長著一副與他經營的老字號很相配的精明老練的面孔,慢悠悠地在漆木櫃檯上放下他的煙袋,或者推開他的茶杯,然後客氣地詢問他的顧客有什麼需要。
晚飯過後
這是晚飯後門廊的一個小小的聚會。全家人都籠罩在煙草的煙霧裡。
由此看來,中國人跟我們的國人一樣也通過飯後一袋煙來增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不同的是在中國,婦女也參與這一活動。
廈門婦女
我見過許許多多的老婦人,她們分屬於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但是公平地講,在所有這些老婦人中我還沒有發現一個例外,她們全都有一種可愛的小毛病---那就是坐在一起說街坊鄰居的閑話,對八鄉七里的閑事說長道短。
中國女子的小腳
在此之前有中國人對我說這種照片是絕對拍不到的,不管我出多少錢,都無法讓一個中國婦女解開她的纏腳布。不過在這個天朝上國,只要揣著黃金白銀怎麼都好辦事...我終於還是找到一位女士願意私下來見我,讓我拍攝她的腳。
但是說實在的,我還想趕緊從這樣一個難受的場面中抽身出來呢,因為那所謂的三寸金蓮,不管是從外觀上還是氣味上,都與那種最聖潔最美麗的花兒相去甚遠。
普通的苦力
包頭巾的人是普通的苦力,那些移民到美國以及其他國家的辛勤勞動勞工多數都是這樣的打扮。他的堅毅和節儉讓他的生活還算過得去,只要他能遠離煙館和賭場。
鼓山寺的住持和僧人
我有一個有趣的發現,那就是佛教僧人們的穿著和古代歐洲的修士們幾乎一模一樣。
這些修行人在他們靜坐冥思的時候,在每天做完功課低頭自省的時候,都在摸默默地與妄念作鬥爭,直到他達至一個極高的境界,善與惡在他心裡涇渭分明,七情六慾不再使他煩擾,所有肉身上的弱點都在一種它們稱之為「涅槃」的完美狀態中悄然化解。
梯田
一年三熟,永不休耕,如此才能交夠每年的田稅。
那些忙於此種工作以及其他各種田間勞動的婦女,她們強壯、健康,一些人長得還很標緻。她們橄欖色的臉頰上泛著微微的紅光,烏黑的秀髮上插著鮮花和銀飾。她們的服裝樣式簡單,乾淨整潔,頗讓人印象深刻。她們從不纏足,不過她們那穿著漂亮繡花鞋的天然的小腳也很能吸引人的目光。
乞丐
我聽說過這麼一件事,有一個綢布商沒有繳納保護費,於是就有一個丐幫的兄弟來到他的店裡。來著身上抹著一層爛泥,手裡拎著一個裝滿糞水的流星碗。擺好架勢之後,他開始在頭頂上舞動那隻碗,他舞得很有水平,滴水不漏,但是要是有人試圖阻止他,碗里的糞水就會在擺滿綢緞的櫃檯和貨架上遍地開花。於是店主老老實實地交了保護費。
犁地
上海的獨輪車
如果我告訴我的讀者,在上海,獨輪車就是出租馬車的替代品,他們中的一些人一定覺得很不可思議。這些獨輪車,如果你要介紹它的話,好像除了極其便宜和相當安全之外,我想不出它還有什麼別的優點了。
一個個衣著光鮮的中國商人和他們的僕人並肩坐在獨輪車上,迎著江面上吹來的清涼的微風,臉上洋溢著愉悅的神情。那可憐的苦力汗如雨下,用盡全部力氣推動他的顧客...中國的苦力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毫無怨言又始終如一的好勞力。他不得不為生存而搏鬥,在這場戰鬥中,他充滿氣概,不懼艱難,而且總是很知足,儘管一天的工作結束之後,除了勉強的溫飽他別無所獲。
普陀山
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僧人據說是一位活佛,他滿身污穢,一言不發,看起來更像是一具木乃伊,就算有蜘蛛從他的頸子上爬進去,或者在他半閉的眼皮上織一張網,也不會擾亂他的平靜。他就那樣入定了,於是根據他這種幾近成佛的昏迷狀態來判斷,他應該已經達到一個圓滿的境界了。
明孝陵
南京的明孝陵是明朝第一個皇帝朱元璋的陵寢,他的孫子---繼承他皇位的那個,也葬在這裡。一個當地人向我保證說,過去真有那樣的巨人,與那些雕像一樣高大。
街頭小販,九江
最左邊是我們可敬的朋友阿宏(Ahong),他的每天一天都在九江街頭渡過。
阿宏是一個賣湯的小販,他繼承父業,生於一個制湯之家,很小的時候就掌握了這門高深的技藝。...如果我們能引入一些這樣的廚子,對於英國的窮人們會是一個好消息,因為他們能用最簡單的材料做出營養健康的事物,價格又十分低廉。在阿宏這裡喝一碗最好的湯只要半個便士。
在他們的旁邊,我們看到的是流動理髮師,一個在別人的腦袋上施展專業技藝的人。刮凈辮子之外的光頭只是他最基本的技藝,在此之外他還為人修眉、刮臉、除去鼻孔和耳朵里討厭的毛髮,替人挖耳朵,以便中華大地上動聽的聲音能順利地傳遞到客人的耳膜。
鋸木匠在工作
中國人至今仍對蒸汽機的引入很排斥,因為他們相信蒸汽機能做到的任何事都可以用他們古老的方法,通過成千上萬靈巧的雙手做到。
中國人在很早的時候將所有事情都進行到一個相對完美的狀態之後,就停滯不前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人帶著恭順的孝心,心滿意足地沿襲父輩的方式。也許他們能從他們那種簡單的方式中找到更多的幸福,那或許是我們這些身處19世界繁盛的文明世界中的芸芸眾生難以體會的。
翻譯張
我們的翻譯張(右一),我很不願意這麼說,但他確實只有很小一點用處。我們中間沒有一個人能完全聽懂他那種方言,我那說廣東話和一口流利馬來語的海南僕人都比他有用得多。他最擅長的是與地方官員迎來送往的打交道,他把自己看做使我們的保護人,看他跟官府的人阿諛奉承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他讓人買東西的方式也很有啟發性:他先在船艙里掏出錢袋,仔細數過裡面的錢,然後走出來,把錢袋遞給跑腿的人,做出一副極其信任的樣子說:「我不知道這裡面有多少錢,你都拿去吧。」其實那裡面不過六便士。
李鴻章
我這麼說可能有些無禮,在那些未能有幸親自來到中國、與受過教育的中國人接觸過的讀者的眼裡,李鴻章翩翩的風度(他有六英尺高,舉止穩健而高貴,相貌極為英俊)和優雅的言談不過是一名紳士必須具別的特質。但實際上,這是所有在職的官員都擁有的品質,他並不是一個個例。
儘管在情感上和教育上都是徹底的中國人,李鴻章還是對我們的科技大加讚賞。他也一直樂於承認我們的技術與器械的先進性,並且熱切地主張將它們引入中國。
中國的房屋
(楊先生)領著我穿過一個爬滿葡萄藤的古色古香的狹窄過道,進入一個仙境一般的花園。在這個花園裡有一個微型的蓮花池,池上架著一座大理石橋。一座小小的大理石寶塔立在一旁,被藤蔓和果樹圍繞,另一邊砌有一座假山,山石間長著各種花草。我必須承認在我遊歷中國期間,沒有任何景緻能比從這座庭院看到的第二個小院更有古韻、更精緻、更令人沉醉。
(上圖)這些人包括我的朋友、他的兒子,以及他家中眾多的女士和小孩。
長城
長城給人的印象既不美麗也不壯觀。如果只把它當做一道城牆來看,我們發現它的工程質量常常很一般。
在我看來長城體現了中國人的一種民族性格。中國人都喜歡給他們的領地加上一道圍牆,以求平安興盛,對他們來說,中國永遠是「中」「華」大地。在圍牆裡面他們應有盡有,在圍牆外狹小荒蕪的土地上,住著那些時刻窺視天朝的財富的野蠻部落。
這些外部的蠻夷,嚴格來說也包括我們。
他並不是為著給中國紀錄歷史而來,但他捕捉到的每一幅畫面,寫下的每一段文字,都在向今天的我們講述著:這就是真實存在過的中國。
---徐家寧
John Thomson記錄著中國人的生活作息、服飾裝扮、房屋梯田、交通耕作,而這一切都是一種預示:照片中的舊中國會漸漸被歷史的洪流淹沒,傳統的農業文明會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崩塌。他很早便意識到這一點。
在他的文字中,我們還能看到那持「西方人立場」的視角,帶著誤解和誤讀,更透露著「全民協助」式的殖民思維。
「她的平原上生活著數百萬貧窮又隱忍的勞工,她的大山裡蘊藏著豐富的金屬和礦產,她廣闊的煤田正為即將到來的蒸汽與鋼鐵的時代積蓄力量。西方國家已經將這條古老的龍從她的睡夢中喚醒,現在她站在岸邊,揚起了她的鐵爪和用西方鋼鐵武裝起來的尖牙。」
一百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與世界的距離經由報紙、電視、網路等方式一步步拉近,當以影像傳播的訊息無處不在,我們或許難以體會《中國與中國人影像》這樣一部著作帶給當時的讀者的震撼,然而一個領域的先行者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過程的艱辛,與他們留下的財富一起,都必然為我們景仰和銘記。
附
John Thomson中國遊記·地點
1867年,移居香港
1869年,乘船往廣州,沿珠江而上,經佛山至三水,三水進入北江,過清遠到達英德
1870年,沿海岸線北上至潮州、汕頭,北行到達廈門
1871年,前往台灣,在打狗(今高雄)登岸,向北抵達台南,隨後乘船到達福州。下半年北上到達上海,開始北中國之旅。從芝罘(今煙台)到大沽,進入白河,到達天津,後乘馬車到達北京。之後又由上海沿長江而上,經漢口、沙市(今荊州)、宜昌進入山峽,歷經艱險到達重慶巫山。返程路上停留九江、南京,後至鎮江,返回上海
1872年,經海路南下寧波,沿奉化江至溪口,回港後遊覽了海口。秋天,Thomson結束了自己長達十年的遠東之旅(早期還包括柬埔寨)回到英國
MORE
- End -
版權 |浮圖網
編 輯 | 黃怡貓
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實踐者
? 文藝連萌 ?
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TAG:浮圖網 |